经营之神的精神财富

来源 :现代工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商帮中,有一大批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包括王永庆、郭台铭、王雪红、高清愿等,他们敢于创业,富有爱心,在各自的行业做出了辉煌的成绩。特别是王永庆,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人物。他是台塑集团的创始人,从塑料制品起家,涉足10多个行业,逝世时真实身家高达113亿美元,曾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成功, 不只是财富的炫目,更在于他的创业理念折射出来的台商特色,他的精神财富引领着台商驰骋全球,无往而不胜。
  从米店老板到塑胶大王
  王永庆祖籍福建长坑。入台前,王家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几代人都以种茶为生,只能勉强糊口。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整日照看茶园,微薄的收入勉强支撑着家庭日常开销。9岁那年,王长庚不幸患病卧床休养,王永庆用瘦小的肩膀,帮助母亲分挑生活的重担。
  15岁那年,王永庆小学毕业,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台湾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翌年,王永庆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开米店自己当老板,启动资金是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钱。他像许多台商一样,走上了艰苦创业的道路。
  王永庆的小店开张后,生意十分清淡。隔壁的日本米店,具有竞争优势;城里的其它米店,拴住了新老顾客。16岁的王永庆,施展超强的营销能力,不仅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大米,而且免费给居民淘陈米、洗米缸。用现在的话来说,王永庆向老百姓提供的是针对性极强的“个性化服务”,在维系客户关系上占了上风。
  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米里掺杂着米糠、沙粒和小石头,买卖双方见怪不怪。王永庆在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杂物拣剔干净,让买主得到实惠,一来二往便成了回头客,米店从一天卖不出12斗,到后来一天能卖100多斗。
  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红火,王永庆筹办了一家碾米厂,完成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从那个时候起,王永庆的命运发生了变化。抗战胜利之后,台湾经济开始发展,建筑业势头堪称最好,王永庆敏锐地发现机遇,抓住木材经营生意,结果获利颇丰。这个普通农民的儿子,居然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商人。嗣后,经营木材的商家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王永庆毅然退出木材行业。
  1954年,王永庆筹资创办台塑公司,生产塑胶原料PVC。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构造了一个庞大的企业王国——台塑集团,下属企业有9家公司,在美国也有几家大公司。“台塑集团”成为民间企业首屈一指,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
  经营塑料涉足多种行业
  五十年代初,台湾急需发展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台湾化学工业中有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企业家到国外考察后,认为台湾的塑胶制品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日本。出人意料的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商人王永庆,主动投资塑胶行业。消息传出,王永庆的朋友认为他是发财想昏了头,纷纷劝他放弃异想天开的决定。有人公然嘲笑他:根本不懂塑胶为何物,开塑胶厂肯定倾家荡产。王永庆的大胆决定,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周密细致的分析研究。尽管他是塑胶的外行,却讨教了许多专家学者,拜访了有名的化学家,对市场情况做了深入的调查,还去过日本考察。他认为,烧碱生产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个大好条件。
  1954年,他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后建成投产,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出20吨,明显的供大于求。按照生意场上的规矩,产品供过于求,就应该减少生产。但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
  精明过人的王永庆,竟敢背水一战,变卖了全部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使公司成为了他独资经营的产业。他有自己的算盘,他研究过日本的塑胶生产与销售行情,产品销不出去,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只有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第二年,他投资成立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大获全胜。王永庆塑胶粉的产量持续上升,台塑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台塑集团经营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炼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纤维、纺织、电子材料、半导体、汽车、发电、机械、运输、生物科技、教育与医疗事业等。在石化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这是台湾独一无二的企业集团。
  经营管理中的人生观念
  几十年来,全球化工行业一直把王永庆尊为“经营之神”,经营之道更是备受推崇,很多台湾企业家都将王永庆的管理经验当作最为实用的教科书。有一位作家,研究王永庆其人其事,写出了一本书:《王永庆给年轻人的八堂课》,归纳出王永庆做人做事的根本态度和起码原则。
  《八堂课》,浅显易懂,发人深省。追根究底:对问题不追究到水落石出,绝不罢休。务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只求合理,不问结果。瘦鹅理论:忍饥耐饿,坚韧不屈,等待机会的到来。基层做起: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从基层做起,成功的机会就愈多。实力主义:学历不等于实力,实务经验愈丰富,成功的概率就愈大。切身感:制定让员工有切身感的管理制度,发挥员工最大潜能。价廉物美:坚持供应价廉物美的原料给下游客户,企业得以蓬勃发展。客户至上:买卖双方唇齿相依,给客户利益多了,企业才能获得最大利益。
  从多年的经营管理中,王永庆总结出一套实用理论,最为精辟的是“压力管理”和“奖励管理”两大法宝。压力管理,就是在人为压力逼迫下的管理之道,人为地造成企业整体、从业人员的紧迫感。“一勤天下无难事”,承受适度压力,主动迎接挑战,充分体现每个人的旺盛生命力。
  奖惩分明是台塑集团的一贯作法,王永庆对员工的要求十分苛刻,对部属的奖励极为慷慨。激励方式有两类:一类是物质的金钱奖励;另一类是精神的表彰鼓励。王永庆私下发给管理人员的奖金,称为“另一包”——公开奖金之外的奖金。对于一般职员,采取“创造利润,员工分享”的做法,员工只有勤奋努力,才会得到相应报酬, “奖励管理”制度收到了“1+1=3”的效果。
  “低头做”陪伴着“抬头看”
  弟弟王永在比哥哥王永庆小五岁,原任台塑集团副董事长,是陪伴王永庆时间最长的事业搭档。两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从年轻时代开始,王永庆负责规划事业发展方向,弟弟王永在负责落实和执行。
  在台塑老员工眼中,哥哥王永庆扮演着“抬头看”的角色,思索规划台塑集团发展方向,弟弟王永在跟着“低头做”,推动台塑集团走向更高的阶段;王永庆建立制度,王永在落实细节;王永庆做出决策,王永在百分之百服从;王永庆充分给予授权,王永在拥有绝对的执行自主权。
  从现代管理制度出发,公司应有相互独立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组织体系,很多家族企业将三者糅合在一起。经济学家认为:家族对企业的绝对控制非但无害,而且有益。在家族成员占有董事会和高层席位的公司中,即使出现严重分歧,最终也能达成共识,他们的目标一致:维护家族利益和增进财富愿望。兄弟的情义、家族的团结,就是台塑集团持续高速发展的原动力。
  随着王永庆、王永在两兄弟淡出决策层,台塑集团将从“二王时代”过渡到“行政中心集体领导时代”,所有重大决策都将出自王永在长子王文渊、王永庆之女王瑞华等七人组成的行政中心,王文渊、王瑞华分别担任集团总裁和副总裁。
  行政中心的七名委员分别代表三股力量,王瑞华、王瑞瑜是王永庆的代言人,王文渊、王文潮延续着王永在的影响力,李志村、吴钦仁、杨兆麟是追随王氏兄弟的多年老臣,作为第三方力量,弥补第二代决策人在专业层面的不足,充当第二代王氏家族企业——台塑集团的润滑剂。
  作为台商企业的缩影和典范,从王永庆身上折射出来的台湾企业家优秀品格,人们津津乐道的人格魅力,埋头苦干,敢为人先,勤俭务实,言辞公正,管理强势,富有爱心,历史悠久等精神,融汇了台湾企业家的众多特色,给后人留下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他文献
人物名片:李刚,文通钾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1954 年出生,硕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中国共产党员,中国无机盐协会副会长、中国无机盐协会钾盐(肥)分会会长及上海晋商会名誉会长,山西省政协委员,上海市杨浦区人大代表。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共同成长的30年。改革的浪潮中,一大批为发展中国民族产业、帮助中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出不懈努力的民营企业家先后涌现。  李刚可算是
期刊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第一个“饮料大王”全国首富——宗庆后,登上“2012胡润全球首富榜”,今年9月荣获美国著名商业《财富》杂志“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称号。他被人形容为“霸王”,注重民族特色,敢向洋人叫板,关心员工利益,发展多元经营,运用强势管理,取得丰硕成果。宗庆后奉行“凝聚小家,发展大家,报效国家”的“家文化”,他说:“强势不是独断独行!”    艰辛岁月 夸父追日  1945年,宗庆
期刊
梁稳根被选上“十八大党代表”,引起国内外舆论关注。他是“三一重工”集团主要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在《新财富》杂志发布的“2011新财富500富人榜”上,他以500亿元身家登顶,成为大陆新一届首富。梁稳根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三个“一流”,是“三一”重工的核心灵魂。而在事业成功的背后,却是他对中国的一颗忠诚之心。  一心梦想制造中国名牌  梁稳根1956年出生于湖南省涟源市茅塘镇。
期刊
不久前,以“科技创新,成就智慧增长”为主题的“美国IBM集团论坛”在旧金山隆重举行。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说,信息技术已经到达一个新的突破点,正迎来新一轮的“大数据”创新大潮。在这轮创新大潮中,市场环境极其复杂,甚至陷入了增长动力衰减、成本上升等困境。如何在困境中寻找成长机遇,如何用创新的方式驾驭IT(信息技术),突破大数据所带来的诸多挑战,需要依靠智慧的成长,寻求商机获取新的市
期刊
从蹒跚起步到进入蓬勃发展阶段,活跃的民营资本渗透于闵行区域经济各个领域。从早期的餐饮、贸易到后期的钢铁、房地产,再到如今的高科技、新能源等,涉及了信息咨询、科技研发、物流仓储、城建环保、文教医疗等五大领域,实现了质的飞跃。  但是,近两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风暴的大背景下,闵行区民营经济或多或少面临着生存压力。经济形势不明朗、盈利能力下降、资金大量短缺等等问题,困扰着不少民营企业家们。同时,也对
期刊
李蓉是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成都潮蓉实业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公司以“诚信、务实、创新、竞争、高效”的经营理念和“依法经营,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企业形象,全力投入成都市现代化城市建设,改善人民居住和生活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成都市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发展、发展、再发展”,李蓉把发展当作人生的主旋律,梦想蓉城发展为含苞待放的国际化城市。  深爱成都这座城市  1988年,年方18
期刊
企业都想做出好产品,但往往难以面面俱到。没有完美的产品,但却有招人喜爱的产品,因为这些产品总是在某一方面做的特别出色,让顾客一试倾心。是什么孵化出了这些拥有死忠“粉丝”的亮丽产品?产品背后的核心理念又是什么呢?    以“美”为包装  令人喜爱的好产品,一定是满足了我们某种特定的感官体验,其中有些体验能力是先天的,比如人们对简洁、整齐的感受;有些需要后天培养,就像欣赏音乐一样。优雅和专业之所以如此
期刊
据有关方面调研,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5-7年。如何使企业历久不衰?经济学家提出了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企业的“使命和愿景”。而人们通常误入两重似是而非的误区:一是“使命”没有企业所从事的产业特征,如“振兴民族产业”过于宽泛,大家无从知道你是干什么的。二是“愿景”以企业远大目标替代,如“世界500强”、“行业老大”等,无法引起企业员工、特别是广大顾客与社会的共鸣。那样“空对空”的操纵企业,梦求拓
期刊
台湾商帮,是中国的一大重要商帮。台商讲诚信、有闯劲,敢于拼搏、勇于开拓,富有自强不息的精神。10多年来,在生产经营成本逐步攀升,台湾岛内制造业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的情况下,不少台商走出台湾,回到大陆,寻觅商机。尤其是台商大量涌进昆山,创造了业界津津乐道的投资奇迹。台商将先进的IT产业链引入昆山,随之带来衣、食、住、行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新时代的台湾商人,抱团崛起在昆山,突显出台湾商帮的鲜明特色。  台
期刊
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预测,到2030年,印度到2020年大约有6亿人进入中产阶层,消费规模达到4万亿美元,而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将达到14亿,是美国的4倍。越来越庞大的中产阶层其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具有哪些特征?面对中产阶层的崛起,企业在营销战略上应该如何创新?  中产阶层的消费特征  中产阶层同时考虑多种消费模式。有研究发现,一些高端的中产阶层消费者展示出来三种消费模式。首先是他们的地位,他们愿意买大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