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morning的音译史:从“各得骂人”到“顾得猫宁”

来源 :英语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13920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ood morning这句再平常不过的问候语,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几段逸闻。稍作梳理,就呈现出一段生动的语言接触史,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市井图。
  同治十二年(1873),杨少坪在上海《申报》创作发表了反映洋泾浜英语的“别琴竹枝词”,第6首中good morning依读音成了“谷猫迎”:清晨相见谷猫迎,好度由途(How do you do)叙阔情。(参见周振鹤:《随无涯之旅》,三联书店,1996年版,304页)“谷猫迎”的“迎”字让人联想到起身相迎,互致问候,和good morning在语义功能上倒也吻合。
  梁羽生对“局中门外汉”1884年所做的“倫敦竹枝词”进行了研究,其中一首写爱侣幽会的诗首句即为“握手相逢姑莫林”(参见梁羽生:《梁羽生妙评民国诗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478页)。此处的“姑莫林”同样是good morning的音译。与杨少坪的“谷猫迎”相比,似略逊一筹。
  周越然则表达了对good morning的疑惑——“西礼既然要‘互相祝福’,何故又‘各得骂人’”——甚至联想到“例如汉语之‘头’与英语之toe(足趾),其颠倒矛盾,实不亚于此也”。(参见金小明、周炳辉编:《夹竹桃集:周越然集外文》,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56页)
  “各得骂人”延续了周氏译名诙谐戏谑的特点(关于周氏译名的特点,可参阅《东方翻译》2010年第6期和2014年第4期笔者的相关文章),这个周氏招牌式的音译,由此声名远播。谢希平谈及周越然的三位“得意高足”戴季陶、陈立夫、陈果夫时,两次提到“各得骂人”:戴天仇(即戴季陶)的年纪,或许年龄和他差不多,可是教他“各得骂人”(Good Morning)的时候,俨然师道可尊。陈氏弟兄,那是入室弟子无疑,因为他们都到过外洋,直接吃过欧美大菜,学得“各得骂人”的本领,虽然不敢说他们青出于蓝,总可表示名门必出高徒。(参见希平:《记周越然》,载杨之华编:《文坛史料》,上海中华日报社,1944年,260页)
  显然,带有调侃意味的“各得骂人”已经成了英语的代名词。到了今天,good morning又有了新的音译。
  养猫、爱猫,编有《猫啊!猫》的著名学者陈子善,每天微博第一张图片是猫,第一句话是“猫宁”。这里的“猫宁”很明显是morning的音译。
  网友发现浙江杭州一小孩取名“顾得猫宁”,并晒出了孩子的出生证明,看来确有其事。联想到good morning的早期音译译名,有点儿时光倒流、恍如隔世的感觉。
  从上海广方言馆毕业生杨少坪的“谷猫迎”,到沪上著名编译家、藏书家周越然的“各得骂人”,再到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微博中的“猫宁”,good morning形形色色的音译对市井俚俗做了忠实的记录,折射出不同时期上海的语言风貌,是语言研究的宝藏。
  ·订 购 信 息·
  本刊现有《英语世界》单期:2000年2、4-7、11-12期,2001年1-12期,2002年1-3、5-12期,优惠价4元/本;2003年1-5、7-8、11期,2004年5-7、9、11-12期,2005年1-7、10、12期,2006年1、4、6-7、9-12期,2007年3-12期,2008年1-2、4-6、8-12期,定价5元/本 ;2009年1-12期,2010年1-4、6-9、12期,2011年1-2、4、8、10期,定价6元/本;2012年1-2、4-7、9-10、12期,2013年2、4-9、11-12期,2014年2、4-7、11-12期,2015年5-12期,2016年1、3-12期,2017年1-12期,定价8元/本;2018年1-5、7、9-12期,2019年1-8、10-12期,2020年1-12期,定价10元/本。《英语世界》合订本:2002年7-12期,2003年1-6期,2006年7-12期,2007年1-6期,2008年7-12期,定价30元/卷;2009年1-6期,2011年7-12期,定价32元/卷;2012年7-12期,2013年7-12期,2015年7-12期,2016年7-12期,2017年7-12期,定价42元/卷;2018年1-6期、7-12期,2019年1-6期、7-12期,2020年1-6期,定价58元/卷。
  邮购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吉庆里9号楼E-2-1001(邮编100020)
  收款人:《英语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汇款务请注明所购期数及购书人收件信息和电话,否则无法寄送。邮购需另付邮费:挂号3元,快递10元)
  电话:(010)65538745;发行部邮箱:wefaxingbu@sina.com
  网购《英语世界》官方微店(请扫描本刊封面下端二维码进入)
  《英语世界》网站:www.yingyushijie.com
其他文献
People can boost their happiness by growing a part of the brain which increases positive thinking, scientists believe. 科學家认为,对大脑积极思考部位的开发,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Aristotle said that “happiness depends upon ours
期刊
【導读】达纳·王尔德被称为“后院自然学家”,现居美国缅因州特洛伊市,其创作见于《科幻与奇幻小说》(Fantasy & Science Fiction,常简称为F&SF)、《阿西莫夫科幻杂志》(Asimov’s)及《探索》(The Quest)。他最新的作品有《从夏至秋——缅因森林中的音符和守护神》(Summer to Fall: Notes and Numina in the Maine Wood
期刊
Hollywood may be the last creative industry not to be hollowed out1 by technology. What happens when Silicon Valley2 starts replacing screenwriters with bots, and your favorite actress with C.G.I.3? I
期刊
On October 24, 1945—a long time ago—the United Nations, also known as the UN, was born. It has as its objective four purposes: keeping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 fostering friendly relations am
期刊
Then something moved in the hollow of the maple tree.  It was Ringx, the racoon. Not knowing if Ringx was an enemy like Shifty had turned out to be, Rachet climbed out of the deep hollow and onto a li
期刊
本期“《浮生六记》英译阅读与讨论”是最后一部分,将译文里几个特别好的译例放在一起再看一看,体会布莱克的翻译策略和译文的奥妙,会有启发。不妨将这些例句作为经常学习的材料,或做汉英翻译时的参考。  英国人雪莉·布莱克(Shirley Black)所译《浮生六记》有与众不同之处。她的翻译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第一,再现原文微妙的情感氛围;第二,译出汉字的确切意思;第三,尽量感受作者表达自己的方式。  布莱克
期刊
宋淇在这封写于1980年2月2日的信中,谈到三个要点:首先,他附上了傅聪在伦敦的地址,并告诉我傅聪当时在日本演奏,待他回英之后,会向他和傅敏(当时也在伦敦)兄弟二人直接写封信引介,并将副本影印传给我;其次,有关傅雷的生平事迹,他说与傅雷相识于沦陷时期的上海,两人“一见面就谈文学、艺术、翻译等事,乐而不倦,很少谈私事”,1947年暑假他们一同去牯岭避暑,“后来他去过昆明,再来香港,再转回上海,即住在
期刊
I could easily list 10 things I do not like about Beijing, but at the same time I could list twice as many that I love about the city, which has been my home for 10 years.   As the country’s capital,
期刊
In training for a Vangvieng Trail hike at the end of this year, my friends and I would normally walk along the Mekong riverbank to prepare for such an event but one recent weekend we decided to try so
期刊
从意气风发的冒险青年,到见证中国社会变革的外国人,再到享誉华人世界的中国翻译家,沙博理这一生的精彩和传奇程度绝不输任何一部他翻译过的小说。如果说沙博理是主角,那么他的朋友们都是最佳配角。他的中国朋友让他在中国、在中国文化里找到了归属感,而对于美国朋友和生之养之的第一故乡美国,沙博理的深情爱意也从未消减。他希望中美能够相互了解,为此他一生致力于中美交流,以著书立说的国际行动为中国和世界的交流做出了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