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学生的阅读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质疑提问能力、整理反思能力等几个方面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化学;学习能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6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中化学和初中化学相比,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增加,纵横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由描述向推理、由形象向抽象的特点日趋显现,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明显增强。加之高一化学的重点、难点相对集中,各类习题、试题与课本内容之间存在差异,许多学生刚上高一就感到难以适应,纷纷感叹“化学难学”,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搞好初、高中知识衔接的同时,教师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中生的化学学习能力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阅读能力
阅读是获得知识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学好各门学科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历来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于漪说过:“现代社会人们必须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本领,学会阅读是学习的核心,因而阅读能力应该放在首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可见阅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化学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思想的重要来源,化学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都是逻辑严谨的说明文,具有特有的基础性和示范性,值得学生用心去阅读、理解。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阅读活动,指导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一般按照“粗读→精读→提炼→解决问题”的模式展开。
粗读就是通读全文,以求理清教材思路,掌握知识梗概。粗读适用于课前预习和学习常识性介绍或浅显易懂的知识。如在教学《化学1》“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份阅读提纲,让学生结合提纲阅读课文,归纳要点、解决问题。
精读则是反复仔细阅读,旨在全面透彻地理解所读内容。对于化学概念、原理以及课文的重点段落,教师可以先做一些适当的提示或讲解,再让学生深入教材的字里行间,逐字逐句反复研读,边阅读、边思考,读懂每个字,推敲每个词,领会每句话,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握概念的内涵外延,“知其所以然”。阅读之后,可要求学生提炼、复述其主干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归纳、表达等能力。精读在解题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在讲解例题、习题时,应当引导学生结合问题从整体到部分研读题目,敏锐筛选出有效信息,挖掘隐含信息,弃去“多余”信息,抓住问题实质找到解题突破口。
阅读是积累,阅读是感悟。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因此,凡是学生能够读懂的,教师不宜越俎代庖,应该给予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自己阅读、理解。事实证明,坚持阅读训练,对提高思维、解题和表达等能力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动手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思维为主导的科学,更是实践的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都是以大量的实验事实为依据,通过分析归纳、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入门向导和重要手段,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示化学过程,提供丰富的感性信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研究所得信息,思考、解决问题,探寻化学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不仅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化学知识,理解化学原理,在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习能力等方面也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作为化学学科的守门人,化学教师应当从高一新生抓起,着力训练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为学生深入学习化学课程奠定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最大限度地开放实验室,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的氛围、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验中去实践,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如在教学“原电池”时,可以给学生准备铜片、锌片、铁片、石墨棒、稀硫酸、NaOH溶液、NaCl溶液、水、煤油,以及电流表、导线、烧杯等实验用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和反应原理。
此外,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分子模型、晶体模型,对理解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都有很大的帮助。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标语写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动手实践探求真知,既训练了科学方法,又提高了化学素养,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提升。
三、质疑、提问能力
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是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前提。如果没有波义耳的大胆质疑,化学就不可能从医药和炼金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了问题才能引发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⑴教师率先垂范,不迷信权威,不拘泥答案,善于指出教材、资料上的不当与错误,提出修改建议。
⑵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允许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出错,允许改正,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⑶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质疑、提问。如:比较教学内容的区别与联系,提出问题;结合(异常)实验现象,提出质疑;对问题追问几个“为什么”……
⑷善于“留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讨论,让他们有时间发现问题,有机会提出问题。
⑸要求学生每天提出几个问题,呵护提问的火花,尊重每一个提问,认真对待每一个提问,并引导学生去解决。 质疑是不同思想碰撞的过程,更是探求真知的过程;提问是学生从已知伸向未知的思维触角,是思考的结晶,是灵感的绽放。李政道教授曾说:“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如果学生肯钻研、会质疑、常提问,那他必然由机械接受转向主动探索,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四、整理、反思能力
化学学科的知识相对较为琐碎,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学生学习了大量的化学知识之后,如不适时进行归纳、整理,知识的存储处于零星状态,难以形成知识网络,既不利于理解记忆,也不利于提取应用。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活用不起来的知识。”归纳、整理的核心是思考,孟子说:“学之富则思,思之则得,不思则不得也。”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学会及时整理和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都应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反思: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与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在知识、方法和能力等方面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在进行完一个单元或一个段落的学习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通过列举、图表或“思维导图”等方法对所学知识按其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进行归纳、整理,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铺成面,构成体,织成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一定的化学思维。如元素化合物知识,每一种元素都可从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氢氧化物(含氧酸)、盐的角度去整理,每一类物质都要考虑其制备、性质、用途、保存、鉴别等等。
此外,解题之后,也需要及时总结、反思,并建立错题档案,反思习题涉及的知识点,补漏知识,夯实基础;反思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寻求最佳解题方案;反思解题的失误,克服解题中的不足之处和不良习惯;反思解题的规律,以求举一反三……同时,将题型方法整理归类。
整理、反思是对学习过程的总结,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没有整理的知识是零乱的,没有反思的学习是肤浅的。通过整理,可以理顺知识的纵横联系,促进知识的有效同化和迁移;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只有不断整理、反思,才能真正学会学习。
美国著名教育家泰勒说:“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因此,教师应该将第一阅读的时间、第一实践的机会、第一思考的时间、第一表达的机会和第一感悟的过程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和创造者,从而全面提高化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化学;学习能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6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中化学和初中化学相比,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增加,纵横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由描述向推理、由形象向抽象的特点日趋显现,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明显增强。加之高一化学的重点、难点相对集中,各类习题、试题与课本内容之间存在差异,许多学生刚上高一就感到难以适应,纷纷感叹“化学难学”,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搞好初、高中知识衔接的同时,教师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中生的化学学习能力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阅读能力
阅读是获得知识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学好各门学科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历来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于漪说过:“现代社会人们必须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本领,学会阅读是学习的核心,因而阅读能力应该放在首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可见阅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化学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思想的重要来源,化学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都是逻辑严谨的说明文,具有特有的基础性和示范性,值得学生用心去阅读、理解。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阅读活动,指导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一般按照“粗读→精读→提炼→解决问题”的模式展开。
粗读就是通读全文,以求理清教材思路,掌握知识梗概。粗读适用于课前预习和学习常识性介绍或浅显易懂的知识。如在教学《化学1》“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份阅读提纲,让学生结合提纲阅读课文,归纳要点、解决问题。
精读则是反复仔细阅读,旨在全面透彻地理解所读内容。对于化学概念、原理以及课文的重点段落,教师可以先做一些适当的提示或讲解,再让学生深入教材的字里行间,逐字逐句反复研读,边阅读、边思考,读懂每个字,推敲每个词,领会每句话,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握概念的内涵外延,“知其所以然”。阅读之后,可要求学生提炼、复述其主干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归纳、表达等能力。精读在解题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在讲解例题、习题时,应当引导学生结合问题从整体到部分研读题目,敏锐筛选出有效信息,挖掘隐含信息,弃去“多余”信息,抓住问题实质找到解题突破口。
阅读是积累,阅读是感悟。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因此,凡是学生能够读懂的,教师不宜越俎代庖,应该给予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自己阅读、理解。事实证明,坚持阅读训练,对提高思维、解题和表达等能力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动手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思维为主导的科学,更是实践的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都是以大量的实验事实为依据,通过分析归纳、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入门向导和重要手段,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示化学过程,提供丰富的感性信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研究所得信息,思考、解决问题,探寻化学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不仅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化学知识,理解化学原理,在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习能力等方面也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作为化学学科的守门人,化学教师应当从高一新生抓起,着力训练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为学生深入学习化学课程奠定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最大限度地开放实验室,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的氛围、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验中去实践,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如在教学“原电池”时,可以给学生准备铜片、锌片、铁片、石墨棒、稀硫酸、NaOH溶液、NaCl溶液、水、煤油,以及电流表、导线、烧杯等实验用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和反应原理。
此外,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分子模型、晶体模型,对理解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都有很大的帮助。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标语写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动手实践探求真知,既训练了科学方法,又提高了化学素养,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提升。
三、质疑、提问能力
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是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前提。如果没有波义耳的大胆质疑,化学就不可能从医药和炼金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了问题才能引发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⑴教师率先垂范,不迷信权威,不拘泥答案,善于指出教材、资料上的不当与错误,提出修改建议。
⑵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允许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出错,允许改正,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⑶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质疑、提问。如:比较教学内容的区别与联系,提出问题;结合(异常)实验现象,提出质疑;对问题追问几个“为什么”……
⑷善于“留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讨论,让他们有时间发现问题,有机会提出问题。
⑸要求学生每天提出几个问题,呵护提问的火花,尊重每一个提问,认真对待每一个提问,并引导学生去解决。 质疑是不同思想碰撞的过程,更是探求真知的过程;提问是学生从已知伸向未知的思维触角,是思考的结晶,是灵感的绽放。李政道教授曾说:“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如果学生肯钻研、会质疑、常提问,那他必然由机械接受转向主动探索,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四、整理、反思能力
化学学科的知识相对较为琐碎,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学生学习了大量的化学知识之后,如不适时进行归纳、整理,知识的存储处于零星状态,难以形成知识网络,既不利于理解记忆,也不利于提取应用。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活用不起来的知识。”归纳、整理的核心是思考,孟子说:“学之富则思,思之则得,不思则不得也。”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学会及时整理和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都应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反思: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与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在知识、方法和能力等方面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在进行完一个单元或一个段落的学习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通过列举、图表或“思维导图”等方法对所学知识按其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进行归纳、整理,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铺成面,构成体,织成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一定的化学思维。如元素化合物知识,每一种元素都可从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氢氧化物(含氧酸)、盐的角度去整理,每一类物质都要考虑其制备、性质、用途、保存、鉴别等等。
此外,解题之后,也需要及时总结、反思,并建立错题档案,反思习题涉及的知识点,补漏知识,夯实基础;反思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寻求最佳解题方案;反思解题的失误,克服解题中的不足之处和不良习惯;反思解题的规律,以求举一反三……同时,将题型方法整理归类。
整理、反思是对学习过程的总结,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没有整理的知识是零乱的,没有反思的学习是肤浅的。通过整理,可以理顺知识的纵横联系,促进知识的有效同化和迁移;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只有不断整理、反思,才能真正学会学习。
美国著名教育家泰勒说:“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因此,教师应该将第一阅读的时间、第一实践的机会、第一思考的时间、第一表达的机会和第一感悟的过程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和创造者,从而全面提高化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