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流水了

来源 :山西教育·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x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孩子,我们懂得的太少,需要做的又太多。观察孩子行为是理解孩子的第一步,唯有潜心地观察、客观地记录、全面地解读,从活动的情境中感应孩子语言或行为的意义,才能逐渐走近孩子的世界,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下面我以案例“恐龙流水了”来解读隐藏在孩子行为背后的故事。
  一、“恐龙流水了”之“望、闻、问、切”四部曲
  周五,玩具分享日,孩子们带着自己喜欢的玩具来到幼儿园。有的孩子在开心地摆弄着自己的玩具,有的孩子和小伙伴们交换玩具,还有的孩子三五成群的在分享玩具。可是有一个孩子在人群中却非常显眼,因为他拿着玩具不停往卫生间跑,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天,我是生活老师,正在清理卫生间。刚开始,我并没有过多地在意他跑来卫生间做什么,但随着他来卫生间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不由得引起了我的关注。不一会儿,他又跑到卫生间了,我去观察他在做什么。只看到他撕下一小节卫生纸在擦他的玩具恐龙,我走近他身边问:“韩宗熙,你怎么了?”韩宗熙一脸迷茫地看着我说:“老师,你看恐龙流水了。”他一边说,一边低头擦他的恐龙。我说:“什么?你的恐龙流水了?来,我看看!”我拿起他的恐龙一看,恐龙身体的条纹里确实有水,可是看不出来是哪里流水。我觉得有点奇怪,恐龙身上并没有明显的裂缝,怎么会流出水?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到底是什么地方流水了?这一连串的问题萦绕在我脑海里,我决定放下手中的工作和韩宗熙一起去寻找答案。
  望
  韩宗熙拿着恐龙一边擦一边向自己的座位走去,回到座位上以后,他还在仔细地观察着流水的那个地方,一会儿放在桌子上看,一会儿又举起来看,还不时的用手指头摸一摸出水的那个地方。他旁边的李彦杰、刘垣颉和马得原注意到了,凑过去一边看一边问:“你在干什么呀?你的恐龙怎么了?我看看。”韩宗熙很不开心的说:“我的恐龙流水了。”听了他的话,三个人很疑惑,李彦杰迫不及待地从韩宗熙的手中抢下恐龙,来回不停地翻转着看恐龙,一会儿捏捏恐龙的头,一会儿睁大一只眼睛看看恐龙的嘴巴。还没有等他看完,刘垣颉也等不及了,说:“快,给我也看看。”李彦杰一脸迷惑地将恐龙递给刘垣颉,马得原也湊过来一起看,他们像一个个小科学家一样,有模有样地在观察。这个时候,李彦杰又拿上恐龙,观察起来,他指着流水的那个地方说:“好像这里有一个小洞洞,可小可小了,看不清楚。”为了使孩子们观察得更清楚,我拿来几个放大镜,孩子们立刻拿起放大镜看了起来,一边看一边七嘴八舌地说:“是呀,是有个小缝缝,水就是从这里流出来的。”旁边的几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放大镜的好奇,也争着抢着说:“给我看看,给我看看。”答案就在孩子们你争我抢的放大镜下浮出水面。
  闻
  在其他孩子还沉浸在放大镜的“诱惑”中时,李彦杰眉头紧锁着,手指沾上恐龙身上流出来的液体,放在鼻子上闻了闻。看到我看他,他问我:“老师,这是水吗?”接着李彦杰的怀疑,我又向其他孩子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我说:“你们看,这儿有一个小裂缝,液体就是从这里流出来的,我们都觉得这种液体是水,真的是水吗?还是其他什么东西?”我的话音刚落,马得原立刻用食指沾了一点恐龙身上的液体,放到鼻子上闻了闻,说:“好像没味儿,应该是水。”刘垣颉也把鼻子凑上去闻了闻恐龙身上出水的那个地方,说:“确实没有味道。”这个时候彭浩轩过来了,他干脆直接用舌头舔了起来,引得周围的小伙伴哈哈大笑,他不顾小伙伴的嘲笑又把恐龙放在耳朵边摇了摇,说:“唉,没水呀,没有流水的声音,奇怪。”刘垣颉也放到耳朵边摇了摇,说:“可能水太少,我们听不到声音。”我说:“我们现在可以初步判断,从恐龙身上流出来的液体可能就是水,可是为什么只有这个地方会流出水,尾巴、头、身体的后半部分都没有流水,这是怎么回事呢?”李彦杰顺着我的话,捏了捏恐龙的尾巴、头还有身体部位,忽然很兴奋地说:“老师,我知道了,这儿软的,其他地方是硬的,你看,这个地方就是软的。”他一边说,一边捏给我看。我说:“软的说明什么呀?”他激动地说:“这里是空的,所以能进去水。”其他围观的孩子也捏了捏,说:“好像是软的耶。”“可是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还是不清楚。
  问
  水到底是怎么来的?从哪里来的?我们只能去询问恐龙的主人。我提示韩宗熙说:“宝贝,你仔细想一想会不会是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小心将水灌进恐龙的身体里了?”韩宗熙嘴里嘟囔着:“我也不记得恐龙身体里怎么会有水,会不会是我头发上的水。”他一手拿着恐龙,一手挠着后脑勺苦思冥想着。我说:“你头发上的水?”还没等我说完,韩宗熙就迫不及待地说:“我知道了,那天我洗澡的时候把恐龙也放进去了,我还看见它冒泡泡了。”听到孩子的描述,我的心里暗自欣喜,不禁感慨孩子稚嫩的语言背后竟然藏着一个这么有价值的发现,我说:“你还看见冒泡泡了?”他说:“嗯。”我说:“哪里冒泡泡了?你知道为什么会冒泡泡吗?”韩宗熙摇了摇头说:“不知道。”我又接着询问了其他几个围观的孩子,孩子们都不知道。
  切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也为了使这个恐龙流水的故事能继续下去,我提议说:“要不咱们来做个实验吧,韩宗熙说他洗澡的时候将恐龙放进水里,发现会冒泡泡,我们也来试一试。”孩子们一听要做实验,兴奋极了,都跟随我来到卫生间。我准备了一盆水,让孩子们自己来完成实验。韩宗熙将恐龙横躺着放进水里,恐龙浮起来了,韩宗熙说:“老师,水太少了,都没有没过恐龙,再加点水吧。”我又接了点水,韩宗熙将恐龙按在水中,可是等他松开手,恐龙又浮起来了,怎么回事呢?看到这种现象,孩子们一边笑,一边说:“恐龙也太轻了吧。”顺着孩子们的话题,我说:“刚才李彦杰发现恐龙的身体是软的,说明它里面是空的,所以才能进去水。”孩子们纷纷点头,表示同意。这次恐龙的身体全部浸泡在水中了,可是并没有发现冒泡泡,孩子们身体趴得很低,议论着:“没有泡泡呀?”韩宗熙用手推开其他孩子们说:“应该这样,小缝缝朝上,我洗澡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好像真的有泡泡,卫生间的光线比较暗,我打开手机上的手电筒为孩子们照明,孩子们兴奋地说:   “终于有泡泡了!”我说:“为什么破了的地方放在水里会冒泡泡呢?”又一个疑问产生,孩子们展开了新一轮的探索……
  二、几点思考
  一个普通的玩具恐龙,在孩子们眼中却隐藏着这么多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如何捕捉并读懂孩子的行为?分享我的有几点反思。
  1.理解行为背后的故事
  孩子作为正在成长着的人,有着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应尊重和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而才能够理解孩子内心驱动下所产生的各种行为表现。韩宗熙频繁跑去卫生间这一行为,在不知情的人看来,会被贴上“捣乱”的标签,后果无疑就是他遭到教师的批评与指责,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但是如果我们能停下脚步观察孩子的行为,就会发现隐藏在我们认为的所谓“捣乱”背后的秘密。
  同样,彭浩轩趴在恐龙身上,用舌头舔感知到底是不是水的行为,在很多人看来是很可笑的,但是作为一个理解孩子的教师,面对孩子天真幼稚的举动,教师给予的不是否定,也不是简单的肯定,而是惊喜和好奇。此时,教师的神情传递是对孩子行为的接纳和理解,从而营造出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孩子敢想、敢说、敢做。
  2.倾听发自内心的声音
  倾听,不仅是孩子需要发展的一种能力,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能之一。作为教师,在与孩子们相处时,要能倾聽,会倾听,而且会主动倾听。
  面对流水的恐龙,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谈论着自己的看法,从这里教师知道了孩子们的兴趣、疑问和需求。当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去验证恐龙身体里到底是不是水、水有多少、水在哪个地方时,教师知道了孩子们的已有经验———水是没有味道的、不粘手的,恐龙的身体中有捏起来软的地方,说明里面是空的,所以水有可能就藏在那里。倾听,传递了把孩子当做独立个体尊重,把孩子视为鲜活生命的理念。作为倾听者的教师应设身处地地感受和体验孩子的内心世界,以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内心感受的理解。
  3.支持内心驱动下的探究
  追随着孩子们的思维,教师用语言和行动与孩子们互动。提出如“软的说明什么呀?为什么会冒泡泡?恐龙浮在水面上是怎么回事?”等问题,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和探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双慧眼,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需求,及时给予支持与引导。在孩子们寻找裂缝的时候,因为裂缝很小很小,而且受恐龙身上条纹的干扰,孩子们很难找出裂缝所在,似乎陷入困境。教师看到了孩子们的需求,为其提供了一些放大镜,在放大镜的帮助下,裂缝终于找到了。孩子们在卫生间做实验的时候,由于光线太暗,泡泡看不清楚,教师能及时的提供照明工具,为孩子解决燃眉之急。教师的支持就像一场及时雨,推动了孩子们继续前进的脚步。
  三、教师要做好几个工作
  走进孩子的世界,关注孩子的成长,促进教师的成长,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读懂孩子的行为,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追随孩子,这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
  (2)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做孩子的游戏伙伴。当教师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孩子眼里的世界,以孩子的视角去理解孩子的言行时,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游戏伙伴。教师用童心和孩子们一起感受着童真的趣味,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才能创设出愉快宽松的氛围。这需要教师敢于放下权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用平视的眼光看孩子的行为,努力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
  (3)良好师幼互动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孩子获得长足的发展,有利于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师幼互动关系的积极有效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在一日生活中,师幼互动关系存在着重规则、多问题、少情感交流等问趣,师幼间的互动显得消极与被动。师幼互动关系的背后是教师的教育观,我们需要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
其他文献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实践工作中我们较多关注“教师如何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而对于“家长如何引导幼儿开展游戏”的关注相对较少。为了引领家长“走进游戏,理解童年”,我园组织了一系列亲子游戏活动。下面与大家分享小班的一次亲子游戏活动。  上午9时,亲子游戏活动在热烈欢快的音乐律动中拉开了序幕。家长在孩子们的帶动下放下羞涩,和孩子一起听指令做健身操:拍拍手,拉拉手,转一圈;摆一摆,扭一扭,抱一抱;
期刊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小孩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就是工作,是成长阶段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因此,把游戏还给幼儿,让幼儿在游戏中健康成长、快乐成才,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  户外自主游戏作为学前教育当前盛行的活动方式之一,既可以很好地满足幼儿“玩”的需求,又给予幼儿自主选择、充分活动、尽情游戏、勇敢挑战的权利,深受幼儿的喜爱。它在带给幼儿基本动作、运动能力、社会性
期刊
注:外方院校名称为音译。  ◆美国  罗彻斯特理工学院  罗彻斯特理工学院创建于1829年,位于纽约州罗切斯特,在2018 US News综合排名97,是美国最大的综合性私立大学之一。该校的桑德斯商学院一直位居全美商学院的前5%,是最早获得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AACSB)认证的商学院之一,在2019 US News美国大学本科商科类排名第73名。与交大合作的管理信息系统专业(MIS)是桑德斯商学院
期刊
对于幼教同仁,我喜欢称呼其为“幼教达人”,因为“达人”就是梦想远大的人。把幼教事业做好,是每位幼教同仁的梦想,也是所有人的教育之梦。  一、幼儿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幼儿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但目前幼儿的主角地位是受到挑战的,甚至有些幼儿失去了这个地位,社会上常见的提前教育、额外教育都能证明这一点。成人的关注点在于幼儿听不听话,能不能完成制定的任务,幼儿无法根据自己的思想决定自己的行动。他们被成人牵扯着
期刊
我班结合“游戏———点亮快乐童年”的主题,组织全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表演意愿,分别选择了绘本故事《傻小熊种萝卜》《小嘎啦》《犟龟》中的角色,进行排练。  一、事件回顾  (一)情景一:表演区  《傻小熊种萝卜》组的幼儿开始排练了。小雨自己选择了故事《傻小熊种萝卜》,选择扮演“小熊”的角色。小雨从台下走到台上,看着前面的观众说:“有一天,小熊捡了一包种子。”边说边蹲下,用手在舞台的垫子上抓了几
期刊
为了让幼儿初步认识种类繁多的茶叶,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从而培养幼儿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我们针对大班幼儿游戏特点,在本学期设置了新的区域———小茶馆,丰富区域活动。我在对小茶馆区域游戏观察的过程中,发现这一区域的设置不仅发挥了应有的价值,幼儿还开发出很多好玩的玩法,发生了很多趣事。  大班幼儿随着身心的发展,对成人的社会活动有着越来越精细的观察和完整的认识,体验和理解也越来越深刻,积累的社会经
期刊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不仅对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方面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而且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就是对教师的专业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有专家讲到,幼儿教师的专业性正如医生诊病,教师要能够准确地诊断分析每个幼儿的游戏发展现状与需求,给予恰当适时的教育。要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性发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提升教师在实践中“理”与“技”的综合运用能力。  当前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
期刊
规则游戏,是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活动,也是大班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形式之一。规则游戏是多人参与的社会性游戏,在游戏中幼儿与同伴协商讨论、交流合作;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学会理解他人的观点并达成一致,学习遵守规则,公平游戏,因此规则游戏对于幼儿来说,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因此教师要充分给予幼儿自主游戏的机会,在有趣、充满挑战的规则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去中心化”能力,促进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期刊
这天离园时间袁家长们都来接孩子遥当白嘉美妈妈看到我时袁就走上前问道院野老师袁我家孩子开学到现在表现怎么样钥冶我微笑着说院野孩子的性格活泼开朗袁能很快融入到了班级体中袁很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而且交到了许多好朋友袁但孩子在活动中,倾听能力比较弱袁喜欢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话遥冶白嘉美妈妈听了以后袁继续追问院野那有什么好办法吗钥我也发现我家女儿特别好动遥冶  不知不觉,幼儿园开学已经几个月了,家长们非常渴望
期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一起克服,发生冲突时自己协商解决。”而结构游戏,作为幼儿喜欢的一种游戏,不仅能在游戏中让幼儿身心得到发展,而且还能让幼儿在自主的协商交流中增强合作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游戏的群体性愈加明显。尤其进入大班以后,幼儿的建构游戏有了更明确的目的与计划,也喜欢相互合作,但是在合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互不干涉或是矛盾不断的现象,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