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并重他人。它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插花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值得倡导的学习方式。正像英国作家肖伯纳所说:“如果你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如果几十个相互交换思想,那么,每个人就可能获得几十种思想。”
课例:在学习“酸的通性”时,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师:(演示:向盐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盐酸中含有多种微粒,到底是何种微粒使其变红的呢?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呢?
(学生分组讨论,组内分工合作)。
其中一组汇报如下:
生1:(讲解)我们的设计方案是这样的:因为盐酸中含有水分子、氢离子、氯离子,所以先分别取水、硫酸钠、氢氧化钠三种溶液于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紫色的石蕊溶液,看其如何变化,这是试验水分子的性质,因为它们三种溶液中共同的微粒是水分子;再分别取稀盐酸、稀硝酸、稀硫酸三种溶液于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紫色石蕊 溶液,看其如何变化,这是试验氢离子的性质,因为它们三种溶液中共同的粒子是氢离子和水分子,而水分子已经得到证明;再分别取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钾三种溶液于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紫色石蕊溶液,看其如何变化,这是试验氯离子的性质,因为它们三种溶液中共同的粒子是除水分子以外的氯离子。
生2:(演示,由其他二生配合,并讲解操作步骤并报告实验现象。)
生3:(分析实验现象并报告实验结论。)
师:大家认为这个实验方案是否可行?
生4:可以,因为他们一步一步把其他微粒的可能性排除了,最后证明是氢离子使石蕊变红。
师:大家还有其他可行的方案吗?
生5:其实有后两步就足以证明了,不必要进行第一步。因为第三步可以同时证明氯离子和水分子都不能使石蕊 溶液变红。
生6:也可以只取三种溶液:水、盐酸、氯化钠溶液,就可以证明了。
……
在上述课例中,我们看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组织形式,它由以下要素构成:即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等。
一、对合作学习价值的认识
(一)从合作中学会“合作”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或是消极的。合作学习认为,合作是教学系统中尚未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学习倡导者们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这与传统的教学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过去的课堂中,虽然也有合作,但那只是浅层次的讨论而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它具有深层次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有不同的合作形式,有严格的人员分工,有共同的合作动机和学习责任,学生只有相互团结,相互信任,在共同的期望目标激励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完成小组分给自己的任务,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既体现了合作、又体现了竞争。
在如上的课例中,组内各学生自行进行了有效分工,最终组内同学都会有所收获,并且发展了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从合作中活跃“课堂”
过去的课堂,多数情况是老师讲学生听,既是学生发方言也是学生站起来一个一个的讲,大多数情况是学习好的同学讲的多。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课堂中只有少数同学发言的被动局面,有时老师想让学习差的同学讲一讲,那也只是作为“面向全体”的点缀罢了,因为客观上老师确实怕学困生讲不清楚,耽误教学时间。而合作学习就有效地打破了这种局面,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全体同学都必须参与到其中,还必须按照分工提出自己的意见,在得到本组同学的补充认可后,在班级中与其他同学交流,因为有分工、有责任,大家都必须发言。在这种参与与互动中,学生得到了锻炼,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兴趣。
如上课例中,组内的各位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合理的分工,使组内的各位同学之间都能积极合作,相互启发,使的每位同学都从中获得了“肯定”,树立了“自信”,赢得了“信心”。整个过程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能积极参与,都能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从合作中得到“提高”
和过去的接受性学习相比,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面对共同的问题,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必须按分工先拿出自己的意见,这是前提,即使你的意见是错误的,也必须自己先讲出来,再得到别人的纠正。因此,学生都得动脑筋来思考问题。而讨论的问题经过小组的补充,再经过全班的交流修正,形成比较科学的答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倾听,在倾听中明白了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学会表达,在表达中可以使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学会讨论,使他们相互质疑,可以更好地引发他们间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等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还学会了尊重他人。
课例中,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使不同学生的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及不同特长和优势的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也可以解决一些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本例中,可以由老师给出几种方法,然后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但是,这样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得一部分学生失去想像的空间,提高的机会。
(四)从合作中领悟“创新”
由于班级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由于学习内容是开放的,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有些甚至是出乎意料的。教师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基础上进行合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交流讨论的机会,能满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时,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上面的课例中,教师在学生方案设计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思考方法及过程,学生间思维发生碰撞,产生创造的火花,并从中得到启发,开拓思路。本课例的这种实验方案的设计,只有少数同学可以独立完成,若采用独立思考的方式,很可能有大多数同学不能有思路。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不同思维层次、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可以相互启迪,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能力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发挥和展示。
二、如何正确开展合作学习
(一)任务导向
开展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非常重要。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才能开展合作学习。如上的课例1中,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假设都具有探索性同时又具有挑战性。通过合作学习确实能使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及不同特长和优势的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也可以解决一些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形式整合
所谓形式整合是指合作学习在实施中与其他学习形式进行整合,以期求得最佳效果。与传统教学不同,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但集体授课仍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然,我们不能将合作学习中的课堂讲授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课堂讲授等同视之,合作学习中的课堂讲授是以合作设计为基础的,讲授过程也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高效低耗,有着较强的研究与探究价值,能为继起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它既着眼于发挥集体教学的优势,又考虑到了学生个体化活动的重要价值,改革了传统教学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弊端,达成了教学集体性与个体性的有机统一。
(三)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交流的内容一是认知与技能方面的;二是过程与方法方面的;三是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有许多见解,尽管见解有时会这样或那样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但他们会在不同观点的交流与沟通中,用他人的推理、思维过程来发展自己的逻辑推理和证明技能,显示合作交流的价值,最终充分发展全班的能力。在课例1中学生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同时,还包括方法方面的交流、思维过程方面的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交流。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记录下自己没想到的。这种交流达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
(四)教师指导
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协半,苦不堪言。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得到体现,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应逐渐转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
1、发现火花。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评议,大胆质疑,广泛争辩。只有这样,才能使思维得到碰撞,产生火花;才能开启创新之门;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因劳动成果被同伴或教师肯定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本课例中我的后两次追问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
2、排除障碍。
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或学生的评议、质疑、争辩有错误时,教师要以引导鼓励为主,并给以及时的点拔,促使他们自我反思,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引导深化。
在 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交流与讲座浅层次、表面化。这与教师的引导是有直接关系的,在评议、质疑、辩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解决自己的疑点,进而得到更高水平的交流、创新。在课例中无论教师设计还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都 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这样才有合作、交流的价值,才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合作有“效”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些老师不能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只片面的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这样的合作没有思维的碰撞,学生兴趣索然,表面积极,实质上思维是消极的,这样的合作学习实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是一种典型的无效学习。
(二)设问有“度”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像,不加思考,随意提出问题。这样问题太容易,没有讨论价值,答案是书中现成的,俯拾即是;讨论的问题太难,又使学生不着边际,结论胡诌八扯,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降低了学生的讨论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设问时,要注意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从成功教育的思想特点出发,就是要掌握好学生知识的起点,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中的成功喜悦,培养成功心理意识。
(三)合作有“时”
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往往又不是做得很好,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使学生显得匆忙、零乱,来不及形成较完整的答案,就又被老师打住进行其他内容。之所以这样做,从主观讲,还是老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不到位,害怕学生的讨论话题超出了教材内容而难以把握评判。从客观讲,主要是怕耽误教学时间。而有经验的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讨论时机。当有学生提出问题时,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之后,没有结果,学生表现出很想知道答案但无法解决时,教师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在这种情景下讨论,效果很好。
(四)分层有“序”
搞好合作学习有几个重要因素,即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有效沟通和相互间对讨论同一问题的共同责任等。一般来说,分层采用异质分组法(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不尽相同),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赋予特定的职责。我在实际教学中常采用如下方法:将座位相邻的同学编成一组,从每个合作小组中选定一个组长,讨论时,要求小组中每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及想法,大家来发表个人的观点,碰到小问题在小组里解决,大问题及讨论结果由组长代表小组提出,在班上由其他小组的学生或教师来指导解决或评价。这样一来,合作小组有了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每一个学生在这个任务中积极承担各自的责任,相互支持,彼此协助,课堂气氛热烈,小组内部团结合作,各个小组互相竞争,学习信息能及时反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合作学习无疑能很好得做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程黎曦《教师与新课程》中国人事出版社
2、《浙江教学研究》2004、2
3、《课程•教材•教法》2004、1
4、胡学增《现代课程论纲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5、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 变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6、张华等《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例:在学习“酸的通性”时,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师:(演示:向盐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盐酸中含有多种微粒,到底是何种微粒使其变红的呢?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呢?
(学生分组讨论,组内分工合作)。
其中一组汇报如下:
生1:(讲解)我们的设计方案是这样的:因为盐酸中含有水分子、氢离子、氯离子,所以先分别取水、硫酸钠、氢氧化钠三种溶液于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紫色的石蕊溶液,看其如何变化,这是试验水分子的性质,因为它们三种溶液中共同的微粒是水分子;再分别取稀盐酸、稀硝酸、稀硫酸三种溶液于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紫色石蕊 溶液,看其如何变化,这是试验氢离子的性质,因为它们三种溶液中共同的粒子是氢离子和水分子,而水分子已经得到证明;再分别取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钾三种溶液于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紫色石蕊溶液,看其如何变化,这是试验氯离子的性质,因为它们三种溶液中共同的粒子是除水分子以外的氯离子。
生2:(演示,由其他二生配合,并讲解操作步骤并报告实验现象。)
生3:(分析实验现象并报告实验结论。)
师:大家认为这个实验方案是否可行?
生4:可以,因为他们一步一步把其他微粒的可能性排除了,最后证明是氢离子使石蕊变红。
师:大家还有其他可行的方案吗?
生5:其实有后两步就足以证明了,不必要进行第一步。因为第三步可以同时证明氯离子和水分子都不能使石蕊 溶液变红。
生6:也可以只取三种溶液:水、盐酸、氯化钠溶液,就可以证明了。
……
在上述课例中,我们看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组织形式,它由以下要素构成:即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等。
一、对合作学习价值的认识
(一)从合作中学会“合作”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或是消极的。合作学习认为,合作是教学系统中尚未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学习倡导者们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这与传统的教学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过去的课堂中,虽然也有合作,但那只是浅层次的讨论而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它具有深层次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有不同的合作形式,有严格的人员分工,有共同的合作动机和学习责任,学生只有相互团结,相互信任,在共同的期望目标激励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完成小组分给自己的任务,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既体现了合作、又体现了竞争。
在如上的课例中,组内各学生自行进行了有效分工,最终组内同学都会有所收获,并且发展了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从合作中活跃“课堂”
过去的课堂,多数情况是老师讲学生听,既是学生发方言也是学生站起来一个一个的讲,大多数情况是学习好的同学讲的多。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课堂中只有少数同学发言的被动局面,有时老师想让学习差的同学讲一讲,那也只是作为“面向全体”的点缀罢了,因为客观上老师确实怕学困生讲不清楚,耽误教学时间。而合作学习就有效地打破了这种局面,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全体同学都必须参与到其中,还必须按照分工提出自己的意见,在得到本组同学的补充认可后,在班级中与其他同学交流,因为有分工、有责任,大家都必须发言。在这种参与与互动中,学生得到了锻炼,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兴趣。
如上课例中,组内的各位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合理的分工,使组内的各位同学之间都能积极合作,相互启发,使的每位同学都从中获得了“肯定”,树立了“自信”,赢得了“信心”。整个过程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能积极参与,都能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从合作中得到“提高”
和过去的接受性学习相比,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面对共同的问题,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必须按分工先拿出自己的意见,这是前提,即使你的意见是错误的,也必须自己先讲出来,再得到别人的纠正。因此,学生都得动脑筋来思考问题。而讨论的问题经过小组的补充,再经过全班的交流修正,形成比较科学的答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倾听,在倾听中明白了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学会表达,在表达中可以使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学会讨论,使他们相互质疑,可以更好地引发他们间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等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还学会了尊重他人。
课例中,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使不同学生的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及不同特长和优势的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也可以解决一些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本例中,可以由老师给出几种方法,然后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但是,这样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得一部分学生失去想像的空间,提高的机会。
(四)从合作中领悟“创新”
由于班级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由于学习内容是开放的,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有些甚至是出乎意料的。教师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基础上进行合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交流讨论的机会,能满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时,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上面的课例中,教师在学生方案设计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思考方法及过程,学生间思维发生碰撞,产生创造的火花,并从中得到启发,开拓思路。本课例的这种实验方案的设计,只有少数同学可以独立完成,若采用独立思考的方式,很可能有大多数同学不能有思路。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不同思维层次、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可以相互启迪,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能力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发挥和展示。
二、如何正确开展合作学习
(一)任务导向
开展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非常重要。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才能开展合作学习。如上的课例1中,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假设都具有探索性同时又具有挑战性。通过合作学习确实能使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及不同特长和优势的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也可以解决一些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形式整合
所谓形式整合是指合作学习在实施中与其他学习形式进行整合,以期求得最佳效果。与传统教学不同,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但集体授课仍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然,我们不能将合作学习中的课堂讲授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课堂讲授等同视之,合作学习中的课堂讲授是以合作设计为基础的,讲授过程也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高效低耗,有着较强的研究与探究价值,能为继起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它既着眼于发挥集体教学的优势,又考虑到了学生个体化活动的重要价值,改革了传统教学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弊端,达成了教学集体性与个体性的有机统一。
(三)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交流的内容一是认知与技能方面的;二是过程与方法方面的;三是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有许多见解,尽管见解有时会这样或那样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但他们会在不同观点的交流与沟通中,用他人的推理、思维过程来发展自己的逻辑推理和证明技能,显示合作交流的价值,最终充分发展全班的能力。在课例1中学生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同时,还包括方法方面的交流、思维过程方面的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交流。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记录下自己没想到的。这种交流达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
(四)教师指导
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协半,苦不堪言。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得到体现,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应逐渐转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
1、发现火花。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评议,大胆质疑,广泛争辩。只有这样,才能使思维得到碰撞,产生火花;才能开启创新之门;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因劳动成果被同伴或教师肯定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本课例中我的后两次追问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
2、排除障碍。
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或学生的评议、质疑、争辩有错误时,教师要以引导鼓励为主,并给以及时的点拔,促使他们自我反思,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引导深化。
在 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交流与讲座浅层次、表面化。这与教师的引导是有直接关系的,在评议、质疑、辩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解决自己的疑点,进而得到更高水平的交流、创新。在课例中无论教师设计还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都 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这样才有合作、交流的价值,才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合作有“效”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些老师不能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只片面的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这样的合作没有思维的碰撞,学生兴趣索然,表面积极,实质上思维是消极的,这样的合作学习实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是一种典型的无效学习。
(二)设问有“度”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像,不加思考,随意提出问题。这样问题太容易,没有讨论价值,答案是书中现成的,俯拾即是;讨论的问题太难,又使学生不着边际,结论胡诌八扯,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降低了学生的讨论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设问时,要注意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从成功教育的思想特点出发,就是要掌握好学生知识的起点,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中的成功喜悦,培养成功心理意识。
(三)合作有“时”
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往往又不是做得很好,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使学生显得匆忙、零乱,来不及形成较完整的答案,就又被老师打住进行其他内容。之所以这样做,从主观讲,还是老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不到位,害怕学生的讨论话题超出了教材内容而难以把握评判。从客观讲,主要是怕耽误教学时间。而有经验的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讨论时机。当有学生提出问题时,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之后,没有结果,学生表现出很想知道答案但无法解决时,教师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在这种情景下讨论,效果很好。
(四)分层有“序”
搞好合作学习有几个重要因素,即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有效沟通和相互间对讨论同一问题的共同责任等。一般来说,分层采用异质分组法(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不尽相同),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赋予特定的职责。我在实际教学中常采用如下方法:将座位相邻的同学编成一组,从每个合作小组中选定一个组长,讨论时,要求小组中每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及想法,大家来发表个人的观点,碰到小问题在小组里解决,大问题及讨论结果由组长代表小组提出,在班上由其他小组的学生或教师来指导解决或评价。这样一来,合作小组有了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每一个学生在这个任务中积极承担各自的责任,相互支持,彼此协助,课堂气氛热烈,小组内部团结合作,各个小组互相竞争,学习信息能及时反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合作学习无疑能很好得做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程黎曦《教师与新课程》中国人事出版社
2、《浙江教学研究》2004、2
3、《课程•教材•教法》2004、1
4、胡学增《现代课程论纲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5、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 变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6、张华等《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