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sun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如何定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将决定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走向。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主体际性,进而围绕着这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本的两个要素着力构建的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建议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研究是一种理论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客观要求。高校作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一种强有效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概述
  
  (一)主体间性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间性”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胡塞尔为解决“唯我论”和“先验论”,从“单个的主体”转向“复数的主体”而提出的系统理论。“主体间性”规定了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是不同主体间通过共识表现的一致性,其实质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本质意义上体现的是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关系。
  (二)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总是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来实施的。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与教育者一样平等的人,通过主体间认同一致和相互理解,使交往双方获得思想政治道德发展和境界提升的崭新模式。
  1、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础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中最基本的关系。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性质,以及其它诸要素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笔者认为,具体到高校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确定为以下几种关系:
  (1)共存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不可独立存在的,是共存的关系。
  (2)双向交互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都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身份。一方面受教育者要向教育者学习;另一方面教育者也要向受教育者虚心学习。
  (3)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民主平等关系。胡塞尔等人认为这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彼此承认,相互尊重,都具有主体性。
  2、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目标
  目的性是人类实践的一个根本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即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结果。马克思说:“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者的”、这里说的“受教育者”包含有教育者的学习,其中也包括向受教育者的学习,只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学相长、共同学习,他们才能品德共进,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仅要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得到完善,还要使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得到升华。因此,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共同提高就成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
  3、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原则
  教育原则是贯穿教育活动始终、为全部教育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以人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把传统教育那种“以物为本”颠倒了的手段和目的做法再颠倒过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作为主体性的“人”,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内源性和可持续性。因此,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提倡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构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意义
  
  1、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发展要求
  马克思把人类历史进程概括为三个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他对这三个阶段的论断实质上是对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历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在第一阶段,是以群体性为本位的阶段,人与人之间是互为目的的关系.在第二阶段,是以个体性为本位的阶段,人的主体性发展是不完善的,是属于物的主体性;在第三阶段,是以类主体为本位的阶段,类主体以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础,寻求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的自觉融合和统一。类主体阶段是人类的真正解放,而主体间性就是类主体性的集中体现。
  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主体性思想指导下的实践产生的弊端也渐渐显露,为了避免主体性过度发展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更大的损失,完成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就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和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为我们照亮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的整个历程,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2、时代发展的要求
  我国曾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人们是在社会统一计划下活动,盲目的按计划行事,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具有明显的唯我性。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极大地增强各个经济主体的主体性,这是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的:市场经济具有自主性,要求摆脱和克服一切人身依附关系和依附观念,提高人们的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增强人们的自我意识;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它要求人们破除一切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增强平等意识。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看成是一样平等的主体,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则。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是与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相吻合的,是时代的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有之路。
  3、当代大学生新变化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日趋成熟,并表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特征:
  (1)自主意识进一步增强。青年大学生的依从性逐渐减弱,主体性日益觉醒。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充满自信,要求有更多的发言权,有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决策、自我实践的意愿。
  (2)竞争参与意识增强。当代大学生竞争、参与意识很强,但心理素质却普遍较差,一旦发现自己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就会变得消极、悲观。这就需要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共同努力,使“主体和主体”之间形成沟通理解,从而使受教育者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强烈的求知欲。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和受教于者平等交流,使他们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从大学生新时期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归结起来就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增强。新时期受教育者主体性蓬勃发展使主体间性的转向由可能变为必然,只有当大学生这个类主体和其它类主体实现平等交流,双向沟通的时候,主体间性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新时期大学生自身的这些特点要求高校应摈弃以往的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体现新时期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三、实现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若干建议
  
  1、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交往的主体平等性。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看作是主体间的存在方式,承认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交往的平等性,他们都有参加管理和交往的均等机会,都有表达自己愿望、提出意见、做出判断、进行解释质疑的均等机会。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等级关系已转换为平等关系,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存在,不再是驯服的工具和客体,而是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的另一主体。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中,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进行引导、启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性、思维创造性,使教育内容轻松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指导。
  2、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间的双向互动交往活动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把教育看成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即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而不是教育者的单边活动。因为交往对话具有平等性、交互性、宽容性、合作性、和谐性、协调性、互相尊重等特征,交往一方的发展会促进、带动另一方的发展。一方面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促进个体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另一方面引导教育主体的主体人格向主体间性人格的提升,从而达到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交流、沟通,重视相互之间关系的塑造,达成共识、理解和融合。思想教育从独白式的教育向对话式的教育转变,能有效地调动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提供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参与教育过程,从而提高思想教育有效性。
  3、培养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性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通过相互理解,主动地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方法来实现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的,而不是通过硬性填鸭来实现的。教育者充分调动被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被教育者的主体性。而被教育者也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消除由于身份不同造成的主观消极性,主动与教育者沟通,了解和理解教育者,为教育者提供有利的反馈和建议,促进教育管理的正常进行。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建构能力为目标,在实施思想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引发教育对象的自我意识,唤起他们对教育内容的极大关注和直接介入,发挥他们自我教育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给把思想教育最终落实到大学生生活的自身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走进学生生活,贴紧学生思想实际,把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释其所惑,解其所难,帮其所需。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增强其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年5版.
  [2]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曾新.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05).
  [4]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06).
  [5]肖圣龙.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建构[J]巢湖学院学报,2006,(04).
其他文献
摘 要:相差高频不反映系统振荡,在非全相状态下不会误动。本文分析的是相差高频在单纯非全相运行,一相断线带一侧接地,两相运行中发生故障的三种情况下,相差高频保护的动作情况。  关键词:相差高频;非全相;电势;电流;相量图    相差高频保护和距离保护比较,相差高频保护突出的优点是测量原理本身是不反映系统振荡的。负序功率方向式高频保护虽也不反映振荡,但它也不反应三相短路。如果要反映三相短路则不得不采用
期刊
摘 要:本文根据战时军需物资库存、补充与持续供应的关系,提出了平战结合的军需物资库存策略,研究了库存控制量模型,对“技术”库存、“生产能力”库存做了定性分析。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平战结合;军需物资;库存策略    传统的军需物资库存理论侧重于优化单一的库存成本,然而,单纯依靠“实物库存”毕竟不是规避战时不确定性所致风险的有效途径。提高军需物资库存的系统性和集成性,增强军需物资供应链的敏捷响应能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ADSL宽带接入技术及其特点,和几种常用的ADSL应用方式,并与目前的另外几种如Modem,ISDN,Cable Modem和DDN进行了对比,得出ADSL技术的优势。  关键词:ADSL;宽带;应用方式;频分复用    一、前言    随着Internet在商业领域和多媒体服务的迅猛推广和应用,人们享受着Internet上的各种服务,当然必不可少地以某种方式接入Intern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航空兵场站军车维修的现状,通过调研了解了目前现行航空兵场站军车维修作业体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通过调研摸清了航空兵场站车辆维修工作还存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航空兵场站;维修现状;问题分析    1、军车维修现状    根据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要求,我军已将维修作业体系调整为三级,即基地级、中继级和基层级。通过改革简化层次,建立上下呼应,紧密结合的维修作业体系。车辆维修等级调整
期刊
摘 要:本文在对战时空军军需保障特点和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现状的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战时空军军需保障工作依赖国民经济动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空军战时军需保障;国民经济动员;依赖关系    国民经济动员是指国家为满足战争和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提高国民经济应变能力,将国民经济由平时状态转入非常状态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空军军需保障作为连接军事行动和国民经济的桥梁,在战时对国民经济动员
期刊
摘 要:城市污染指数不断上升,空气中的污染物都有可能在电子设备表面形成有害的沉积物。为保证电子设备良好的性能,要求及时清除电子设备的污染物。  关键词:电子设备;快速清洗;污染物    空气中的污染物有可能在电子设备表面形成有害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严重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容易造成元器件保护膜的老化、龟裂、破损、洞穿和脱落;二是容易在电场效应下产生复杂的附
期刊
摘 要: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三农”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生巨变。在这一历史节点上,总结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回望农村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农民生活水平和素质的显著提高,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改革;“三农”;发展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影响着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
期刊
摘 要:结构主义“人学”与MTV的理论有深刻的联系,从诗意在MTV中的美学、文化学显像,MTV诗意的民族诗学解读,MTV诗意结构分析的阐释依据多个角度阐释MTV结构的特性。  关键词:结构;MTV;哲学;美学;文化学    “结构”是结构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作为风行欧洲的哲学流派。索绪尔是其先驱,结构主义者,列维·施特劳斯认为,每一个人的语言活动都受到一种先验结构的,不自觉支配。之后列维·施特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影响油料应急保障能力的各方面因素,提出影响油料保障能力的主要因素,并在对比研究多种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油料应急保障能力评价模型。采用AHP法对因素集数据进行处理,确保了个因素权重的准确、可靠。  关键词:模糊评价;AHP;油料应急保障    模糊综合评价是指对受多种模糊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总体评价的一种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广泛,其评价结果客观真实
期刊
摘 要:非现役文职人员进入部队从事教学工作,必须是在相应管理机制的规范下进行。本文提出了非现役文职人员五种管理机制:即考核选拔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公平竞争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安全保密机制。  关键词:非现役人员;机制    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实现军、地资源的共享和优秀人才的互补,实现利军又利民。大量的非现役文职人员进入部队从事教学工作。这种形式必须是在相应管理机制的规范下进行。对此,本文提出了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