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我国是应试教育,因此很多家长以及老师都将教育强制化和规范化,这无疑就让小小年纪的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对于小学生而言,其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都处于发展初期,因此过重的学习负担不仅会影响其健康成长,还会加重其逆反心理。因此,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我们需要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不一样,它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通常其记忆力比较好,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数学的教学中,若是让学生长时间处于一种反复的计算状态,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反感情绪。为了有效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让学习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体。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都不相一致。因此,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关怀,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去取得成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相关资源,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丰富有趣的学习环境,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对学生产生兴趣。
例如,在学习简单几何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圣诞节来了,圣诞老人要为大家送去各种各样的礼物,这些礼物的盒子有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可是,圣诞老人不知道该怎样将这些礼物包起来,因此,同学可不可以帮帮圣诞老人呢?
经过这样的提问,学生的情绪会高涨,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会逐渐投入到数学的课堂活动当中。情境创设教学法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其课堂效率。
二、满足学生的归属心理
所谓归属心理,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渴望被集体接纳和认可的心理,希望自己成为集体中重要的一员,同时对其他同学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若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归属感,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这样就会拥有一种成就感,在集体中迅速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与此同时,学生们会更加积极地去参加集体活动,不断证明和突破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出色,不断扩大自己在集体中的影响力。最终,这种心理归属感会成为学生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通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类似场景: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十分你积极,争先恐后,把手举得高高的,希望老师能够点到自己,在回答问题时获得大家的关注,满足内心的归属感;然而还有一部分学生把头埋得低低的,不敢举手,生怕被老师点中。
这两种极端的现象充分表明,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合作式的学习才能够兼顾这两种学生。一方面,对于十分惧怕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可以让擅长回答问题的学生为其进行解答。这样一方面能满足学生的归属心理,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比较内向的学生。
三、以疑导学,激发求知欲望
所谓人的思维是由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对于好奇心极强的小学生而言,悬念能够极大的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通常,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往往能够不断激起思维的浪花,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教学充满期待,这样无疑就能充分显现学习的魅力。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教材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通过设计问题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求知欲。
例如,老师在黑板上写上:1=1000,这样一个悬念就会让学生思考,1怎么可能等于1000呢?老师一定是写错了。在学生疑惑不解时,老师可以对其进行启发,我们怎样才能将这个题目改对呢?这个时候,学生再一次陷入思考,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将其改成1<1000,对于这样的答案我们应当给予肯定,让学生有一种回答问题的愉悦感。这时,老师可以对其进行再一次的启发,我们是否能在数字后面加上某种单位使其相等呢?随后,教师为学生做一个小实验:首先,拿来两个500毫升的水瓶,对其加满水,再拿来一个1升的水瓶,将两瓶500毫升的水灌到1升的水瓶中,这样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原来1升=1000毫升。
四、联系生活,加强直观教学
由于数学是一项抽象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其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具体。然而,如何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呢?教师可以将教材和学生实际生活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联系,采用教具和投影仪,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让学生较为直观的对事物进行观察,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在学习圆柱形的侧面积时,由于小学生的思想还比较浅显,对于其侧面积的概念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将一个圆柱形的易拉罐全部展开,让学生更为直观的看到圆柱形的侧面积是怎样的一部分,它的面积为什么是高乘以圆周长。
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圆柱体,加深学生印象,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对其进行理解,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这样就消除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厌倦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五、贯穿实践性,发展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老师不应只关注其结果,还应该关注其过程,更应当关注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由于数学来源于现实,因此也要运用于现实。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将其数学知识广泛的应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应用将个统计表在生活中做调查。像是“爸爸(叔叔)每天的吸烟情况”,学生可以运用老师教的方法,对爸爸吸烟的时间、地点、数量以及买烟开销做一个统计,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巩固学生的学习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伶俐.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与兴趣的关系[J].新课程·小学,2013(6)
[2]何珍英.巧妙激趣事半功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兴趣的培养[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15)
[3]周祥显,顾典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策略[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3(9)
[4]石道祥.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 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3(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不一样,它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通常其记忆力比较好,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数学的教学中,若是让学生长时间处于一种反复的计算状态,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反感情绪。为了有效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让学习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体。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都不相一致。因此,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关怀,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去取得成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相关资源,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丰富有趣的学习环境,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对学生产生兴趣。
例如,在学习简单几何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圣诞节来了,圣诞老人要为大家送去各种各样的礼物,这些礼物的盒子有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可是,圣诞老人不知道该怎样将这些礼物包起来,因此,同学可不可以帮帮圣诞老人呢?
经过这样的提问,学生的情绪会高涨,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会逐渐投入到数学的课堂活动当中。情境创设教学法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其课堂效率。
二、满足学生的归属心理
所谓归属心理,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渴望被集体接纳和认可的心理,希望自己成为集体中重要的一员,同时对其他同学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若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归属感,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这样就会拥有一种成就感,在集体中迅速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与此同时,学生们会更加积极地去参加集体活动,不断证明和突破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出色,不断扩大自己在集体中的影响力。最终,这种心理归属感会成为学生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通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类似场景: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十分你积极,争先恐后,把手举得高高的,希望老师能够点到自己,在回答问题时获得大家的关注,满足内心的归属感;然而还有一部分学生把头埋得低低的,不敢举手,生怕被老师点中。
这两种极端的现象充分表明,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合作式的学习才能够兼顾这两种学生。一方面,对于十分惧怕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可以让擅长回答问题的学生为其进行解答。这样一方面能满足学生的归属心理,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比较内向的学生。
三、以疑导学,激发求知欲望
所谓人的思维是由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对于好奇心极强的小学生而言,悬念能够极大的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通常,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往往能够不断激起思维的浪花,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教学充满期待,这样无疑就能充分显现学习的魅力。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教材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通过设计问题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求知欲。
例如,老师在黑板上写上:1=1000,这样一个悬念就会让学生思考,1怎么可能等于1000呢?老师一定是写错了。在学生疑惑不解时,老师可以对其进行启发,我们怎样才能将这个题目改对呢?这个时候,学生再一次陷入思考,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将其改成1<1000,对于这样的答案我们应当给予肯定,让学生有一种回答问题的愉悦感。这时,老师可以对其进行再一次的启发,我们是否能在数字后面加上某种单位使其相等呢?随后,教师为学生做一个小实验:首先,拿来两个500毫升的水瓶,对其加满水,再拿来一个1升的水瓶,将两瓶500毫升的水灌到1升的水瓶中,这样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原来1升=1000毫升。
四、联系生活,加强直观教学
由于数学是一项抽象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其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具体。然而,如何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呢?教师可以将教材和学生实际生活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联系,采用教具和投影仪,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让学生较为直观的对事物进行观察,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在学习圆柱形的侧面积时,由于小学生的思想还比较浅显,对于其侧面积的概念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将一个圆柱形的易拉罐全部展开,让学生更为直观的看到圆柱形的侧面积是怎样的一部分,它的面积为什么是高乘以圆周长。
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圆柱体,加深学生印象,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对其进行理解,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这样就消除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厌倦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五、贯穿实践性,发展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老师不应只关注其结果,还应该关注其过程,更应当关注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由于数学来源于现实,因此也要运用于现实。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将其数学知识广泛的应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应用将个统计表在生活中做调查。像是“爸爸(叔叔)每天的吸烟情况”,学生可以运用老师教的方法,对爸爸吸烟的时间、地点、数量以及买烟开销做一个统计,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巩固学生的学习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伶俐.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与兴趣的关系[J].新课程·小学,2013(6)
[2]何珍英.巧妙激趣事半功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兴趣的培养[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15)
[3]周祥显,顾典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策略[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3(9)
[4]石道祥.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 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