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高校校园

来源 :教师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和谐大学校园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如何创建和谐校园,是我们将要研究的新课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校园;师德建设
  
  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社会要发展,首先要和谐,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校园里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仅关系到他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前途和命运问题。因此,构建和谐高校教育体系——和谐的高校校园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发展,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此我们也必须加大和谐校园的建设。
  
  1 以人为本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谁发展、靠谁发展,这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当代青年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他们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接受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方式、方法、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青年学生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呈现许多新特点。
  
  2 加强师德建设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当代教师的时代特征:
  2.1 典范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由于教师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去影响学生道德的形成,以自己健康的人格去激励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身高尚的情操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2.2 特殊性。教师是人类文明和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活生生的青少年,教师劳动的价值体现在开启学生心智和塑造学生人格之中,故其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而且关系着整个社会,联系着人类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和将来。
  2.3 自律性。师德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意志,它建立在教师自愿的基础上。需要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2.4 政治性。新时期的师德,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教师道德规范。这要求教师必须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自觉主动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至关重要。教师是办学的主体,师德建设是营造高校和谐的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作为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和谐的育人环境和高质量的教育,就培养不出高质量的人才来。而弘扬优良的师德师风,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品德高尚、治学严谨、热心育人、务实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关键。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基础,是高校生命力与竞争力之所在。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育人者素质是关键。而师德建设是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的的,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品行、学风如何,直接影响着育人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校园,还带向社会,不仅影响学生的一时。还影响学生的一生。
  
  3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创建和谐校园的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方法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还包含了建立和完善校园保障体系,首先,就是帮助贫困生走出困境。就目前来看,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所扶持的贫困生毕竟有限,所以一方面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吸引一些富有的企业或企业主捐资建立助学基金,帮助贫困生。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为其提供一些校内的勤工俭学岗位,或成立勤工俭学机构,指导贫困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其次,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最后,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如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开设实用的就业指导课;构建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的有效机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等,尽可能排除就业之忧。
  总之,和谐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高校校园必将为高校注入新的活力,为社会增加稳定的基础。我们要努力创建和谐校园,以和谐推动学校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把高校建设与社发展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原则,是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上所造成的发展差距,以及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公等国家教育政策方面的制度性原因,教育有失公平的现象也客观存在。机会平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只有“施教”和“受教”的机会和权利均等,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  [关键词]教育公平;机会平等;教育资源    古人说,社会资源分配“不患寡而
期刊
摘 要:教育是有着明确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一方面,它是为了满足人的个性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它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不应该单纯局限于挖掘思政元素知识点。在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共行的同时,特别要重视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实现教育力的整体提升。显然,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有助于教师的师德养成,有助于推进施教者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师生的共同
期刊
[摘要]语文教育,应该努力让“人文”之光朗照于学生的心田,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他们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人生打下浓厚而温润的人文精神的底色!  [关键词]语文教育;人文关怀;平等对话;语文实践    人文精神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呼唤人文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现实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作为
期刊
[摘要]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工作特点,提出了主要从班主任工作以及语文教学工作两方面对留守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中,通过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及德育导师机制等措施,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语文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注重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渗透。两方面相辅相成,探讨了一条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的快速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知识图谱工具,以2005—2019年发表于CSSCI期刊的537篇文献为研究样本,从多个视角系统揭示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研究发现:(1)近15年来,国内该领域发文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高水平学者及研究机构对此作出了卓越贡献;(2)研究遵循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价值认同理论、资源整合理论和特色教育理论,研究的关键词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摘要]“非主流”文化的产生及流行实质上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一种青少年亚文化符号体系”,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同时也与青年人自身的主观因素密不可分。而大学校园是“非主流”文化的主要传播源。这样的文化存在于学校中是否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个问题不管现在的教育学者是如何的批判,它还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并能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同和追捧。本文从客观角度分析“非主流”文化的好与坏,肯定其有
期刊
摘要:案例教学是教师提供案例,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彼此对话,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相较传统教学,案例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从“既定性”到“多样成为性”转变,教学内容从“静态固定”到“动态生成”转变,教学过程从“程序性”到“体验性”转变,教学方法从“单向传递”到“多向互动对话”转变。提出加强案例的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主体权利、重构教师的角色价值、注重课后的反思与研究等优化案例教学的路径,以实现本科课
期刊
[摘要]笔者结合平时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从五个方面介绍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方法。其中有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尊重人格,与学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用表扬成功者的方式激励他人;让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树立表扬的基本原则,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等。  [关键词]成功;和谐;民主;评价;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
期刊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新的战略决策,教育界中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和谐教育”的说法。“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建“和谐教育”的过程中冲突是必然存在的,必要的矛盾冲突推动着教育的变革,促使教育继续向前发展。本文以独特的视角对“和谐教育”在创建进程中存在的冲突进行分析和梳理,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对策。  [关键词]和谐教育;教育公平;教育个人成本    1 对“和谐教育”
期刊
摘要:地方院校卓越师范生培养已在前期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存在不足。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教师资格证国考和师范专业认证等政策引导下,新时代卓越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师范生入学阶段专业意愿、培养初期职业认知、培养过程职业成熟度和培养后期从教意愿的测试,可以摸索出卓越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测试的实施方法及其作用,并为提升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和培养质量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地方院校;卓越教师;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