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助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模式研究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630767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9月,首都师范大学来自14个院系的2010级本科生入驻良乡校区,统一在良乡校区基础学部进行一年的通识教育,然后转到专业院系学习,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办学模式。
  通识教育不仅是课堂的教学。“课堂的教学是正式的教学,还必须辅以许多课堂外的非正式教学,教学方能见成效。教室外的广大环境和许多时间更是通识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即第二课堂(学生活动)的开展。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重视学生活动第二课堂的开展。
  一、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感恩可理解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后对自身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但一些受助贫困生感恩意识淡漠的情况却日益凸显。”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
  经过统计,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2010级受助贫困生人数为326人,他们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因为该校区是第一年运作,同时远离校本部,大学文化积淀少,高年级学生影响小,因此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对受助贫困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及进行感恩教育模式的探讨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开展感恩教育的依据
  为了更好地了解受助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探讨怎样更好地开展感恩教育,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随机选取了来自14个院系的100名贫困生,并采用匿名方式调查,调查问卷发放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为100%。问卷主要就贫困生对感恩的看法和如何进行感恩教育两方面进行调查。
  (一)针对贫困生对感恩的看法,应营造感恩氛围,注重“感恩”的养成教育
  “在接受学校资助后,你有想法做个知恩图报的人?”这一题中,有90%的人选择“有”,2%的人选择“没有”,8%的人选择“没思考过这个问题”;“在良乡校区中,是否有老师对你的付出和同学们的关爱让你有感恩的想法?”这一题中,有67%的人选择“有,有很多事我都很感动,我常常抱有感恩之情”,有28%的人选择“偶尔几次同学老师让我很感动,并怀抱感恩之心”,有4%的人选择“同学和老师与我只是师生和同学关系,不存在感恩”,还有1%的人选择“从来没想过感恩这个词,但是彼此尊重”;在“当你周围的人有困难需要帮忙时,你会怎么做?”这一题中,52%的人选择“竭尽全力帮忙”,21%的人选择“不太费事的才帮忙”,26%的人选择“能帮就帮,帮不了就算了”,1%的人选择“不帮忙”;在“面对多年国家对我们的栽培,你是如何看待祖国的这份恩情的”这一题中,8%的人选择“我会积极参与义务服兵役等各种活动,以响应国家的号召”,82%的人选择“我一定认真努力学习,力图为祖国尽自己的力量”,9%的人选择“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不违法犯罪就行了”,还有1%的人选择“作为中国人,国家就有义务培养我”。
  通过贫困生对感恩的看法,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感恩”,学生的选择也标示出感恩氛围的营造和外在影响更能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怀,对于个别人漠视国家、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应进行感恩的养成教育。
  (二)根据应如何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调查,应该重视“感恩”的实践教育
  在“目前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情况是怎样的?”一题中,有22%的人选择“没开展过”,34%的人选择“开展过,但感恩教育有形式无内容”,18%的人选择“感恩教育浅尝辄止,没有计划性”,26%的人选择“救助政策实施后没有及时开展感恩教育,没有达到教育效果”;在“在高校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你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这一题中,60%的人选择“开展感恩的社会实践活动”,24%的人选择“国家以奖、贷、助、勤、补、减为主的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进行修订”,10%的人选择“开展感恩教育”,6%的人选择“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素质”;在“你认为以下哪些方法可以改进高校受助学生的感恩工作?”这一题中,49%的人选择“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营造良好感恩氛围”,37%的人选择“感恩教育不是蜻蜓点水,应建立有效制度长期坚持”,14%的人选择“学校救助重点应在内容,以取得实际效果为目标”。
  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的,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应坚持一个目标、两个维度展开,即“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从“实践”和“养成”两个维度展开。
  三、感恩教育与素质提升
  在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开展感恩教育时,学生社团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自身优势,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对受教育者达到更加深远的影响,实现了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
  (一)以学生自治感恩组织为抓手,营造感恩氛围
  我校开展的感恩教育以学生自治感恩组织为抓手,组建受助大学生“爱心接力社团”,该社团奉行“学生自发组织、自行招聘、自我管理、老师监督”的原则,包括了首都师范大学14个院系55名贫困生,他们策划、组织、实施了许多活动,在活动中社团成员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而且有效地为感恩教育中的被教育者树立榜样,成为感恩教育实施的“加速剂”。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依托此社团唤醒同学的感恩意识,传递同学的感恩行为。
  (二)在社团内部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能力
  社团成员来自各个院系,依托不同院系特点,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实现了文理学科的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不断协调发展,展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一年中“爱心接力”社共举办了八项全校性质的大活动,如表一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活动中,来自不同院系的社团内部成员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带动本院系学生,进而渗透到全校进行“感恩教育”活动。
  四、开展感恩教育的措施
  (一)感恩教育注重过程养成
  正确的认识、信念,只有经过连续的、长期的教育才能巩固。所以,建立感恩教育长效机制,是增强感恩教育有效性的保证。为此,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基础学部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把感恩教育作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感恩教育活动纳入学校的长远规划,结合形势的发展,不断研讨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使感恩教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推动力。
  其次,把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在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面对大一学生的独立校区,学校首先通过感恩系列讲座引导学生接触感恩,再通过一系列活动,贯穿全年,形成感恩父母、感恩同学、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的感恩教育的系统化活动。
  第三,促进感恩教育向外延的延伸。将感恩从亲情、友情等提升成为自己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让学生了解感恩是生活中一种积极向上的、谦卑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将感恩外化为实际成果,实践于生活中。
  (二)注重感恩的实践教育
  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实践环节必不可少。进行感恩教育时,让学生进入实践平台,体会劳动的不容易,这需要从培养感恩意识、激发感恩情感、进行感恩行动三个方面进行感恩的实践教育。
  1.环境熏陶,培养感恩意识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我们全方位、多方式营造感恩教育氛围,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如,开展感恩教育系列讲座;选择电影进行感恩教育,通过观看电影,创设丰富感人的情境生活,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首先在情感上接受感恩教育等。
  2.自主体验,激发感恩情感
  感恩情感的激发,要靠自主的体验。在“爱心接力社”开展的“冬日暖阳爱心募捐”活动中,社团成员通过走访宿舍,发动全校学生将宿舍里的废品变卖,并自愿捐助家庭困难学生。将“美化宿舍爱心募捐”两个主题很好地契合。通过此次活动,全校学生发现其实通过非常细小的事情就可以帮助弱小,激发了学生的感恩情感。
  3.深入实践,展开感恩行动
  感恩不仅仅是懂得回报这么简单,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基础学部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比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为父母邮寄一封信”、“为老师献一束花”、“为智障儿童讲一堂课”、“我的校园我绿化”等活动,使学生收获报恩的快乐感和价值感,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参考文献
  [1]张寿松.通识教育的八个基本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5(7).
  [2]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陈怡欣.如何对高校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J].文教资料,2010(10·上旬刊).
  [4]胡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J].教育评论,2007,(4).
其他文献
一理论基础  新型建构主义(Neo-Constructivism),是指与以“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三大理论为基础的奥苏贝尔理论相结合的建构主义,其区别于上世纪90年代以戴维·乔纳森(David H.Jonassen)为代表人物所鼓吹的,那种建立在主观主义认识论和片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极端建构主义。[1]  新型建构主义不仅传承了西方建构主义在确立
期刊
一.传统师本模式及其弊端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学理念一直遵循着师本模式。师本模式主要受凯洛夫教育理论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要求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着教师如何教而开展。凯洛夫认为,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科书等构成的封闭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师加工的对象,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掌握知识,整个过程就是学生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复制”的过程。所以,他的教育学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教,而不是学生
期刊
江苏省自2001年以来师范生逐渐不包分配,2005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指导意见,明确今后对所有师范类毕业生实行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建立以教师资格为标志的职业资格制度。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主要招收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大专师范生,一直以来是江苏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面对政策的转变、市场的需求,高等师范学校逐渐重视培养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笔者就五年制高师如何对
期刊
一我国双语教学发展历程  本世纪初双语教学开始在我国高校快速发展,并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教育部在2001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政策支持的开端,提出了“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成立了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协作组,并委托协作组开展双语教学研究、双语课程建设、双语教学资源中心建设,并合
期刊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办学规模急剧增加,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研究集中在发展定位、发展模式等研究上,很少有人关注高等教育发展所产生的负面问题,这个负面问题主要表现在以教育和科研所产生的矛盾而导致的教育失衡问题。理想的情形是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然而现实中由于两者的性质不同及有限的社会资源、不同的社会需求层次、教师群体中个
期刊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有大批“80后”青年教师被吸收和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走上神圣讲坛,承担起教书育人重任。随着这支队伍的不断壮大,这个群体师德的状况越来越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尝试在这个群体的师德问题上作些探讨和研究,以提供促进这个群体师德建设的一些参考。  一.当前师德的主要内涵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
期刊
工作价值观是个人价值系统中的一部分,是对工作特征本身重要性的认识,反映了个人在评价工作时所依据的价值标准。对辅导员工作价值观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高校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研究在13所浙江省内地方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对高校辅导员工作价值观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1
期刊
一.引言  新闻语言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翻译作为一种语际交流手段,其媒介作用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入手,研究了新闻英语汉译的基本关联机制及翻译的策略和方法。首先,阐述关联理论及其对翻译的强大解释力;其次,阐释新闻英语语言特点及关联理论应用于新闻英语汉译实践的理论依据。再次,通过实例详细论证了在关联理论指导下进行新闻英语汉译实践的具体翻译方法与策略,以利于
期刊
两则案例  案例一:高师一年级新生李某,入学后把学业抛到脑后,注意力放在了迅速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上。她不顾家庭的实际收入,一味崇尚名牌追求高档次,经常光顾高消费娱乐场所,配备高档手机,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用压低基本生活费用支撑着可以时时炫耀的时髦穿戴。当家庭的经济能力支撑不了她急速膨胀的消费时,就走上了歧途。  案例二:高师二年级学生张某,家境困难,但他一直羡慕同宿舍其他同学大手大脚花钱的“奢侈”生
期刊
严复,字几道,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一生中过半的时间从事教育事业,其教育思想中着墨最多,论述最为完整和深刻的部分是智育。将其智育思想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智高于仁”的智育观,“广知识,开心智”的智育培养目标,西学为主兼顾中学的课程结构,实验教学法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  第一,冲破传统“以仁统智”,提出“智高于仁”的智育观。智育观是严复整个智育论体系的基础,也是其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