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学生跳出题海战术,转变被动低效的学习具有广阔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并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能力,新课改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教学要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然而,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还是沉默寡言,既不主动提问题,又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1目前数学课堂问题意识的现状
目前,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一种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第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第二类情况是学生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与教师教学理念有关。
目前在教师的教学观念中,根深蒂固的教师职责是“给予”,学生的职责是“接受”。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基本解决,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教师不停提出问题,学生只是一味被动地应付问题,哪来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呢?
12 教师忽视了“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民主意识”,缺乏“对话意识”,致使学生想说却不敢说,逐渐形成压抑的心理状态,甚至变得懒得动脑筋,增加了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导致学生不会提什么问题,甚至不敢提出问题。
13 与学生自身的基础能力有关。
不少学生缺少自信,怕提出的问题太简单被老师同学取笑,于是就把问题憋在心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生的能力有限,知识的储备较少。
(2)学生没有足够的胆量提出问题。
(3)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学习还是较为的被动。
(4)学生信心不足,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提出问题。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增强学习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条件。因而在小学数学课教学中,要把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重要任务和目的。
2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教师只有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才能使学生敞开问题意识之门。
211 要通过集体讨论、课外活动等形式创设一个和谐的学生集体,使成员之间彼此信任、和睦相处。
212 通过表扬、竞赛等方式建立具有良好学风的班集体。
213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善于质疑,敢于、善于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兴趣和勇气。增强学生自信心,树立质疑精神,不唯书、不唯上,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书本转,以及迷信权威和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
22 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221 教师设置问题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提出符合个性发展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历经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执教“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课时,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卖花方案。此时,内容的呈现打破了以往依靠抽象的文字为主的呆板形式,采用创设数学情境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观察后,交流了解到的信息,通过抛出一个又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想象与交流的空间,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通过学生自己献策略,提问题,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让他们亲身感悟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从而激发求知欲,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22 学生发现问题,师生互动交流。
学生在教师提供的问题情境、学习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通过一系列问题展开学习。在探究问题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或小组合作、信息多向反馈。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学习的氛围,充分发挥小组讨论,师生、生生对话交流的作用。教师一方面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另一方面注意收集学生在讨论中不易理解的知识、思维活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信息,以便恰当地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其核心思想是不断变换问题,简化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就是问题不断化归的过程。
223 教师要认真回答学生的提问。
在解答时,应以最佳方式来使学生满足,使其听懂,印象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解答方法有:直接回答法;教师讲授法。有时某个问题可能是大部分同学的问题,教师可在全班讲授;同学代答法。某些问题对部分同学是问题,对另一部分同学可能不是问题,可由同学们内部自己解决,直接或间接请个别同学代为回答;反问法。当学生提问时,不提示或稍为提示,马上直接反问学生。这种方法针对的内容一般是那些判断分析,具有推测性的问题;启示法。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按照思维方式,逐步诱导,慢慢地将学生的思路引导至正确方式方法上来,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正确结论;讨论法。对那些存在争议、当前还没有定论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总之,教师在平时要对学生多启发、引导、培养和不断训练,增强学生的提问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多问、善问,让学生做提问的主人,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兴趣才会浓厚,责任感才会更强,思维潜能才能更加得以释放。
参考文献
[1] 宁建等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2006.8.
[2] 刘莉编著.《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杭州大学出版社,2007.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能力,新课改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教学要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然而,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还是沉默寡言,既不主动提问题,又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1目前数学课堂问题意识的现状
目前,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一种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第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第二类情况是学生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与教师教学理念有关。
目前在教师的教学观念中,根深蒂固的教师职责是“给予”,学生的职责是“接受”。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基本解决,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教师不停提出问题,学生只是一味被动地应付问题,哪来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呢?
12 教师忽视了“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民主意识”,缺乏“对话意识”,致使学生想说却不敢说,逐渐形成压抑的心理状态,甚至变得懒得动脑筋,增加了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导致学生不会提什么问题,甚至不敢提出问题。
13 与学生自身的基础能力有关。
不少学生缺少自信,怕提出的问题太简单被老师同学取笑,于是就把问题憋在心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生的能力有限,知识的储备较少。
(2)学生没有足够的胆量提出问题。
(3)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学习还是较为的被动。
(4)学生信心不足,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提出问题。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增强学习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条件。因而在小学数学课教学中,要把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重要任务和目的。
2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教师只有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才能使学生敞开问题意识之门。
211 要通过集体讨论、课外活动等形式创设一个和谐的学生集体,使成员之间彼此信任、和睦相处。
212 通过表扬、竞赛等方式建立具有良好学风的班集体。
213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善于质疑,敢于、善于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兴趣和勇气。增强学生自信心,树立质疑精神,不唯书、不唯上,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书本转,以及迷信权威和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
22 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221 教师设置问题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提出符合个性发展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历经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执教“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课时,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卖花方案。此时,内容的呈现打破了以往依靠抽象的文字为主的呆板形式,采用创设数学情境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观察后,交流了解到的信息,通过抛出一个又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想象与交流的空间,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通过学生自己献策略,提问题,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让他们亲身感悟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从而激发求知欲,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22 学生发现问题,师生互动交流。
学生在教师提供的问题情境、学习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通过一系列问题展开学习。在探究问题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或小组合作、信息多向反馈。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学习的氛围,充分发挥小组讨论,师生、生生对话交流的作用。教师一方面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另一方面注意收集学生在讨论中不易理解的知识、思维活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信息,以便恰当地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其核心思想是不断变换问题,简化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就是问题不断化归的过程。
223 教师要认真回答学生的提问。
在解答时,应以最佳方式来使学生满足,使其听懂,印象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解答方法有:直接回答法;教师讲授法。有时某个问题可能是大部分同学的问题,教师可在全班讲授;同学代答法。某些问题对部分同学是问题,对另一部分同学可能不是问题,可由同学们内部自己解决,直接或间接请个别同学代为回答;反问法。当学生提问时,不提示或稍为提示,马上直接反问学生。这种方法针对的内容一般是那些判断分析,具有推测性的问题;启示法。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按照思维方式,逐步诱导,慢慢地将学生的思路引导至正确方式方法上来,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正确结论;讨论法。对那些存在争议、当前还没有定论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总之,教师在平时要对学生多启发、引导、培养和不断训练,增强学生的提问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多问、善问,让学生做提问的主人,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兴趣才会浓厚,责任感才会更强,思维潜能才能更加得以释放。
参考文献
[1] 宁建等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2006.8.
[2] 刘莉编著.《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杭州大学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