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逍遥游》中的隐士及其思想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chouzhu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逍遥游》篇,庄子记述的思想家有:宋荣子、列子、许由、接舆和惠子。庄子对许由和接舆这类人物的态度是完全肯定的,赞美他们不愿“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所以能够“物莫之伤”。对宋荣子和列子,庄子一方面赞赏他们对世俗名利的超脱,但是另一方面又觉得他们修养不够,“犹有所待者也”。而对身为魏国国相的惠子,庄子则是完全否定的,讽刺他“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对这些思想家的评判,让我们看到了学术思想间的背景关系和渊源关系。崔大华先生在《庄学研究》中说:“渊源关系表现为较早的思想学说里的基本概念,例如,思想在其后出现的学说或思想体系里得到继承和发展;而背景关系则是指一种在先的学说思想所产生的理论环境、社会后果构成一种激起新的学说思想形成的契机、条件。”①《逍遥游》篇所展示的便是在庄子思想产生时就存在有的这样一个学术背景。而庄子思想的一个主要的背景渊源便是对隐士的借重。《逍遥游》便是庄子吸收了隐士的某些思想观点后以彰显自己独立自由思想的一篇宣言。
  《逍遥游》篇记载的第一个隐士是传说中的许由。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记载:上古时代的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不但拒绝了尧的请求,而且连夜逃进箕山,隐居不出。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我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这本是庄子借“重言”以寄意的写法,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庄子对许由的赞赏。司马迁也在《史记·伯夷列传》中说:“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并称赞“(许)由、(务)光义至高”。庄子笔下的许由是一个自满自足、摒弃功名的形象。他不愿接受尧所让的天下、只是因为天子不过是外在的名位,而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名并不是人生活需求的必需品,而只是一个派生物、附属品。实际上,人性在自然的状态下,其生活需求是极为有限的。正所谓“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因此,许由的“予无所用天下为”,就可以理解为超越世俗功名的束缚、自觉地立足于人的自然本性,从而实现个人精神的独立和自由。那么,“无用”就绝不是浑浑噩噩、一无是处的代名词,而是一个洞察人生真相的得道者的精神境界。
  本来,隐士就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逸民高士,孔子生前对这些隐者 也是极为敬佩的,称其为“贤者”。《论语·宪问》中记载了孔子评价隐士的言论,子曰:“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子曰:“作者七人矣。”在与孔子接触的诸多隐士中,写得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莫过于楚狂接舆。《论语·微子》记载: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接舆是楚国著名的狂人,屈原《九章·涉江》曰:“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髡首即自刑身体,避世不仕。《成疏》曰:“接舆者 ,姓陆,名通,字接舆,楚之贤人,隐者也,与孔子同时,而佯狂不仕,常以躬耕为务。楚王知其贤,聘以黄金百镒,车驷二乘,并不受,于是夫负妻戴以游山海,莫知所终。”由此看来,接舆是一个主动与政治疏离的佯狂之士。而在庄子的笔下,接舆的言行更具有神奇色彩。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庄子·逍遥游》)
  接舆描绘的藐姑射神人,不仅不食人间烟火,而且能够无任何负累的“游乎四海之外”。这种神奇的本领源于“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郭象给“神凝”做诠释道:“遗身而自得,虽淡然而不得,坐忘行忘,忘而为之,故行若曳枯木,止若聚死灰,是以云其神凝也。其神凝,则不凝者自得矣。”②看来,“神凝”的特点在于让自己的意志从对万物的主宰上独立出来,也就是要顺万物之性,甚至要人捐弃自己的心志,使自己形如枯木,心如死灰。只有这样,万物才能自化自得,不留神人痕迹。而意志从万物上独立出来的神人,也就能了无牵挂、无所束缚,“游乎四海之外”。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不自由在于不能解除已见和功名之见。他说:“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所以,庄子以无已、无功与无名,为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中写道:“人所以不能顺万物之性,主要是来自物我之对立,在物我对立中,人情总是以自己作衡量万物的标准,因而发生是非好恶之情,给万物以有形无形的干扰。自己也会同时感到处处受到外物的牵挂,滞碍。有自我的封界,才会形成我与物的对立;自我的封界取消了(无已),则我与物冥,自然取消了以我为主的衡量标准,而觉得我以外之物的活动,都是顺其性之自然。”③所以,只有顺万物之性,主体自我与自然万物才能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玄同彼我”的“无已”状态。因此,郭象诠释道:
  “无已,故顺物,顺物而至矣。”④
  “乘天地之正者,即是顺万物之性也;御六气之辩者,即是游变化之途也;如斯以往,则何往而有穷哉!所遇斯乘,又将恶乎待哉!此乃至德之人玄同彼我之逍遥也。”⑤
  综上所述,《逍遥游》表达了庄子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以自然为宗,既要能立足于人的自然本性,又要能顺自然万物之性。其一是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讲,强调社会不应成为个人生存的制约与束缚。庄子认为,人只需满足食色的自然需求就能获得生命与生存,社会上的功名利禄只不过是人生的附属品。面对人生仅此一次的生存,任何为了外在目的的行为都变得无意义。庄子提出回归人的自然本性,从“人的自然化”这一历史过程而言,正是要使人从权力、语言中解放出来,也就是从“本已人化、社会化了的人的心理、精神又返回到自然去,以构成人类文化心理结构中的自由享受”。 ⑥其二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讲,认为人不应成为自然万物的干扰和主宰。庄子说:“天与人不相胜也,是谓真人。”(《庄子·大宗师》)并且反复强调“物我两忘”。
  “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大宗师》)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庄子·宗师》)
  因为,只有物我两忘、互不相扰,人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同时,万物也才能处于一种自由生长的自然状态。人移居山林,与草木花鸟为友,与自然万物相生相长,就是为了充分享受人的生命与生存。这种顺万物之性,“磅礴万物以为一”,“之人也,物莫之伤”的生活,或许就是“弊弊焉以天下为事”的尧,往见四位隐士,窅然丧其天下的原因吧。
  陈鼓应先生认为:“《逍遥游》篇,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⑦然而,这种鄙弃功名所获得的精神自由是庄子吸收了像许由和接舆这类隐士的某些思想,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自然主义哲学体系的结果。
  
   注释:
  ①崔大华.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1992(11).
  ②慕容真点校.道教三经合璧[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6).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④(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
  ⑤(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
  ⑥李泽厚.历史本体论 己卯五说(增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5).
  ⑦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作者简介: 张 伟(1979-)男,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
其他文献
歌舞是人类最早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从三江源广大原野中出土的各种文化遗存中,我们可以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歌舞在三江源少数民族远古生活中的基本情状。比如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陶盆”,这是一组五人连臂纹饰,真实地记录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舞蹈活动的具体情景,有的学者认为“舞蹈彩盆中的动态与藏族和羌族的锅庄舞形态最为接近”。民间有“会说话的能唱歌,会走路的能跳舞”之说,这足以说明歌舞对三江源各民族生活的全面
期刊
地理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地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事象,它的地理特色、民族风格、民俗内涵成为广泛的人文基础,并为社会认同的文化品种和文化活动。那么环青海湖地域文化是什么?本文以环湖地域的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典籍与考证就此提出六大文化:    古羌文化即昆仑文化    根据《山海经》、《列子》、《庄子》、《汉书·大宛列传》、《后汉书·西羌传》、《论衡·恢国篇》、《西宁府新志》,
期刊
生在贫瘠的穷山村,小时候,只认识几种树:数量多而长在田边地头的,叫柳树;数量少而长在庄廓边的,叫榆树;村庙里那三棵冬夏常青的,叫松树;后院李家的院子里稀罕地长着一棵树冠圆圆的树,叫柏树。除此之外,零零星星还有些杏、李、樱桃、丁香、碧桃之类的花木,而我认为正规的用材树,只有前面那几种。后来才知道,家乡人们叫了千百年的柳树,其实是杨树,而下院菜园边上长的那棵歪歪扭扭、大家都叫“尖杨柳”的,才是真正的柳
期刊
(一)    青山把绿水当作镜子,天天都在滋生植被,为自己整装美容:绿水把青山当作榜样,一年四季仿效学习,不停地变换姿态形体。没有水,山便枯槁不青,失去了鲜活苍翠:没有山,水会沉寂臭死,毫无妩媚的灵气。山是男性,水是女性,山和水结成一对好夫妻,永世不分离。    (二)    卵石发现溪水高过自己的头顶,一生都在拼命地滚动翻腾:溪水看见岸树高大笔挺,便永不间歇地跳跃奔涌;岸树望见岩草飘逸在高空,便
期刊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儒家的治国思想有德治、仁治、礼治、孝治等,注重以德感化人,讲究人的内在修为。而北宋堪称儒术治国的典型,其政治实践中有相当浓厚的儒家色彩,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最为发达的时期,但是整个北宋一直国力不强,最后败亡得相当悲惨,这又说明儒家治国思想有其局限性。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大思想家,他开创的儒家学说有一套自己的治国安邦思想,主张仁治,礼治、德治、强调上下等级秩序。而
期刊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工作之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群众文化具有美化社会环境的魅力与职能。    一、积极开展群众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福州有众多的民间剧团和专业剧团,十番、木偶戏等古老曲目,舞蹈中的拍胸舞、踩球舞、张旗归帆、七星灯、腰鼓等均有全国影响,而它们
期刊
一、传媒研究的现实困境  面对纷繁的传媒世界,传媒的发展承载了太多的附加功能,而其本身的原始功能似乎已经要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更或者说是我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媒所提供传递信息的原始功能了。当下流行的一种趋势是将传媒视为现代信息生活的重要工具,它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在依附这个工具的同时,不时也批判传媒发展为整个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新闻从业者道德的沦丧,传媒发展的娱乐化、庸俗化趋势。面对人们众多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群众文化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蓬勃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党的宗旨和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现在我党正致力于领导全国人民构建和谐社会,作为
期刊
什么字贵到“一字千金”呢?不是书法作品,而是秦国宰相吕不韦所编写的书。  吕不韦是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他曾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嫡嗣。后子楚与吕不韦逃归泰国。安国君继立为孝文王,子楚遂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吕不韦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
期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福建省政府适时提出了“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思路,要求各地要加大“发展农村新社区”的工作力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这一方面,包括泉州市在内的闽南经济发达地区,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但由此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如农村新社区的文化生活问题就值得我们予以多多关注。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