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法,激发学生想学,用活文,活用文,用文活,注重学法传授,让学生会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发挥 学生 主体作用
课文,大凡在课内阅读,在教师的引领下阅读。虽然新课标新理念对教师观念的改变、方法的变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新局面也已打开,效果也很明显,但是细细分析有关“成功”案例,不难发现教师在学生课文阅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还是很突出的。实际上,学生的知情意行、喜怒哀乐可以说都还在老师的“意控”之中,所以,学生实质上还处于相当的被动地位,阅读的乐趣很多成份还是教师带来,甚至是强给的。如此,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阅读效果和应起的作用,束缚了阅读教学优化发展。我们应当追求课文阅读的更佳境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只有这样,才是真切地把握了新课标的内涵,推动课文阅读的理想化进程。
一、灵活运用教法,激发学生想学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训练语言为主要内容,以灵活运用教法为手段,以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可化静为动。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动态处理,变静为动,让学生画一画、做一做、听一听、看一看、演一演、想一想等,积极参与,主动获知。二可变单为众。千课一法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如: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果都要学生查字典理解,学生必然感到枯燥,教师可因词而异,有的可采用词素解词法,有的可用近义比较法,有的可用演示法,有的可用联系上下文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等等。在具体阅读时,也要避免“千课一面”的模式,因课因人而宜,有的可直入重点,中间突破;有的可篇末入手,逆推导读;有的可抓住一点,辐射全文。这样,变单为众,从而形成生动活泼、有情有趣的学习气氛,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用活文,活用文,用文活
陶行知的“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尽量避免了他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虽然时过数十载,语文教学不断改革,观念不断更新,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但现在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现在,乃至将来,都还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在语文教学现状不很令人满意的今天更应反复强调,认真学习,落实行动。我们要在这一思想影响下,切实改变课文阅读中一些近乎野性的做法。比如反复死背死默,反复死抄死仿,反复死解死考,学生苦不堪言。我们要真正把课文看活、学活、用活、活用,倡导“用活文,活用文,用文活”,真正保护课文内在的活力与潜力,使之生机盎然,真正保证学生的天真浪漫,生气勃勃。活文活人,才有活知识,活思考,活动力,活效应。
“用活文”,我们现在不妨理解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所阅读的所应用的课文本身应是生动的鲜活的,即“用活的文”;另一方面是我们在学习应用的过程中要灵活灵动地、恰如其分地、最大限度地把课文内在的活力、内在的魅力、内在的动力充分显现出来,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即“用活了文”。前者不必担心,因为现在新选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时代气息很浓,是难得的好教材,后者却是有必要花大力气的。学生在运用课文的过程中,一旦把握了内容,悟透了情感,掌握了技巧,以及了解了文里文外的联系,特别是课文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联点,肯定会把一篇课文在生活中用活了。
“活用文”,就是要把看似呆板的文字、抽象的道理、成型的手法等“处理”好,读活想活解活,再善于激活力量,善于巧妙变通,善于灵活应用,让它发挥出最活的作用。
“用文活”,也可以理解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用文灵活,另一方面指因用文而使人活泼活跃,更具活力、生命力,是生命内涵更丰富、生命精力更旺盛,生命价值更重大的很好体现。学生学习鲜活的课文已经是乐事,在学习中、在生活中、在工作中运用,在交流、访问、办刊、演出、讨论、研究、展示等活动中进一步开发语文资源,将课文的内容或思想或手段等直接或间接、部分或全部灵活应用,并获得圆满成功,对自身而言获得明显的进步,同时也标志着学生真正读懂读透了课文,并内化内积成了内能,成了自己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定会乐不可支。
三、注重学法传授,让学生会学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观。古人也曾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法指导一般有:注重学习过程,概括学法;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学法;紧扣教材特点,指点学法等。就教材和学生而言,学法的传授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不同体裁内容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和学习语文的方法体系,制定一个有系统、有层次、有重点的学法指导,把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切不可机械、随意、图形式。如:学习同类课文和段落相似的课文可用迁移式。像《可爱的草塘》一课,学习“草塘”一段,师生共同将写景学习方法归纳成“读课文——抓特點——明写法——相画面——悟情感”五步,然后让学生运用学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学“小河”一段。以后碰到写景文也可用此法迁移。有的课文,学生一下子不易说出用某种方法学习,教师可用“教后悟法”,即结合课文,帮助指导归纳学习方法;有的课文可结合教学,抓准最佳契机,画龙点睛,留有余地地点拨学习方法等等。总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读、圈、划、议、评等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求知,让学生自己会学。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发挥 学生 主体作用
课文,大凡在课内阅读,在教师的引领下阅读。虽然新课标新理念对教师观念的改变、方法的变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新局面也已打开,效果也很明显,但是细细分析有关“成功”案例,不难发现教师在学生课文阅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还是很突出的。实际上,学生的知情意行、喜怒哀乐可以说都还在老师的“意控”之中,所以,学生实质上还处于相当的被动地位,阅读的乐趣很多成份还是教师带来,甚至是强给的。如此,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阅读效果和应起的作用,束缚了阅读教学优化发展。我们应当追求课文阅读的更佳境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只有这样,才是真切地把握了新课标的内涵,推动课文阅读的理想化进程。
一、灵活运用教法,激发学生想学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训练语言为主要内容,以灵活运用教法为手段,以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可化静为动。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动态处理,变静为动,让学生画一画、做一做、听一听、看一看、演一演、想一想等,积极参与,主动获知。二可变单为众。千课一法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如: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果都要学生查字典理解,学生必然感到枯燥,教师可因词而异,有的可采用词素解词法,有的可用近义比较法,有的可用演示法,有的可用联系上下文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等等。在具体阅读时,也要避免“千课一面”的模式,因课因人而宜,有的可直入重点,中间突破;有的可篇末入手,逆推导读;有的可抓住一点,辐射全文。这样,变单为众,从而形成生动活泼、有情有趣的学习气氛,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用活文,活用文,用文活
陶行知的“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尽量避免了他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虽然时过数十载,语文教学不断改革,观念不断更新,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但现在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现在,乃至将来,都还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在语文教学现状不很令人满意的今天更应反复强调,认真学习,落实行动。我们要在这一思想影响下,切实改变课文阅读中一些近乎野性的做法。比如反复死背死默,反复死抄死仿,反复死解死考,学生苦不堪言。我们要真正把课文看活、学活、用活、活用,倡导“用活文,活用文,用文活”,真正保护课文内在的活力与潜力,使之生机盎然,真正保证学生的天真浪漫,生气勃勃。活文活人,才有活知识,活思考,活动力,活效应。
“用活文”,我们现在不妨理解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所阅读的所应用的课文本身应是生动的鲜活的,即“用活的文”;另一方面是我们在学习应用的过程中要灵活灵动地、恰如其分地、最大限度地把课文内在的活力、内在的魅力、内在的动力充分显现出来,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即“用活了文”。前者不必担心,因为现在新选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时代气息很浓,是难得的好教材,后者却是有必要花大力气的。学生在运用课文的过程中,一旦把握了内容,悟透了情感,掌握了技巧,以及了解了文里文外的联系,特别是课文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联点,肯定会把一篇课文在生活中用活了。
“活用文”,就是要把看似呆板的文字、抽象的道理、成型的手法等“处理”好,读活想活解活,再善于激活力量,善于巧妙变通,善于灵活应用,让它发挥出最活的作用。
“用文活”,也可以理解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用文灵活,另一方面指因用文而使人活泼活跃,更具活力、生命力,是生命内涵更丰富、生命精力更旺盛,生命价值更重大的很好体现。学生学习鲜活的课文已经是乐事,在学习中、在生活中、在工作中运用,在交流、访问、办刊、演出、讨论、研究、展示等活动中进一步开发语文资源,将课文的内容或思想或手段等直接或间接、部分或全部灵活应用,并获得圆满成功,对自身而言获得明显的进步,同时也标志着学生真正读懂读透了课文,并内化内积成了内能,成了自己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定会乐不可支。
三、注重学法传授,让学生会学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观。古人也曾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法指导一般有:注重学习过程,概括学法;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学法;紧扣教材特点,指点学法等。就教材和学生而言,学法的传授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不同体裁内容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和学习语文的方法体系,制定一个有系统、有层次、有重点的学法指导,把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切不可机械、随意、图形式。如:学习同类课文和段落相似的课文可用迁移式。像《可爱的草塘》一课,学习“草塘”一段,师生共同将写景学习方法归纳成“读课文——抓特點——明写法——相画面——悟情感”五步,然后让学生运用学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学“小河”一段。以后碰到写景文也可用此法迁移。有的课文,学生一下子不易说出用某种方法学习,教师可用“教后悟法”,即结合课文,帮助指导归纳学习方法;有的课文可结合教学,抓准最佳契机,画龙点睛,留有余地地点拨学习方法等等。总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读、圈、划、议、评等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求知,让学生自己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