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伟大的历史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的古诗词是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古诗词的优美词句、丰富的内涵、高远的意境,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诗词多文本阅读的教学,对学生的古诗多文本阅读的情感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从而热爱古诗词,热爱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多文本阅读;情感分析
1充分把握当前的高中古诗多文本阅读情感教学现状
古诗在高中语文教学主要作为文言文来处理,在文言文中有“言”无“文”有“文”无“人”的教学弊端依然存在。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曾说过“获得课文的信息,读懂了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结”,“因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诗歌还是散文,对读者而言不仅仅是传达他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情感、意义、韵味”。有“言”无“文”有“文”无“人”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对古诗阅读与鉴赏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不重视。还有一些老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重视应试考试下有关古诗习题技能和技巧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古诗情感的熏陶和培养。这样做也不利于古诗情感的体会与意蕴的传达。
2帮助学生抓住诗眼入诗境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只需要抓住“诗眼”或几个关键词,就能让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如颈联“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百战”、“穿”体现了战争的漫长频繁,敌人的彪悍和战斗的艰难。磨破的是战士们的金甲,磨不破的是战士们精忠报国的心。尾联“不破楼兰终不还”中两个“不”字,运用了双重否定,说明只有破了楼兰才归还,体现了在时代的影响下,战士们满怀着杀敌报国的万丈豪情。但是长期的荒凉的边疆生活又使得他们倍感凄凉,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一个“终”字既体现了战士们的保家卫国的决心,也体现了他们对“不破楼兰”则终究不能回归故里的幽怨。两种情感相互交织,奠定了整首诗歌哀喜交织的感情基调。这种复义的方式,深刻地揭示了戍边将士复杂的心理活动,使得古诗中的人物形象趋于丰满,更显真实,充满人性魅力。
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掌握鉴赏技巧
诗歌讲究“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學生们如何鉴赏诗歌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知人论世”,所谓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所谓论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状况。在既知人又论世的基础上,再结合运用其他方法,才能对作品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即要求学生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4带领学生知人论时品诗情
为了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对当时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风气,地理风貌等方面的了解也必不可少。这首诗包含了青海湖、祁连雪山、孤城、玉门关四个地名,在唐朝,这四个地方分别位于哪里,这也是在教学中不可规避的一个问题。教师可以查找相关的地图资料,比如有关唐代疆域的地图。通过查看《唐代地图疆域叠加》,可以知晓,玉门关距离青海湖有657.29公里,青海湖距祁连山脉有1364.01公里,祁连山脉距玉门关有1150.11公里。可见,青海湖、雪山、玉门关三者的地理位置相去甚远,诗歌的前两句并非是实写,作者有过两次出塞的经历,他通过想象,将三地的风光自然巧妙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场,为我们营造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苍茫的边塞图,气势宏大,也渲染了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也为后两句抒发情感做铺垫。那首联中的“暗”字也就好理解了。作者并非是亲眼看见青海湖上空的云彩遮罩,使得北方的祁连雪山暗了下来,而是指战士们由于长期戍守在西北荒漠的孤城中,心情暗淡,蕴含着久戍不归的愁怨。
5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应该转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自己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教师可以开展多种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可以对高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由老师进行部分访谈。调查问卷方面,从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习的效果、教学氛围等四个方面进行设置问卷,随机进行选取调查对象与教师访谈。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历年来高考命题策略出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诗词情感鉴赏能力的培养,多从自主学习积累知识、提高阅读技能方面着重入手,例如在翻译诗句、在研究关键字词句的表达方面进行意象感受,能从这些方面进行专项训练,一段时间努力后必定能提升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能力,提升高中生古诗词知识积累。
参考文献:
[1]姚远.探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文本细读的应用对策[J].新课程(下),2017(15):52-52.
[2]李小央.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15(8).
商水县第二高中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多文本阅读;情感分析
1充分把握当前的高中古诗多文本阅读情感教学现状
古诗在高中语文教学主要作为文言文来处理,在文言文中有“言”无“文”有“文”无“人”的教学弊端依然存在。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曾说过“获得课文的信息,读懂了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结”,“因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诗歌还是散文,对读者而言不仅仅是传达他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情感、意义、韵味”。有“言”无“文”有“文”无“人”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对古诗阅读与鉴赏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不重视。还有一些老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重视应试考试下有关古诗习题技能和技巧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古诗情感的熏陶和培养。这样做也不利于古诗情感的体会与意蕴的传达。
2帮助学生抓住诗眼入诗境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只需要抓住“诗眼”或几个关键词,就能让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如颈联“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百战”、“穿”体现了战争的漫长频繁,敌人的彪悍和战斗的艰难。磨破的是战士们的金甲,磨不破的是战士们精忠报国的心。尾联“不破楼兰终不还”中两个“不”字,运用了双重否定,说明只有破了楼兰才归还,体现了在时代的影响下,战士们满怀着杀敌报国的万丈豪情。但是长期的荒凉的边疆生活又使得他们倍感凄凉,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一个“终”字既体现了战士们的保家卫国的决心,也体现了他们对“不破楼兰”则终究不能回归故里的幽怨。两种情感相互交织,奠定了整首诗歌哀喜交织的感情基调。这种复义的方式,深刻地揭示了戍边将士复杂的心理活动,使得古诗中的人物形象趋于丰满,更显真实,充满人性魅力。
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掌握鉴赏技巧
诗歌讲究“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學生们如何鉴赏诗歌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知人论世”,所谓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所谓论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状况。在既知人又论世的基础上,再结合运用其他方法,才能对作品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即要求学生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4带领学生知人论时品诗情
为了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对当时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风气,地理风貌等方面的了解也必不可少。这首诗包含了青海湖、祁连雪山、孤城、玉门关四个地名,在唐朝,这四个地方分别位于哪里,这也是在教学中不可规避的一个问题。教师可以查找相关的地图资料,比如有关唐代疆域的地图。通过查看《唐代地图疆域叠加》,可以知晓,玉门关距离青海湖有657.29公里,青海湖距祁连山脉有1364.01公里,祁连山脉距玉门关有1150.11公里。可见,青海湖、雪山、玉门关三者的地理位置相去甚远,诗歌的前两句并非是实写,作者有过两次出塞的经历,他通过想象,将三地的风光自然巧妙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场,为我们营造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苍茫的边塞图,气势宏大,也渲染了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也为后两句抒发情感做铺垫。那首联中的“暗”字也就好理解了。作者并非是亲眼看见青海湖上空的云彩遮罩,使得北方的祁连雪山暗了下来,而是指战士们由于长期戍守在西北荒漠的孤城中,心情暗淡,蕴含着久戍不归的愁怨。
5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应该转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自己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教师可以开展多种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可以对高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由老师进行部分访谈。调查问卷方面,从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习的效果、教学氛围等四个方面进行设置问卷,随机进行选取调查对象与教师访谈。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历年来高考命题策略出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诗词情感鉴赏能力的培养,多从自主学习积累知识、提高阅读技能方面着重入手,例如在翻译诗句、在研究关键字词句的表达方面进行意象感受,能从这些方面进行专项训练,一段时间努力后必定能提升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能力,提升高中生古诗词知识积累。
参考文献:
[1]姚远.探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文本细读的应用对策[J].新课程(下),2017(15):52-52.
[2]李小央.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15(8).
商水县第二高中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