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重点县重点村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js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金溪县虽不是国家级重点困县,但有7个乡镇是省级重点贫困乡镇,其中14个村委会还是“十一五”期间重点村。作为非重点县的重点村,中央及省级扶贫资金相对较少,加之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任务繁重,在几乎没有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相应的产业,这是摆在各级扶贫部门和重点村面前的一道难题。几年来,金溪不少重点村对此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得到了上级扶贫部门的充分肯定。他们是怎么开始、又是如何发展的?我们作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模式不一样,势头都很好。
  
  一、模式与现状
  
  通过调查座谈,我们发现其中的三个村的发展模式比较有代表性,它们分别是对桥乡的对桥村和旸田村、黄通乡的曾家村。
  
  (一) 草根蔓延的“草根模式”——曾家村的吊瓜生产
  曾家村地处黄通乡东南部,人口1876人,376户,8个自然村10个村小组,有耕地2042亩,但除少量面积用于水稻种植外,大部分都是栽种一季稻,粮食产出率不高。
  吊瓜,学名“栝楼”,属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生长期一般在5-6年),药用范围较广,因其瓜子富含人体所需微量元素,深受市场青睐和人们喜爱。加工后的瓜子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场价为29元,斤左右,在发达地区,普遍在40元,斤左右。栽种一亩吊瓜,第一年的投入在2000元/亩左右,当年一般可收瓜子240斤,亩,市场价一般在15元/斤左右,可实现收入3600元/亩,纯收益1600元/亩,比种水稻略强;第2-6年,每亩的投入一般在500元左右,可产瓜子280斤左右,亩收入可达4200元左右,纯收益高达3500元左右。
  种植吊瓜产生的巨大的利润空间,促使人们跃跃欲试。2006年,曾家村4名村民自发组织到浙江松阳考察学习,并引进吊瓜生产。当年共有5户试种了25亩,但残酷的现实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梦想。一年下来,只有曾福明家的8亩试种成功,达到了亩产240斤左右的预期目标,其他4户均告失败,吊瓜的生产在曾家一度跌入低谷。
  2008年,经过两年的观察,村民曾水根试种了8亩,经过曾福明的帮助指导,加之他自己管理有方,奇迹发生了:当年亩产瓜子320斤,价格14.5元/斤,亩毛收入近5000元,剔除2000元/亩的成本,当年收益近3000元,亩,是种水稻的3倍左右!2009年,亩毛收入5000元,剔除500元,亩的成本,亩纯收入近4500元!村民再也坐不住了,吊瓜在曾家村生根发芽了!
  2009年,仅曾家村就新增300亩,村支书家也种了6亩;今年,虽然因耕地调整,耽误了栽种季节,但仍新增280亩,全村已达600亩,覆盖农户近70户,其中最多的种了20亩,最少的也有4亩。加之附近的乡村,全县总面积已超过1100亩。所有的种植户产量都达到了预期值,新栽种的吊瓜当年亩均产瓜子240斤以上,亩均纯收益1000元以上,第二年亩均产280斤以上,亩均纯收益3000元左右,效果十分明显,不少的贫困群众因此走上了富裕之路。如曾福喜一家5口,种吊瓜前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种了9亩吊瓜(去年6亩,今年栽了3亩),人均收入今年可跃到3000元以上。5口之家的周福仁,以前人均收入也不到千元,种了7亩吊瓜(去年4亩,今年3亩),今年人均纯收入可达2500元以上。
  吊瓜种植的发展势头也愈来愈猛,2011年预计曾家村至少新增400亩以上,达1000余亩,将与水稻平分天下。随着附近的何源、对桥等乡镇不断跟进,2011年,全县总面积或将达到3000亩以上。根据外地办瓜子加工厂经验(5000亩可满足一个加工厂),曾家村的能人们正在谋划适时兴办一个瓜子加工企业(一般投资在1000万元以内,两年可收回投资成本),曾家的吊瓜生产已成燎原之势,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前景正如冉冉旭日般地逐步升起。
  
  (二) 招商引资的“招商模式”——对桥村的葡萄山庄
  对桥乡对桥村,位于金溪与鹰潭的交界处,距旅游胜地龙虎山仅5公里,现有葡萄园450亩。包括红富士、亚金等13个品种。
  对桥村之所以会跟葡萄结缘,时间必须回朔到2006年,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有心插柳柳成荫。
  首先,对桥的葡萄是招商引资的副产品。2006年,对桥乡党委在与浙江钢海集团洽谈招商办企业的时候,无意中了解到该集团老总在余江县创办了一个葡萄园,于是力推对桥村的区位优势,歪打正着,该集团局马总于2007年正式在对桥村租用耕地120亩,第二年就创办了一个120亩(每亩投资1.7万元)的葡萄园,目前,已发展到450亩,并整体转让给了金溪本地人蒋学良。招商引资的葡萄园已实现了本地化。
  其次,对桥的葡萄园正向企业化推进。2008年开发的120亩,第二年就亩产2000斤,亩收8000元。今年虽逢洪涝灾害,仍亩产5000斤,亩收2万元以上。利润的诱导,不仅使建园面积不断扩大,还促使他们不断向企业化迈进。目前,已成立了注册资金400万元的江西巨丰果业公司,获得了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证书,正在申报有机食品项目。为做大做强产业园,公司还正在与附近群众商谈进一步征地事宜,拟建一个集冷储、加工为一体的葡萄山庄。
  再次,对桥的葡萄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帮助群众牢固地树立了效益优先的发展理念。二是刺激了当地人的种植欲望。当地不少有实力的人士都想加入种植大军,其中就包括村党支部书记等一大批人员。三是带来了切实的收益。江西巨丰果业公司年付民工劳务工资总额50多万元,其中象何光明、舒自然、苏红仁这样的“长工”近20人,月薪1200元。还有很多“短工”,春季管理时投入劳力高达150人/天,以及夏剪、冬剪都需要大量劳动力,他们都是当地的群众,有贫困户,也有移民群众。据统计,全村有70多户农民群众或长或短地在葡萄园务工。不管是“长工”还是“短工”,葡萄园都给他们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如何光明、苏红仁等人,他们都是快60岁的人,一年能在葡萄园赚取一万四千多元的现金,这极大地缓解了他们家庭经济上的困难,真是老有所得。
  
  (三) 公司带动的“基地模式”——旸田村的芳樟基地
  作为江西省香料产业基地的金溪县,香料化工产业是县委、县政府重点扶持的特色主导产业,现有投产企业14家,产品形成了天然香料和合成香料两大系列八大类别,60余个品种,年产量万余吨,是国内仅次于昆山的第二大天然香料生产基地,其中天然芳樟醇、天然樟脑粉两个产品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拥有市场定价的话语权。但由于香料产业属资源消耗型产业,原料主要来自于自然,与伐木、板材加工行业相伴 而生,这一行业特性决定其发展空间有限,最大的制约因素为原料来源。为拓展香料产业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其上游产业——原料种植业,以人工林替代天然林势在必然。
  作为我县香料企业之一,江西思派思香料化工有限公司,为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从2004年就开始尝试芳樟种植。这给旸田村带来了新的机遇。
  旸田村座落在对桥乡东南方向,全村人口2500余人,耕地4700亩,山地1.6万亩,特别是有一块面积2000多亩,村组两级共有连片,除了一些残次的杉木外基本上属于荒山荒坡的“宝山”。
  2006年,双方一拍即合。2008年,由思派思公司董事长李祥林等人投资50%,当地群众戴学文兄妹投资50%的芳樟基地正式创立。目前,已投资310万元,种植了芳樟1700亩,另外400亩正在整理之中,初级加工的蒸馏车间也将于今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从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一合作,真正实现了“数赢”:
  一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2006年,村委会将其属有的700亩基本荒废的集体林场出租后,一次性收到了30年的合同承包资金30余万元,并把这笔资金和当年的整村推进资金捆绑使用,修建了一条长达8公里从横源至扬田的水泥公路,彻底地解决了老百姓出行难这一大问题。
  二是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虽然旸田村2000亩芳樟基地不能全部满足企业生产所需,但作为企业基地的一部分,对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是改变了山上的植被状况。把一片残次稀疏的山林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海洋。
  四是增加了群众的致富道路。仅2009年栽种芳樟一项,就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十来万元的劳务收入。现在,一般情况下,都有近20人在此务工,象邓木华、陈金祥、邓东生、王进明等一大批吃低保的贫困群众基本都是夫妻俩长年在此务工,除农忙季节外,一个月至少要在基地干20天左右,按每人50元/天计算,夫妻俩两年在此务工收入达1.6万元,这大大加快了他们脱贫步伐。特别是邓东生、邓木华两户,都是在家照看留守儿童的老年人,农闲时在基地做工,农忙时在家干活,所赚的钱不比在外打工的儿子少,既解决了经济困难的问题,又照看好了家庭,一举两得。又如李平夫妇,因没有一技之长,多年都没能脱贫致富,后来他承包了500亩芳樟的劳务,按200元,亩年包工,年总收入10万元,转眼之间就走上了小康之路。
  
  二、启示与思考
  
  通过对上述三个重点村产业发展的调查,我们在体会到群众发展观念之强烈、触摸到群众发展心情之迫切、感触到群众发展办法之丰富的同时,通过理性的思考,也得到很多的启示。主要有:
  
  (一) 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当地党委、政府的拳拳富民之心。虽然这些产业,在当地都没有税收,但政府对黄通、对桥两乡依然鼎力支持。如黄通乡,为支持吊瓜的发展,专门成立了一个吊瓜产业经济合作组织,由乡人武部长负责、曾家村支书为组长,种植大户曾福明为总技术员。对桥乡,则在创园征地、创办基地的组织协调上下了不少的功夫,尤其是在葡萄山庄的创办上,乡党委负责人如果少一点点责任心,如果不是一个有心人,是不可能引得进的。
  
  (二) 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优势企业或领头人
  事实证明,两乡三村的产业发展或是依托优势企业,或是得力于有一个倔强的“领头羊”。旸田村的芳樟基地,没有思派思公司包销作为后盾,是难以想象的;对桥村的葡萄园,没有巨丰果业公司的强大实力,就不可能向集储藏、加工的葡萄山庄推进;曾家村的吊瓜,没有“领头羊”的示范带动,绝对不会有今天的局面。
  
  (三) 产业的发展必须实实在在地惠及群众
  上述三村的产业不同、发展道路不同、创立的模式不同,但有一条基本经验则完全相同:让群众得实惠。曾家村尤为明显。2006年5户试种,4户失败,只有20%的成功率。如不是2008年峰回路转式的成功,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毫无疑问,吊瓜生产在金溪早就成了历史。
  
  (四) 产业的发展是重点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必然途径
  实践反复证明,一个地方,不管是一个县,一个镇,还是一个村,没有一个支撑性的产业,群众要普遍性地致富那真是难以上青天!特别是扶贫重点村,基础差、底子薄,没有产业的支撑和带动,更是难上加难。
  
  (五) 产业的发展是解决重点村软硬环境的必然保障
  扶贫重点村大都地处偏僻,基础条件较差,群众观念落后,要彻底改变和解决现状,不是投资几十万元修条路、架座桥、作条坝就行的。只有产业的发展,才能具备全方位的带动作用,随着产业的深入发展,人们的头脑才会更精明,思路才会更开阔,钱袋才会更饱满,集体也会更富裕,随之伴生的必然是基础设施的大建设、村容村貌的大变化。
  毋庸讳言,两乡三村的产业发展并非尽善尽美,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诸如扶贫资金缺位、技术人才缺乏、群众主体在一定程度上缺失等等。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要调整扶贫规划纲要。上级扶贫移民管理部门,在制订“十二五”规划纲要时,要把产业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进去,可否考虑6:4的资金投放比例,60%的资金用于产业扶贫,40%的资金用于改善、完善基础设施。
  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一方面,县扶贫部门要加大“雨露计划”的培训力度,并尽量让农民多学习一些实用技术;另一方面,上级扶贫部门在安排培训计划时,要多向产业发展倾斜,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横向联系,有针对洼地提供人才和技术的支持。
  三是要加大对产业的领导力度。当地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都要加大领导力度,尽最大的努力帮他们排忧解难,以促进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上官涛
其他文献
2011年,江西改善民生的步伐走得坚实有力,民生工程66件实事全面完成。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诸多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江西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责任,每年解决一批带普遍性的民生问题。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就改善民生等话题接受了新华网《全国两会特别访谈》记者的专访。  始终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记者:记得您曾经说过,改善民生是最大的
期刊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希望产业,生态旅游业更是欠发达地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和发展点。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着力促进经济与生态的融合,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建设生态旅游名省。党代会给上犹发展旅游业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上犹作为四省边际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应该充分利用好生态资源这笔宝贵的财富,打造四省通衢的区域中心休闲养生后花園。  一、发展生态旅游,上犹有天然的禀赋  (一
期刊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地和苏区精神的发源地,具有光辉灿烂的革命历史。赣南人民曾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成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但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地理的各方面的原因,贫困落后一直成为赣南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羁绊。对赣州这样一个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革命老区而言,贫困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加大
期刊
青山相拥,碧水横卧,垂柳依依;可以在广场里唠嗑,可以在双杠上翻飞,可以在路灯下漫步;蜜桔行行翠,鱼儿悠悠游……眼下,只要你来到南城县徐家乡湖东村殿下移民示范点,映入眼帘的就必定是这样一幅怡人的生活画卷。“我们过得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村民们嘴里常念叨的这句话,道出了他们如今生活的幸福、惬意与甜蜜。  南城县徐家乡湖东村殿下自然村是洪门水库移民安置村,辖2个村小组,位于206国道旁,现有农户78户3
期刊
[提要] 民事诉讼中,原告的起诉引发程序的启动,答辩期间被告可提出管辖权异议,由法院作出裁定?熏对裁定不服被告可提起上诉。被告对管辖权异议的裁定提起上诉后,原告向一审法院申请撤诉,此时,一审法院能否作出准许原告撤诉的裁定?这涉及到法院的审判权、原告的撤诉权以及诉讼效率等问题。法律对此并无明文规定,实践中存在肯定和待定两种不同观点。而两种观点都各有不足,可折衷思考这一问题,由二审法院作出裁定。  [
期刊
[提要] 以人为本,人性化就是指在图书馆工作中把人放在主体地位,适应和满足人性需求,符合人的属性,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注重感情和文化因素。在当今数字时代的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扩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而且要加强服务的深度。只有不断的深化高校图书馆工作,转变图书馆人的观念,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才能最终体现出“读者是上帝”。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人性化  [作者简介]张国荣
期刊
[提 要]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欠发达地区纷纷遭遇“用工荒”的困扰。本文以江西省修水县为例进行剖析探讨,提出解决欠发达地区“用工荒”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提升招商引资质量水平,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对企业的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熏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强政府引导,提升用工对接服务水平;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用工荒;成因;对策  [作
期刊
[提要] 本文主要对直译/意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和异化/归化翻译三对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和最大区别,辩证地探讨翻译策略的对立统一关系及译者对其应持有的态度。  [关键词] 直译与意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全红(1971—),女,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教授;余丽雯(1978—),女,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江西南昌33001
期刊
遂川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遂川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尤其是移民扶贫工作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及省、市的充分肯定,成为扶贫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遂川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郭小华被评为“全国优秀扶贫个人”,是江西省唯一荣获该殊荣的县级扶贫移民办主任。  奇迹是怎么发生的?郭小华是何方神圣?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遂川,投向郭小华。201
期刊
[提要] 本文对江西中等职业教育以及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如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念下将两者进行对接,以促进江西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江西;经济发展方式;中等职业教育;县域经济;对接  [作者简介]课题负责人:皮桂梅、谢元海。课题组成员:黄娇、黄婷、赖萌超、宋振宇等。执笔:谢元海。  本文是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念下的江西中等职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