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音乐学研究的新趋势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qia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下,音乐学的学科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不同学科有相对固定的研究偏向,侧重点有所不同。然而,虽然这些研究方法各异,却有逐渐交叉与融合的趋势。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我们音乐学其他专业方向的研究究竟带来什么?本文主要从西方音乐史的研究视野出发,就西方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史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以及西音史的研究可以借鉴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方面,提出一点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音乐学研究;西方音乐史;民族音乐学;方法借鉴
  音乐学的研究在当代,已经不仅仅只有深度上伸展——即对某一方面内容进行深层次探究,比较单一,就事论事地对音乐的某种形态进行分析。而是逐步呈现出向姊妹学科和其他专业方向交叉延伸的势态——即大音乐学学科背景下,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交叉与借鉴。这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一、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
  美国杰出的音乐学家保罗·亨利·朗(Paul Herry Lang, 1901-1991)曾这样阐述音乐学的任务:“……我们未能使自己去适应这些过去时代的伟大音乐,我们漫不经心地剥夺了自己一个巨大的艺术和审美享受的宝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在音乐学力图要拯救、发掘、辨认和解释过去的音乐,并用现在的编订版本使之面向今天的公众。过去的两三代的众多学者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一座人类才智和博学的丰碑。我们的任务是利用这些劳动的果实,以教徒一般虔诚心态工作,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财富。”①
  的确,在音乐学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该尽力去履行一个音乐研究者应尽的义务,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一点自己的研究,为学科发展添砖加瓦。各学科内的研究本就是融会贯通的,并不存在只适用于某个专业的研究方法。方法只是工具,探求真理才是我们的目的。保罗·亨利·朗用非常文学化的语言点明了音乐学学科研究的终极目的,而我们要如何去继续拯救、发掘、辨认和解释这些音乐,这就需要跨专业跨学科的融合,单单靠单一的研究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了。
  二、民族音乐学和西方音乐史研究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俞人豪先生曾经说过:“历史音乐学主要关心某一时期或时代产生的重要音乐家或发生与音乐有关的重大事件以及音乐所发生的明显变化。而民族音乐学则更关心音乐本质和整体意义上的变化以及它的规律和原因。”②
  笔者认为,民族音乐学和史学的研究还有另外一点不同,那就是民族音乐学大多研究的是现存的音乐,是“流动的音乐”;史学研究中的音乐有很多是“静止的音乐”。“流动”是说很多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在当代还存活着,还在各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而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对象则是一部部已经完成了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年代已经久远,研究者得到的作品已经不会再有发展和改动的了。这里的“流动”与“静止”没有任何的高低贵贱之分,也并没有谁先进谁落后的排列,只是对研究对象作的一个较为形象的比喻。
  虽然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在两者的研究中还是有相互联系的地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有音乐也有文化,这是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可以借鉴的地方。而很多研究过西方音乐史的学者,进入民族音乐学领域的研究时,由于已经有音乐的作曲技术方面的、史学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研究进行会更加全面、更加得心应手。
  三、西方音乐史应该从民族音乐学借鉴的方面
  (一)更加注重人文内涵
  长久以来,一谈到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文章,我们总会在脑海里浮现这样的一个文章结构,除了绪论和结论,文章大部分都会在探讨研究对象的和声、曲式、配器等作曲技术理论层面的内容,最多就到达了风格流派这一层面,研究就戛然而止了。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于润洋先生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文章的出现,才为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中的打开了了另一个宽阔的视野。
  民族音乐学注重音乐背后的文化,更多的提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音乐?这种音乐和这个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是否有什么关系?音乐与生活的相互影响……等等更加综合全面的问题。相比之下,西方音乐的研究正在走向借鉴这种“文化中的音乐”的概念的道路。
  记得音乐学家郭乃安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论点:“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他指出:“音乐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当然可以而且需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独立的研究。没有这些研究,就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于音乐的理解。但是,如果排除人的作用和影响而做孤立的研究,就不能充分地揭示音乐的本质。因为音乐既是为人而创造的,也是为人所创造的,它的每一个细胞无不渗透着人的因子。”③往往在很多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文章中,对于某个作品的研究,很多时候都是讲一讲作品的曲式和声,讲讲作品的风格,最后讲讲作曲家的生平并附上作品列表。笔者认为,既然作品的问世在某个时期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也被后世传为佳作,那就应该探讨一下作曲家基于什么原因创作了这部作品。这个原因,不是在论文的行文当中一笔带过的提到,而是应该建立在很多一手资料,例如书信、手稿等的基础上,结合史料分析推断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难题:西方音乐史在中国的研究中有关资料的获得问题。很多研究者都由于得不到资料而放弃对某个课题的研究。然而,民族音乐学家们可以进行田野工作,研究历史学的学者也应该向其学习,去到作曲家的故乡(或者与作品的创作紧密相关的地方),通过作曲家的后代或者接触当地的文化,使得自己的研究结论而更接近作曲家创作的本意。当然,历史是不可以完全还原的,只不过笔者强调的是,分析调查工作也同样可以借鉴到史学的研究中。
  (二)更注重“非主流”的音乐家和作品的研究
  这里的“非主流”,笔者指的是那些不经常被研究的,被放在教科书目录中的“其他”一栏的作曲家们。西方音乐史上还有很多作曲家不被人们所知,因为他们的知名作品不多,因为他们不能归类到某个风格流派,还因为他们没有对西方音乐史的发展做出所谓的贡献?   民族音乐学对很多音乐的研究并不是因为这种音乐很“伟大”,而一定是因为一种音乐很特别、很能代表某地区的人文、风俗等方面。西方音乐史有时候忽略了一些“书缝中的作曲家”,笔者倒是觉得,可以适当关注这些作曲家和他们的作品。毕竟,音乐史上经常被研究的作曲家、作品、风格也就那几个,翻来覆去地重复同样的话题(当然,有时候可以用同样的材料,不同的观点切入去研究),为何不关注一下其他作曲家的创作情况呢?特别是当这些作曲家的音乐也能反映某时期的或某个集体的音乐特征,从而为西音史的的研究打开另一扇窗,那么研究视角应该更加开阔!
  有作品,首先得有作曲家。作曲家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首先是要生活,才能谈创作。我们不禁会想,以往只注重音乐分析,忽略音乐背后的因素的研究,是否真的缺少了一种责任感,一种对作品的产生的背后的文化的关注的责任感。
  (三)带来的思考
  这里,说到体会作品背后的文化,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问题,这个问题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些相似:“局外人”是否能解释作品的产生?是否可能代表作曲家表达出创作的思路和缘由?是否有这种可能性和权利?
  比如说我们到作曲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去获取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就一定能代表当时作曲家的真正想法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个问题没法回避。作曲家生活在和我们不同的年代,那个时候的他们由于自身的原因,开心、烦恼、焦虑、愤怒而创作的表达情感的作品我们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我们只能根据得来的资料大致推断。我们不能代表作曲家,但是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为音乐学的研究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学科方法论的互相借鉴已经是必然趋势,未来的学术研究必然打破单一学科研究的状态,以论题为主。各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会更加频繁,这也是音乐学大学科发展的大势所需。若研究者们能够多多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不固守传统套式的研究方法,多挑选一些未被关注但有研究价值的作曲家和音乐,多尝试借鉴姊妹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其他前任未能企及的独特的角度进行研究,那么西方音乐史学的研究将会在以往的基础上,迎来一股清流,获得更多新兴研究成果,不断向前进步。
  注释:
  ①杨燕迪,《作为人文学科的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02期,P. 6.
  ②周青青、俞人豪等,《音乐学的历史和现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P. 266.
  ③项阳,《音乐史学与民族音乐学领域的交叉》,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3月,P. 67.
  参考文献
  [1]蔡良玉.西方对音乐史学的反思和我们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1).
  [2]杨燕迪.寻找自立——谈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的意义[J].人民音乐,1990(2).
  [3]刘经树.音乐史学——问题与批评[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3)(4).
  [4]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5]李应华.当代中国人对西方音乐历史上的观念变迁[J].中国音乐学,1997(3).
  [6]姚亚平.什么叫音乐学分析[J].黄钟,2007(4).
  [7]王晡.学科交叉与比较——西方音乐学会第三届年会综述[J].人民音乐,2011(8).
其他文献
【摘要】要想教好音乐,除了有过硬的个人素养外,还得有一颗热爱本专业的心。全身心投入到音乐课的教学中,多思考多学习,让新课程理念在现代教育工作中扎根、发芽,最后开出灿烂的花朵。做一名学生、老师和群众喜爱的人民教师。  【关键词】音乐课;兴趣;问题;思考  在目下的农村中小学校音乐课堂,要全面实施新课标教材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材的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客观困难和主观上阻力和障碍。但为了学生为了全
期刊
【摘要】在初中音乐教材中,每一册几乎都会有一到两首的合唱歌曲,每当教学进度到合唱的时候,很多老师往往会产生畏难心理,那就是在短短的一堂课或者两堂课的时间里,要教好一首合唱作品很不容易,再多加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时间不够,出不来效果。有点“两头堵”的感觉。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教学  一、巧用吹奏小乐器,连贯流畅的练声。  这里所说的练声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单声部的练声,初中的学生,特别是初
期刊
摘要: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道路排水工程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其施工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道路排水施工出现较多问题。因此,施工单位应对道路排水工程进行管理,保障道路排水工程顺利施工。本文先对道路排水工程的特征和施工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适当的解决措施,旨在为今后市政工程施工奠定基础。  关键词:管理措施;施工质量;排水工程;市政道路  引言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市政工程
期刊
【摘要】音乐节律机制包含静态框架与动态程序两个部分;而美国节律音系学所开创的节律模式,显然缺失了后一部分。本文论证了完整的音乐节律机制的构成,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方案,以进一步形成音乐与语言共享新的节律饮系理论模式。  【关键词】节律;框架;程序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不但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把打开科学奥秘的钥匙。  1977年,美国学者利伯曼与波莱斯合作,发表了《论重音与语言节律》一文。该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历史学、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对传统安代与现代安代进行简要的剖析,探讨其各自的社会根基及文化、艺术取向  【关键词】安代;文化;艺术;系统论  提起安代,多数人知道它是蒙古族传统的歌舞形式,也有些人甚至认为,它只是蒙古族舞蹈的一个品种,可以说,它属于舞蹈也好,属于歌舞也好,都只看到的它在当代的留存形态,而没有说到安代的真正本质,安代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根基,有其蒙古族浓郁的民族传统。内
期刊
摘要:管道质量对于输水工程整体的质量安全和综合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提高输水工程管道质量,需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应用现代化技术,加强管道管材及管径选择的质量管理,保障整体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输水管道;管径;材料;措施分析  1输水管材的选择分析  1.1材料选择  管道材料是管道建设的核心因素,优化大口径长距离输水管道需要从管道材料的选择入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能优异的管道材料能够减少管道
期刊
【摘要】在关于民族音乐学众多理论著作中中,其中伍国栋先生的《民族音乐学概论》最为突出,这本论著具有丰富的理论依据和清晰的论点,详细的论述了民族音乐学及相关理论知识。对于民族音乐学的学习我们应该遵从“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阅读相关的田野调查实例,带有实证性、思辨性和创见性去学习和探索。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伍国栋  民族音乐学作为音乐学下属的一门年轻的音乐理论
期刊
【摘要】裕固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裕固族传统民歌更是裕固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裕固族“象征标志”的一面旗帜。本文就影响裕固族传统民歌传承的不利因素中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意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抛砖引玉,以求教于诸位前辈和同道,借以引起对裕固族传统民歌传承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裕固族;传统民歌;生活方式;认知意识;传承发展;  裕固族传统民歌作品内容大都与当时特定的劳动生产和
期刊
【摘要】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使很多经典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以《梅花三弄》和《百鸟朝凤》最为典型。这两首改编曲的共同特点在于王建中模仿借鉴了许多原曲运用到的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并发挥了钢琴自身的优势,为它们更添神韵。由于模仿的乐器不同,演奏技法必然也截然不同。本文拟以这两首钢琴改编曲为例,简要分析其中沿用到的古琴、唢呐演奏技法,并谈谈我的演奏心得。  【关键词】钢琴曲;演奏;简析;发展  一、钢琴曲《梅
期刊
【摘要】黄自的艺术歌曲格调高雅,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歌曲的时代性和美学性,使得演唱者能够充分发挥独特的演唱技巧和演唱能力,形成自身所固有的演唱风格。有鉴于此,本文针对黄自的两首歌曲即《思乡》与《春思曲》作为例证,着重从音色与力度、速度与节奏、语言与句法等方面来予以分析,从而折射出演唱者所必须具有的音乐功底,也映衬出演唱者所具有的演唱风格。  【关键词】黄自;演唱风格;思乡;春思曲  黄自是我国近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