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问题与活动是王蔷提出的转变教学方式的三个关键词。其中,情境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是英语学习的氛围与阵地;问题是引领英语学习的关键,是出发点与落脚点;活动则是英语学习的重要载体。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贴近他们生活状态的情境,借助问题引领,通过一定的活动呈现,以便学生全身心参与,真正把所学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在课堂教学中,Project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平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宗旨。但Project不是简单的复习课,不是知识点碎片化的重复罗列。教师应打破教材的局限,选择、重组教材内容,设计整体性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建构Project的知识场、表达场及生活场,让学生在生动的语言实践中获得充分、自主的发展。本文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Project2 My snack bar”为例,对Project教学进行探析。
一、再构情境——捕捉生活经验需求
教师先呈现一家小吃店,询问:“Whose snack bar is it?”学生回答:“It's Peter's.”教师呈现Peter的头像,播放Peter的录音,并询问学生:“Can you describe Peter?”学生用“He is...”“His...is/are...”等句型描述Peter后,给自己的小吃店命名。教师接着询问学生:“How to manage a snack bar?”学生回答:“First,choose some food and drinks.(首先,选择一些食物和饮料)Second,put them in right places.(其次,把它们放在正确的地方)Third,give them popular prices.(再次,给他一个大众化的价钱)”
生活情境是最好的交际场所,通过模拟生活情境,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可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效激发他们交际的欲望,为其提升英语核心素养创造条件。
二、驱动问题——聚焦主题探究意义
教师先展示图片,学生大声说出看到的食物和饮料,再进行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茶和饮料。学生自建小吃店,自主选出要卖的食物和饮料。教师用“Where is/are+食物或饮料”句型询问学生,学生回答:“It's/They're in/on/under...”学生摆放物品后,练习句型:“Where is/are…It's/They're in/on/under...”教师适时补充拓展句型:“I think it's better to put...in/on/under...”再询问学生:“How much is/are...?Let's guess the price.”,学生回答:“It's/They're...yuan.”学生给物品标价后练习句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数字的拼读规则,13~19的构成都以后缀___结尾,20~90的整十数的构成都以后缀___结尾,21~99(非整十数)的构成是在___和___之间加___。
问题是导向,借助问题复习已学的食物和饮料单词,并进行拓展,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对话难度,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能借助问题巩固拓展句型,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巩固内化句型,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层自行归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解答,不仅可以推促他们加深系统理解,帮助学生重新建构知识体系,而且还能让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最近区域发展,从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另外,教师还可通过学情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有效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三、基于活动——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和学生合作,展示购物场景。学生四人小组活动,一人当店主,另三人当顾客,模拟对话。在学生展示时,教师提供如下评价标准:
Show time
Loudly,clearly大声地,清楚地★
Correctly and vividly正确地,生动地★★
With expression and body language有表情,有肢体语言★★★
通过课堂所学,学生对知识理解呈现碎片状,缺乏系统内化。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表达,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还能推促他们内化知识,使其能够灵活运用表达。另外,对于未展示的学生,教师应有效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融合情境、问题与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情境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壳
只有将语言置于一定的情境中才有一定的意义,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推促其内化。如果单纯地进行分析,让学生机械识记,也许学生能够理解,但却无法做到内化运用。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创设生活情境,将相关知识点融入具体情境中,通过一定的场景,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继而有效激发其交际欲望,让他们在情境中、在交际中运用、巩固所学知识,实现学生素养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生成。
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更需要真实感与需求感,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经历,创设具有生活画面的教学情境。在本课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为学生营造生活场景——Peter的小吃店,以此来拉近主题意义探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接着根据生活场景有条不紊地展开活动,让语言的习得变得真实而有意义。
2.问题是教学情境反映的核心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王蔷认为,教学要以解决问题为基本要义,要让语言学习为认识和解决问题而服务。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My snack bar”这一主题,教师设计了“Choose some food and drinks”“Put them in right places”和“Give them popular prices”三个主干问题,并围绕这三个问题设计了几个子问题,组成了一个问题链,有效串起整个课堂教学。
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中要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并进行整合内化,才能有效解决课堂问题。而教师也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精心设计问题,做到一节课一个主问题,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讨论,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实现其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的提升。
3.活動是学生素养生成的方式
语言属于交际学科,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对于英语教学来说,也要借助一定的语言实践活动,本节课就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从开头的饭店情境创设,到过程中的问题导入,再到最后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改变过去“哑巴英语”学习模式,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在交际中得以内化,在活动中得以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言语实践活动,借助有效问题,引导学生在多元对话中进行探究合作,逐一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既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同样也是素养提升、思维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实践、不断感悟、不断体验,最终获得长足、主动的发展。
英语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情境、问题与活动有机融合的英语教学设计,使语言教学进入应然状态。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以尊重学生的生活为前提,才能达到聚焦教学意义之本义。
在课堂教学中,Project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平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宗旨。但Project不是简单的复习课,不是知识点碎片化的重复罗列。教师应打破教材的局限,选择、重组教材内容,设计整体性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建构Project的知识场、表达场及生活场,让学生在生动的语言实践中获得充分、自主的发展。本文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Project2 My snack bar”为例,对Project教学进行探析。
一、再构情境——捕捉生活经验需求
教师先呈现一家小吃店,询问:“Whose snack bar is it?”学生回答:“It's Peter's.”教师呈现Peter的头像,播放Peter的录音,并询问学生:“Can you describe Peter?”学生用“He is...”“His...is/are...”等句型描述Peter后,给自己的小吃店命名。教师接着询问学生:“How to manage a snack bar?”学生回答:“First,choose some food and drinks.(首先,选择一些食物和饮料)Second,put them in right places.(其次,把它们放在正确的地方)Third,give them popular prices.(再次,给他一个大众化的价钱)”
生活情境是最好的交际场所,通过模拟生活情境,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可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效激发他们交际的欲望,为其提升英语核心素养创造条件。
二、驱动问题——聚焦主题探究意义
教师先展示图片,学生大声说出看到的食物和饮料,再进行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茶和饮料。学生自建小吃店,自主选出要卖的食物和饮料。教师用“Where is/are+食物或饮料”句型询问学生,学生回答:“It's/They're in/on/under...”学生摆放物品后,练习句型:“Where is/are…It's/They're in/on/under...”教师适时补充拓展句型:“I think it's better to put...in/on/under...”再询问学生:“How much is/are...?Let's guess the price.”,学生回答:“It's/They're...yuan.”学生给物品标价后练习句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数字的拼读规则,13~19的构成都以后缀___结尾,20~90的整十数的构成都以后缀___结尾,21~99(非整十数)的构成是在___和___之间加___。
问题是导向,借助问题复习已学的食物和饮料单词,并进行拓展,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对话难度,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能借助问题巩固拓展句型,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巩固内化句型,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层自行归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解答,不仅可以推促他们加深系统理解,帮助学生重新建构知识体系,而且还能让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最近区域发展,从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另外,教师还可通过学情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有效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三、基于活动——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和学生合作,展示购物场景。学生四人小组活动,一人当店主,另三人当顾客,模拟对话。在学生展示时,教师提供如下评价标准:
Show time
Loudly,clearly大声地,清楚地★
Correctly and vividly正确地,生动地★★
With expression and body language有表情,有肢体语言★★★
通过课堂所学,学生对知识理解呈现碎片状,缺乏系统内化。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表达,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还能推促他们内化知识,使其能够灵活运用表达。另外,对于未展示的学生,教师应有效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融合情境、问题与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情境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壳
只有将语言置于一定的情境中才有一定的意义,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推促其内化。如果单纯地进行分析,让学生机械识记,也许学生能够理解,但却无法做到内化运用。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创设生活情境,将相关知识点融入具体情境中,通过一定的场景,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继而有效激发其交际欲望,让他们在情境中、在交际中运用、巩固所学知识,实现学生素养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生成。
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更需要真实感与需求感,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经历,创设具有生活画面的教学情境。在本课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为学生营造生活场景——Peter的小吃店,以此来拉近主题意义探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接着根据生活场景有条不紊地展开活动,让语言的习得变得真实而有意义。
2.问题是教学情境反映的核心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王蔷认为,教学要以解决问题为基本要义,要让语言学习为认识和解决问题而服务。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My snack bar”这一主题,教师设计了“Choose some food and drinks”“Put them in right places”和“Give them popular prices”三个主干问题,并围绕这三个问题设计了几个子问题,组成了一个问题链,有效串起整个课堂教学。
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中要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并进行整合内化,才能有效解决课堂问题。而教师也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精心设计问题,做到一节课一个主问题,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讨论,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实现其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的提升。
3.活動是学生素养生成的方式
语言属于交际学科,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对于英语教学来说,也要借助一定的语言实践活动,本节课就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从开头的饭店情境创设,到过程中的问题导入,再到最后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改变过去“哑巴英语”学习模式,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在交际中得以内化,在活动中得以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言语实践活动,借助有效问题,引导学生在多元对话中进行探究合作,逐一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既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同样也是素养提升、思维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实践、不断感悟、不断体验,最终获得长足、主动的发展。
英语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情境、问题与活动有机融合的英语教学设计,使语言教学进入应然状态。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以尊重学生的生活为前提,才能达到聚焦教学意义之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