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贵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xoceco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哪门学科,宽松愉快的教学情景是提高积极性的重要前提,只有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改变“只见天天学,不见有长进”的被动局面,开创出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对此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青少年能保持一堂课高度集中既不可能也难办到。因此单一的教法常易使人疲倦,故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变换各种教学方法,以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有的课文宜朗读,有的宜讨论,有的可以表演,有的可以演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也可以在一堂课中交替进行,灵活运用之
   (二)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积极引导使其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性,但其参与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须靠老师启发诱导,其方法固然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注意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只有将其求知欲带上正道,才能阔步迈入知识殿堂,为此老师提出问题后,可讲一些激励性话语,如“此问题有难度,看谁先想起来?”以此次利用争胜心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答题结束后,多给一些鼓励性评价,如想法离奇连老师也没想到“简直不敢相信你能答出”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得到肯定后,进而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力量,使他们产生足够信心,向更高目标迈进 。
   (三)在讨论中激发兴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问题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看法可让他们大胆谈出看法,如:司马光砸缸救儿童这则故事,可提出问题:“司马光聪明过人之处在哪里?有没有更好的办法?”问题提出后,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看法,尽管分歧很大,但讨论十分热烈高涨,这一思考讨论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发散思维,而且能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一举几得,学生何乐而不为。
   (四)作文命题贴近学生实际
   中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些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但每天的日记却洋洋洒洒,数百言而不尽,原因何在呢?我认为时干巴巴的命题难以激起他们写作的欲望,就好像是一个酒足饭饱的富豪去描述一个多日不见食物的饿汉的感受,难矣。因此作为教师应多深入学生,多方了解他们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思维特点,兴趣爱好,情感状况等,使“彼觉有所为,欲罢而不能,非倾诉不可”。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即便不懂文章章法,个别地方文句纵有不畅,也避开了空洞无物的大忌,解决了他们不愿学到乐于写的问题。
   (五)有计划开辟第二课堂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生活天地,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有效素材,如组织诗文朗诵比赛,读评身边范文佳作,即兴口头作文,辩论演讲比赛,由于学生本身参加了这些活动,搜集了有关素材,所以作文中能畅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起文章来也得心应手,还可以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访问或旅游,这也是解决无米问题提高写作能力和兴趣的好方法。还可以发动学生自办手抄报,将自己写出的文章发表出来,既锻炼了组织编排能力,又锻炼了插图绘画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彼此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保持昂扬的激情。
   (六)引导学生多用比较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成功的教育不是强制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比较法就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知识,强化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经常运用而且得法就能不断激起兴趣的千层浪,进而由兴趣导致入迷,由入迷到钻进去,由钻进去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学生不仅学有收获,而且学有味道的佳境,比较方式可以一篇文章不同内容,或一个单元的不同课文,或同一内容的不同文体,或课内课外内容相似点,或正反文章,或语言运用替换某些词语,品味表达效果,体会名家名篇措辞妙处。
其他文献
(一)借鉴教材   课本是最好的写作模板。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借物抒情、咏物寓意的名篇。   诗歌选取各种意向,借以表达诗人的情感。   除了诗歌,还有不少的经典散文,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宗璞用生花的妙笔竭力描绘了紫藤萝异常茂盛的状态,把串串紫藤萝比成是“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的淡紫色“瀑布”。顺理成章地赞叹了紫藤萝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入思考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情境创设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上好一堂课,情境创设起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做好情况创设呢?我认为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贴近学生情感体验,让情感鲜活起来   课堂上,角色扮演是教师创设情境的常用方法。例如,一教师在执教《一夜的工作》时;为让学生体会周总理的工作劳苦,请一同学坐在讲台上,模仿周总理审阅文件。教师手指该同学,朗读有关语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正在一句一句地
期刊
如何才能找寻到打开文本的金钥匙呢?笔者曾做过如下尝试——   金钥匙一:文章标题   标题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概括文章的重点内容,对于此类课文,教者可以从标题切入产生一连串问题,进而深入解读文本。   如:苏教版七(下)第六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可以从标题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入手,设计以下问题——1、百草园中的环境如何?2、作者在百草园中的生活怎样的?3、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如何?
期刊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学习任务的繁重,加之受网络、影视等快餐文化的影响,学生往往只需动眼,就能获得一时的愉悦,而不必通过阅读、观察、思考、动手等困难甚至更为艰辛的过程来获得快乐。对于他们而言,生活就如同一口枯井,简单而无趣。缺乏了深刻地过程体验,学生对事物的情感体验也就变得肤浅了。表在作文当中往往是内容空洞,无病呻吟,语言苍白贫乏,毫无情感可言,学生总感到似乎没什么值得可写。刘勰在《文心雕龙》里
期刊
一、创设情境,激活想象    诗词的特点是短而精,在有限的篇幅里包蕴了深广丰富的内容,而其语言却往往是精微幽渺的,尽管这为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欣赏空间,但对于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来说,由于缺乏与此相关的感性认识,往往难以理解和把握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意蕴。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搭起一座通往感性认知世界的桥梁。   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认识和感知事物,是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
期刊
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教学内容明白,教学过程民主,教学思路清爽,能力训练实在。这就是我的语文教学“八字诀”。  内容明白是施教的前提。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教学文本(教材)、辅助性的教学资料以及有关教材辅导性读物等方面。教师要借助于文本(教材)的解悟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体验,必须把这些内容弄明白。这就要认真研究教材。怎样研究教材呢?以研究课文为例,我的做法通常是
期刊
一、 通过作者介绍,对学生有意识地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的作者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这些人生经历就是很好的德育材料,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藤野先生》的作者鲁迅,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国民的精神,弃医从文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下,用笔作刀枪,和反动派进行着不屈的斗争,类似的作者还有郭沫若、闻一多、老舍等。唐代诗人杜甫、李白,他们忠君爱国,愤世嫉俗,他们分别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期刊
一、尊重学生,激励学生想说敢说   学生是口语交际的主体,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融洽的进行口语交际的氛围做到从参与既有小组讨论,又要全班记报,既有师生交际更有师生互动,既要动口,又要动脑,使交际活动生动活泼生机盅然教师要转换角色,作为一介忠实听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工交流,多对学生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哪怕他是最内向最腼腆甚至是最软弱的学生,把相信大家能成功的期望传达
期刊
一、基础知识的累积   常言道:“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础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基础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低也就不足为奇了。平时的语文教学,我也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累积。比如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籍;多到图书馆、新华文轩等去看书看报;利用课前五分钟然学生到讲台推
期刊
我们应该关注青少年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共同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通宵经营的网吧,无照经营的流动摊点,熙熙攘攘的过往车辆校园周边环境中复杂的因素令老师和家长深感忧虑。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容易影响缺乏分辨是非能力的未成年人。成为家长和老师的心病。现实社会是一个“黑色大染缸”,一些孩子由于过分地溺爱、纵容,容易品德变坏,有时还会使孩子患上自闭症和多动症,而学校周边店铺、歌厅、游戏厅、个体书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