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诗歌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leizu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情境,激活想象
   诗词的特点是短而精,在有限的篇幅里包蕴了深广丰富的内容,而其语言却往往是精微幽渺的,尽管这为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欣赏空间,但对于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来说,由于缺乏与此相关的感性认识,往往难以理解和把握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意蕴。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搭起一座通往感性认知世界的桥梁。
   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认识和感知事物,是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的,它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等;青少年的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而这种认知需要往往是由感知事物的直观现象首先引发的。传统的教法较少顾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被看成被动的知识灌输对象,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多媒体教学交互性强,操作界面丰富活泼,而且可以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
   二、涵咏诵读,意到情浓
   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诗歌特别适合诵读。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人也知对诗歌的学习重在读,所以在诗歌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读,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诗歌教学只要抓住了诗歌的特点,上课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指导,对于语言指导诵读,才能够走进诗歌的内核,感受诗歌的魅力。诗中或轻快或沉滞,或舒缓或急促的节奏韵律变化,反映着诗人情绪的起伏波动。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进入诗歌的意境,更好的品味诗歌所传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所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自主感知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使学生通过诵读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歌的意境,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美的熏陶。
   诗歌的涵咏诵读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环节,也就是“三读”。一是“粗读”:自由阅读全诗,达到整体感知,了解文本的目的。二是“研读”:带着问题,局部诵读,以读来带动赏析。三是“美读”:带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体味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所营造的意境,达到“我即诗人,诗人即我”的境界。
   三、发挥主体,互动教学
   新课标背景下,要更新教育观念,确定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应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与学两类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并随时产生交互作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机会,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发挥主体精神,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录音朗读诗词是实践的一个好方法。让每个学生备一盘磁带作为诗词预习之用,要求将诗词制成朗读录音,课前用几分钟在全班同学面前抽查一、二个学生的录音,当堂播放,评论、打分,学生听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我的声音”,其乐趣无穷。此时学生又俨然成一个欣赏者,自己去体会诗词的感情色彩及分寸,去鉴别自己的朗读与作品原意符合不符合,去评判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劳动收获的欢愉可想而知了。
   诗歌内蕴着奋发向上、锲而不舍、执著奋进、不竭奋进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诗歌是一种理想,它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入超越之境,扬弃旧我,走向新我,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状态发展,逐渐抵达理想。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而青年学生正处于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诗般年华,他们的生活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朱光潜先生曾说:“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所以,我们的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他们的审美能力、感悟人生的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通过诗歌,可以使他们逐步向真向善向美,并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珍视友谊,思考时代,使他们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使命感,并有高尚情趣的人。
其他文献
一、诵读为本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诵读的地位、作用等,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闪烁着睿智之光的论述,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前半期成长起来的大批国学大师、学贯中西的学
期刊
一、追根溯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理念的转变,语文课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方式应运而生。其中“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是“以教材为原点,挖掘文本中蕴涵的文化因子的辐射作用,以师生为资料链接的双主体,共同探寻相关阅读材料,并在这些参照文本的交互印证下,或体验、或证实(或证伪)、或演绎课文中已有的观念,使阅读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文化源头、作者的生命经验、
期刊
一、以趣引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求知欲   有的学生虽说不爱学习,但对唱歌、看电视特别感兴趣,我就利用他们的这种兴趣,通过兴趣的迁移,培养新的学习兴趣。以趣引趣,形成正面转化,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我任教的班级有个同学,对语文不感兴趣,但我发现她平时挺爱唱歌,苏轼的《水调歌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都会唱。我首先肯定她唱的不错。又询问她这些歌词的意思以及与之有关的人物故事等,一问她茫然了
期刊
一、重信任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前提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学生的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方面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师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他任何手段都代替不了的。”因为语文教学活动既是传授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技能、发展认知策略、培养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也是在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而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师生间的情感
期刊
一、这份营养套餐,首先是学习语文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科学搭配   训练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有目的,明确训练什么;二是有顺序的,知道怎么训练。我们梳理了初中语文训练的知识点、能力点,明确了初中三年语文训练的项目、重点、标准和步骤,并试图通过校本教材把这些内容固定下来。在语文知识点上,我们不仅重视了语言关键知识:字的构件(偏旁和基本独体字)、词的构件(词素,特别是实词素)、句的构件(主要是词组)、篇
期刊
查漏补缺是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一种积极有效的处事方法,它能使我们及时有效地发现并补救不足和疏漏之处,使事情朝着完善、完美的方向发展。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查漏补缺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处事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查漏补缺只是大多数教师的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只是在教师的讲解或引导之下订正错题。这一环节一旦结束,学生的查漏补缺工
期刊
(一)借鉴教材   课本是最好的写作模板。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借物抒情、咏物寓意的名篇。   诗歌选取各种意向,借以表达诗人的情感。   除了诗歌,还有不少的经典散文,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宗璞用生花的妙笔竭力描绘了紫藤萝异常茂盛的状态,把串串紫藤萝比成是“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的淡紫色“瀑布”。顺理成章地赞叹了紫藤萝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入思考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情境创设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上好一堂课,情境创设起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做好情况创设呢?我认为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贴近学生情感体验,让情感鲜活起来   课堂上,角色扮演是教师创设情境的常用方法。例如,一教师在执教《一夜的工作》时;为让学生体会周总理的工作劳苦,请一同学坐在讲台上,模仿周总理审阅文件。教师手指该同学,朗读有关语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正在一句一句地
期刊
如何才能找寻到打开文本的金钥匙呢?笔者曾做过如下尝试——   金钥匙一:文章标题   标题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概括文章的重点内容,对于此类课文,教者可以从标题切入产生一连串问题,进而深入解读文本。   如:苏教版七(下)第六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可以从标题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入手,设计以下问题——1、百草园中的环境如何?2、作者在百草园中的生活怎样的?3、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如何?
期刊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学习任务的繁重,加之受网络、影视等快餐文化的影响,学生往往只需动眼,就能获得一时的愉悦,而不必通过阅读、观察、思考、动手等困难甚至更为艰辛的过程来获得快乐。对于他们而言,生活就如同一口枯井,简单而无趣。缺乏了深刻地过程体验,学生对事物的情感体验也就变得肤浅了。表在作文当中往往是内容空洞,无病呻吟,语言苍白贫乏,毫无情感可言,学生总感到似乎没什么值得可写。刘勰在《文心雕龙》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