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noha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教学内容明白,教学过程民主,教学思路清爽,能力训练实在。这就是我的语文教学“八字诀”。
   内容明白是施教的前提。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教学文本(教材)、辅助性的教学资料以及有关教材辅导性读物等方面。教师要借助于文本(教材)的解悟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体验,必须把这些内容弄明白。这就要认真研究教材。怎样研究教材呢?以研究课文为例,我的做法通常是:首先弄清楚课程标准(整体),然后研读文本及相关的辅助材料,明白课文内容(局部),再根据内容(局部)研究其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整体);再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实施设计。因为文本的多解性(或称多义性),教师对文本的内容哪怕是极个别的细节,也应有较为透彻的理解。比如《背影》表现一种父子亲情,但今天看来父亲买橘穿铁道、爬栅栏的行为却违反了交通“规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表现一种仗义惩恶的精神,然而在今天的法治社会中又该如何理解,这些都应该尽量了然于胸。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多向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这样做有利于我们明白文本的内容,有利于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施教。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关系”的存在。这种关系就是“交往”关系。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关系等等。在教学中,要通过平等互惠的交往“对话”,达成“三维”目标,就需要有一种民主精神。魏书生极力倡导民主化的教学。他说:“思考教学轻松的原因,我觉得民主化、科学化像语文教学的两翼,它能载着我们从必然王国逐渐飞向自由王国。”在魏书生看来,语文教师只有创造出科学化民主化的乐学境界,把每个学生变成学习语文的幸运儿,使师生精神得到彻底解放,语文教学才能更上一层楼。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是现代教育提倡的新理念。没有民主的精神更是不行的。我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努力从改善师生关系入手,放下“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废除“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践新的“对话”教学形式,以民主平等的作风、求实 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施教,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一次师生座谈会上,一个学生说:“听罗老师上课,我总觉得很轻松;她那和悦的态度,使我不得不在她的引导下认真思索……”
   教学思路清爽,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学过程,可以有不同的环节,各个环节虽然有先有后,但往往总是一环扣一环的。譬如写文章,起承转合,过渡照应,要缝合严密,不可疏漏。一般地 说,语文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预习性阅读阶段 ,理解性讲练阶段,巩固性练习和运用阶段。三个阶段既有连读性,也有阶段性;且同时各阶段之间还有灵活性和渗透性。比如语言训练,练习性阅读阶段可以进行,理解性讲练阶段可以进行,巩固性练习和运用阶段也可以进行。这就更要思路清晰明朗,否则就会出现重复拉杂的毛病。实施“对话”式教学,在师生“对话”的过程,还有可能发生教师始料不及的“意外”情况,引起教学过程“走题”,如果教师思路不清,不及时引导,就有可能而完不成教学任务。至于教学思路不清爽,影响教学效果的生成,就自不待论。所以一堂好课,一定要做到教学思路清晰明朗。怎样做到教学过程思路清爽呢?我的体会是,首先要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调控能力和组织能力;其次就是要做好教学过程设计,特别是教学程序的安排;此外,做好教学辅助性的材料,如教具等的准备,也很必要。
   训练,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培养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手段。就语文教学而言,听、说、读、写,是最基本的训练内容。我以为,要使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训练真正收到实效,就要做到“实在”。“实在”的训练是紧扣课程标准的训练,“实在”的训练是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实在”的训练是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训练,“实在”的训练是全体学生参与的训练。课堂教学是训练的主渠道,课外训练当然也不可少。单项训练利于突出难点,综合训练利于发现缺漏,要各得其宜。以写作训练为例。许多学生把作文当作一件苦差事。一到作文,就坐在座位上咬笔杆儿,一节课下来还开不了头,看到时间快到,则随便敷衍几笔,草草交卷,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我尝试着把阅读教学和学生的作文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怎么写;把作文训练同学生的思想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知写什么。学生觉得作文开头结尾难,我又尝试着指导他们做文章开头结尾的单项训练,突破了开头结尾的难点。我还指导他们进行一些课文练习,写日记、周记、读后感等,让他们养成写作的习惯。作文评讲,是写作训练的重头戏。我注意把大量的工作放在写作能力较低的学生身上,肯定他们的进步,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实实在在的训练,使学生作文的兴趣大为增加,作文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再也不以作文为苦了。
其他文献
一、追根溯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理念的转变,语文课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方式应运而生。其中“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是“以教材为原点,挖掘文本中蕴涵的文化因子的辐射作用,以师生为资料链接的双主体,共同探寻相关阅读材料,并在这些参照文本的交互印证下,或体验、或证实(或证伪)、或演绎课文中已有的观念,使阅读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文化源头、作者的生命经验、
期刊
一、以趣引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求知欲   有的学生虽说不爱学习,但对唱歌、看电视特别感兴趣,我就利用他们的这种兴趣,通过兴趣的迁移,培养新的学习兴趣。以趣引趣,形成正面转化,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我任教的班级有个同学,对语文不感兴趣,但我发现她平时挺爱唱歌,苏轼的《水调歌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都会唱。我首先肯定她唱的不错。又询问她这些歌词的意思以及与之有关的人物故事等,一问她茫然了
期刊
一、重信任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前提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学生的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方面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师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他任何手段都代替不了的。”因为语文教学活动既是传授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技能、发展认知策略、培养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也是在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而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师生间的情感
期刊
一、这份营养套餐,首先是学习语文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科学搭配   训练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有目的,明确训练什么;二是有顺序的,知道怎么训练。我们梳理了初中语文训练的知识点、能力点,明确了初中三年语文训练的项目、重点、标准和步骤,并试图通过校本教材把这些内容固定下来。在语文知识点上,我们不仅重视了语言关键知识:字的构件(偏旁和基本独体字)、词的构件(词素,特别是实词素)、句的构件(主要是词组)、篇
期刊
查漏补缺是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一种积极有效的处事方法,它能使我们及时有效地发现并补救不足和疏漏之处,使事情朝着完善、完美的方向发展。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查漏补缺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处事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查漏补缺只是大多数教师的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只是在教师的讲解或引导之下订正错题。这一环节一旦结束,学生的查漏补缺工
期刊
(一)借鉴教材   课本是最好的写作模板。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借物抒情、咏物寓意的名篇。   诗歌选取各种意向,借以表达诗人的情感。   除了诗歌,还有不少的经典散文,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宗璞用生花的妙笔竭力描绘了紫藤萝异常茂盛的状态,把串串紫藤萝比成是“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的淡紫色“瀑布”。顺理成章地赞叹了紫藤萝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入思考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情境创设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上好一堂课,情境创设起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做好情况创设呢?我认为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贴近学生情感体验,让情感鲜活起来   课堂上,角色扮演是教师创设情境的常用方法。例如,一教师在执教《一夜的工作》时;为让学生体会周总理的工作劳苦,请一同学坐在讲台上,模仿周总理审阅文件。教师手指该同学,朗读有关语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正在一句一句地
期刊
如何才能找寻到打开文本的金钥匙呢?笔者曾做过如下尝试——   金钥匙一:文章标题   标题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概括文章的重点内容,对于此类课文,教者可以从标题切入产生一连串问题,进而深入解读文本。   如:苏教版七(下)第六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可以从标题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入手,设计以下问题——1、百草园中的环境如何?2、作者在百草园中的生活怎样的?3、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如何?
期刊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学习任务的繁重,加之受网络、影视等快餐文化的影响,学生往往只需动眼,就能获得一时的愉悦,而不必通过阅读、观察、思考、动手等困难甚至更为艰辛的过程来获得快乐。对于他们而言,生活就如同一口枯井,简单而无趣。缺乏了深刻地过程体验,学生对事物的情感体验也就变得肤浅了。表在作文当中往往是内容空洞,无病呻吟,语言苍白贫乏,毫无情感可言,学生总感到似乎没什么值得可写。刘勰在《文心雕龙》里
期刊
一、创设情境,激活想象    诗词的特点是短而精,在有限的篇幅里包蕴了深广丰富的内容,而其语言却往往是精微幽渺的,尽管这为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欣赏空间,但对于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来说,由于缺乏与此相关的感性认识,往往难以理解和把握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意蕴。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搭起一座通往感性认知世界的桥梁。   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认识和感知事物,是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