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对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就是在于既要让学生掌握大量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注重其职业素质的培养。拥有基本的专业技能知识且职业素质优越的人才,将愈发受到企业和社会的青睐。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素质教育较专业技能教育方面相对滞后,只有客观分析以上造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才能研究出有效的对策,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只有理清其头绪,分析清原因,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滞后;成因
当前国内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结构与培养模式上,过于重视学生在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培养。这就意味着,党中央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教育的方案在基层教育中并未得到彻底的落实。高职院校对学生人才教育的培养方案的拟定上多以理论性强、缺乏实践调研的政治理论课或是就业指导课为主。虽然大部分学校认识到了学生创业意识、职业修养、工作责任意识等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以为单纯的展开理论式的就业教育,这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深化似无裨益。
1 历史因素
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偏低,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缺失现状令人堪忧。从历史积淀上看,大批高职院校是在2000年前后,由各级中专、干部培训学校、大型国企的职工大学等合并整形整合而来,长期的应试教育传统模式与填鸭式知识传授方式根深蒂固,在短期内较难以根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让学生能够迅速就业的敲门砖——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在就业之后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在能够完成工作与能够胜任岗位之间,高职院校大多选择了前者,掌握专业之技能,能够以此而获得工作。但在得到工作后,在这个岗位上能呆多久?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向上发展的空间有多大?完全不在教育教学的考虑之列。当前狭窄的教育教学视野将职业素质培养拒之门外。从而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工作几年之后,由于自主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缺失而与企业岗位需求之前的差距不断加大。据独立第三方MyCOS2014年度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后离职率较普通非211类大学本科生要高,其存在职业生涯目的指向性不明确、不善于处理企业内人际关系、基础知识面狭窄、自学能力欠佳等问题。归根结底,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偏失。
2 高职院校自身因素
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目的就是要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辟了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相关课程,但学生和教师大多只是把它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没有站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看问题,这种单纯的理论教学犹如纸上谈兵。
2.1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培养体系欠科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一线高技术人才,也为高等教育的普及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功能性转型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这种经济形势的转型,也就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实现发展与创新,而深化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则是深化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教育部在《關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对传统的学生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变革,要强化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尤其是加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能力,把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放在核心地位。高职院校必须抛开各自为政的传统,而要站在可持续性发展的高度,将其作为学校的重要考核目标。可惜的是,关于这一重要规定,国家始终没有出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具体教育方向和详细措施,只是在宏观上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提到了一定的战略高度,而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培养方面没有建立任何规范的引导机制。
2.2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评判标准模糊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直接体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其贯穿于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始终,是我们人才培养的归宿与起点。但目前国内高职教育界还未能对学生职业素质评判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各大高职院校也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未能形成一个相对成熟和可靠的评判体系,只能尽量在本行业的范围内进行整合。也由此而呈现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评判体系上的多样性与特色性,互有创新亦可互为借鉴。
3 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模式不科学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多处在书本理论教学的地步,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学生长期以来一直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学生缺乏积极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已经习惯了在学习上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完全没有积极地学习主动性,从而造成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难度大增。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确存在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但对学生的职业责任、从业意识、可持续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与培养严重缺失。在独立第三方MyCOS对高职院校师生关于职业素质教育关注度调查中,部分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最要紧的首要任何就是学习和掌握好专业技能知识,以便将来找到一个好工作。也有大部分教师承认,在其教学过程中,重点偏向于专业技能知识的教学。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受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影响较大,甚至认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是思想政治类专职教师们的工作。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還是独立分开的。专业教师们只负责教学工作,而教育思想管理则有各班级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来负责,而这种明确划分汉界楚河鸿沟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则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发展。
3.1高职院校专门机构的缺失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组织开展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多数由学生处、院团委、就业处等部门来负责,并多以文体活动、素质拓展、第二课堂等方式开展。这些活动针对性较弱、质量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在提高职业素质方面的迫切需求。也有部分院校开设了就业指导相关课业,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由于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上多以理论教学为主,而且多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无法做到一对一的个案分析与个体情况支持,所以导致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准,不愿面对现实的压力,企图坐享其成,利己主义高涨。因此,必须培养学生有明确的自我职业素质教育目标,甘心并愿意成为一线技能型人才,也只有明确了这一点认识才能使学生职业素质教师顺利进行。 3.2影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社会因素
首先,我国的传统封建观念对高职学院学生的消极价值观影响较大。孔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的儒家人本思想。这套思想的标准价值就是官本位。读书是为了做官,做官是为了求权。这种官本位的思想其实也很功利,而且与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岗位责任感格格不入。
其次,随着教育产业化的不断推进,随著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繼续深入,整个社会的责任感与社会公德一再缺失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反复出现的黑心棉、伪劣产品层出不穷,一系列的社会公德中的黑恶现象也对高职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道德失落、享乐主义横行、利己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生活上自由散漫、攀比浪费思想横行,不道德、不文明现象时常发生。由此,切实强化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基础就是强化其职业素质教育。
再次,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式的竞争性的经济形态。要适应市场经济就必须具备不断开拓创新,持续优胜劣汰的素质。这也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创新意识、竞争思维和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系必须把全方位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作为主要目标。而在具体现实中我们队高职院校学生衡量的基本标准就是文凭和各类从业资格证书,这几乎已成为高职学生获取高质量就业机会的唯一凭据,这就迫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拖入到各种各样的证书中去,而这些证书资格类考试则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涉及面很小,重点放在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方面的考察。因此,市场经济发展上队高职学生提出了职业素质教育的需求,但对其职业素质教育的衡量与考核则又相当空泛。很难通过此法解决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
4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缺位的表象与深层次分析,我们探究了造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缺失的本因,科学的职业素质教育必须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金立其.就业导向职业教育价值缺失及超越[J].职业教育研究.2008.
[3]欧阳建友.李星星.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2.
作者简介:
潘浩(1986~ ),男,汉,四川泸州,助教,本科,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学生管理。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滞后;成因
当前国内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结构与培养模式上,过于重视学生在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培养。这就意味着,党中央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教育的方案在基层教育中并未得到彻底的落实。高职院校对学生人才教育的培养方案的拟定上多以理论性强、缺乏实践调研的政治理论课或是就业指导课为主。虽然大部分学校认识到了学生创业意识、职业修养、工作责任意识等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以为单纯的展开理论式的就业教育,这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深化似无裨益。
1 历史因素
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偏低,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缺失现状令人堪忧。从历史积淀上看,大批高职院校是在2000年前后,由各级中专、干部培训学校、大型国企的职工大学等合并整形整合而来,长期的应试教育传统模式与填鸭式知识传授方式根深蒂固,在短期内较难以根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让学生能够迅速就业的敲门砖——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在就业之后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在能够完成工作与能够胜任岗位之间,高职院校大多选择了前者,掌握专业之技能,能够以此而获得工作。但在得到工作后,在这个岗位上能呆多久?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向上发展的空间有多大?完全不在教育教学的考虑之列。当前狭窄的教育教学视野将职业素质培养拒之门外。从而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工作几年之后,由于自主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缺失而与企业岗位需求之前的差距不断加大。据独立第三方MyCOS2014年度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后离职率较普通非211类大学本科生要高,其存在职业生涯目的指向性不明确、不善于处理企业内人际关系、基础知识面狭窄、自学能力欠佳等问题。归根结底,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偏失。
2 高职院校自身因素
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目的就是要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辟了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相关课程,但学生和教师大多只是把它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没有站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看问题,这种单纯的理论教学犹如纸上谈兵。
2.1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培养体系欠科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一线高技术人才,也为高等教育的普及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功能性转型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这种经济形势的转型,也就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实现发展与创新,而深化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则是深化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教育部在《關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对传统的学生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变革,要强化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尤其是加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能力,把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放在核心地位。高职院校必须抛开各自为政的传统,而要站在可持续性发展的高度,将其作为学校的重要考核目标。可惜的是,关于这一重要规定,国家始终没有出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具体教育方向和详细措施,只是在宏观上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提到了一定的战略高度,而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培养方面没有建立任何规范的引导机制。
2.2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评判标准模糊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直接体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其贯穿于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始终,是我们人才培养的归宿与起点。但目前国内高职教育界还未能对学生职业素质评判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各大高职院校也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未能形成一个相对成熟和可靠的评判体系,只能尽量在本行业的范围内进行整合。也由此而呈现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评判体系上的多样性与特色性,互有创新亦可互为借鉴。
3 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模式不科学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多处在书本理论教学的地步,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学生长期以来一直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学生缺乏积极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已经习惯了在学习上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完全没有积极地学习主动性,从而造成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难度大增。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确存在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但对学生的职业责任、从业意识、可持续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与培养严重缺失。在独立第三方MyCOS对高职院校师生关于职业素质教育关注度调查中,部分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最要紧的首要任何就是学习和掌握好专业技能知识,以便将来找到一个好工作。也有大部分教师承认,在其教学过程中,重点偏向于专业技能知识的教学。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受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影响较大,甚至认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是思想政治类专职教师们的工作。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還是独立分开的。专业教师们只负责教学工作,而教育思想管理则有各班级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来负责,而这种明确划分汉界楚河鸿沟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则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发展。
3.1高职院校专门机构的缺失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组织开展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多数由学生处、院团委、就业处等部门来负责,并多以文体活动、素质拓展、第二课堂等方式开展。这些活动针对性较弱、质量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在提高职业素质方面的迫切需求。也有部分院校开设了就业指导相关课业,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由于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上多以理论教学为主,而且多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无法做到一对一的个案分析与个体情况支持,所以导致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准,不愿面对现实的压力,企图坐享其成,利己主义高涨。因此,必须培养学生有明确的自我职业素质教育目标,甘心并愿意成为一线技能型人才,也只有明确了这一点认识才能使学生职业素质教师顺利进行。 3.2影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社会因素
首先,我国的传统封建观念对高职学院学生的消极价值观影响较大。孔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的儒家人本思想。这套思想的标准价值就是官本位。读书是为了做官,做官是为了求权。这种官本位的思想其实也很功利,而且与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岗位责任感格格不入。
其次,随着教育产业化的不断推进,随著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繼续深入,整个社会的责任感与社会公德一再缺失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反复出现的黑心棉、伪劣产品层出不穷,一系列的社会公德中的黑恶现象也对高职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道德失落、享乐主义横行、利己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生活上自由散漫、攀比浪费思想横行,不道德、不文明现象时常发生。由此,切实强化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基础就是强化其职业素质教育。
再次,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式的竞争性的经济形态。要适应市场经济就必须具备不断开拓创新,持续优胜劣汰的素质。这也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创新意识、竞争思维和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系必须把全方位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作为主要目标。而在具体现实中我们队高职院校学生衡量的基本标准就是文凭和各类从业资格证书,这几乎已成为高职学生获取高质量就业机会的唯一凭据,这就迫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拖入到各种各样的证书中去,而这些证书资格类考试则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涉及面很小,重点放在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方面的考察。因此,市场经济发展上队高职学生提出了职业素质教育的需求,但对其职业素质教育的衡量与考核则又相当空泛。很难通过此法解决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
4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缺位的表象与深层次分析,我们探究了造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缺失的本因,科学的职业素质教育必须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金立其.就业导向职业教育价值缺失及超越[J].职业教育研究.2008.
[3]欧阳建友.李星星.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2.
作者简介:
潘浩(1986~ ),男,汉,四川泸州,助教,本科,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