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高效课堂?就是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积极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使每个学生的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到培养。或者说,就是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好效果。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一、教学问题合理设置,激发学生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注重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兴趣。教师主宰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心智处于压抑的状态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真正调动起来。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讲者,语文教学才会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如,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可以这样设计:“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提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儿当如孙仲谋”。孙仲谋就是孙权,那么孙权是怎样一个人?他有何能何德能让曹操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又是采取什么方法规劝一位年事已高、位高权重、不愿学习的大将吕蒙来学习的呢?劝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呢?带着这些问题,这一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来聆听一下《孙权劝学》吧。通过设置这样的情境,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恰当的导入语的设计,更能激活课堂
  语文教学,用优美的导入法,既是一种享受,又积累了语言,美化了课堂,吸引了学生,一节课的开始,不能忽略了合适的导入语。比如,教学《台阶》一课,导入语很不容易设计,而有一位语文教师则用多媒体展示出生活中不同用途的台阶,配上适合各种台阶的优美语言,一下子就激活了学生的注意力,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和掌声。有文化内涵的导入,更会成为学生良好的积累。比如,《故乡》的导入:中国人对故乡有一种割不断的情思,一旦远离故乡,往往就生出思念故乡的愁绪:你听,崔灏站在黄鹤楼上高声吟着“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你看,李白漫游祖国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想,異乡漂泊的马致远,当“夕阳西下”时因思念故乡而“断肠”。而辗转外乡多年的迅哥儿,满怀喜悦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带给他的倒是满怀愁绪,那么,他的思想深处受到怎样的触动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故乡》,找出原因吧。这样,就能抓住学生,让学生带着真情实感投入学习。总之,一堂好课,不能忽略合适的导入语。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打造活力课堂
  爱默生说:“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这句话同样适合于语文课堂大舞台,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应该是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学生可以说、可以读、可以写、可以辩,甚至可以演、可以唱。比如,教学《核舟记》这篇古文时,对于船头部分的三个人姿态、神情的理解,很多学生在反复读课文、翻译的基础上还不明白,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来表演苏东坡等三个人的位置、神情,选择表演到位的一组学生上台演示给大家看,在学生的会心一笑中理解了课文。再如,《愚公移山》一文,写了一位“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的老愚公决定与全家人“毕力平险”、后被山神感动搬走了大山的故事。在学生掌握实词虚词含义、理解本文大意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两个问题供学生辩论:(1)有人说:“愚公真的是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教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开山路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如何看待此言论?正方观点:愚公不愚;反方观点:愚公实愚。(2)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或愚公精神过时了吗?又如,《奇妙的克隆》一文,可设置如下问题:文中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以“我看克隆”为话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又比如,《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故事情节可一略而过,重点抓住品读课文、把握人物这一环节,设计问题:你对谁最感兴趣,找出你认为最能吸引你的片段,读一读,说一说他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人?一篇篇课文,在不同的教法下,就会“活”起来,会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很重要的。余映潮在教学《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时,读了一百多遍课文,而且很重视课堂上的教师范读,声情并茂。确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朗读能带给学生愉悦,比如,课文中重点段落的品读,古文的品读,理解后读一读,读出层次来,朗读抓实了,课堂气氛也烘托出来了。
  四、注重课前预习,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教学目标存在着生成性和不可预知性。因此可通过事先集体备课的交流,集思广益,教师对几种目标了熟于心,然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此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求知欲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思维的张力,活跃教学气氛,促进教学活动朝着高效快速的方向发展。许多人都把提高课堂效率的目光投向教师,要教师精心备课,精心设计,其实学生也需要备课,那就是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第一步,有人这样形容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是决战前的火力侦察”,“预习是摘取金牌前的预赛”。 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新课的内容,弄清课堂上要涉及到的重难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激起学生在课堂上的求知欲。作为教师深知:只有熟读课文才能领会文章的中心,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才能领会作者的意图,才能体验作者的情感。“文不读熟不讲”,这是许多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常说的一句话,那么对于学生,他们必须有充足时间自主接触文本。但课堂时间的是有限的,如果留足时间给学生熟读,势必会造成教学内容无法完成;如果不留足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进行自主探究,文本的生疏会使课堂学习不仅节奏放慢,而且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也会停滞,或者说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就只能是蜻蜓点水或不着边际。因此,预习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它是课堂学习的铺垫,能为高质量的教与学打好基础。只有让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才能确保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五、提升教师教师个人魅力,增强课堂感染力
  教育者应该是思想者,教育的力量说到底是思想的力量和思想感召的力量。语文教学实际上是语言教学,而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有强烈的人道、人性、人生、人格意向。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有人格魅力。程少堂说:“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然具备三方面的特点,一是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二是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可爱的人,三是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师,靠的是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内在功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方位的辐射和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一线的语文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书写既要规范又要洒脱,言谈举止既要端庄儒雅又要好动活泼而有亲和力,语言既要有板又要有眼还要有些书卷气而且诙谐幽默。所以,成功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的人文精神,以人文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悟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造就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情境,使师生共同从中体悟语言的妙处,掌握运用语言的本领。
  总之,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也远非上述的几点,它涉及到各个方面,既有教师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随着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随着教学新理念的深入人心,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水涨船高。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应当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反思,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既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难点,有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却又是枯燥无味的,有的知识还要求必须死记硬背。那么,学生要怎样才能更好地学好语文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说的一点不错。学生如果对某学科产生兴趣,他们就会把这种兴趣转化成自觉学习的一种动力,并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去探索学科知识的奥秘,学科知识水平就会得到迅速的提升。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意
期刊
我是一位母亲,同时也是一位语文教师。每个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带有自己的职业特点,我也不例外。在孩子出生以后,尤其是开始上学以后,我越来越庆幸自己是一名语言文字工作者,因为这样的职业特点让我更关注孩子语言的积累和发展,因为一个人语言文字的素养是学习一切的基础。在家庭中,顺着孩子的兴趣点去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是一件可以做出大文章来的益事。  一、闲书有文章  一年级的一段时间,儿子
期刊
争论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形式,它能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助于学生自主地探索文本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和谐的人格和活泼的个性。争论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有效的语言表达的能力,最后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长足发展。故而,教师应该提倡课堂的上“争论”,尤其是建立在文本解读基础上的争论。  那么,怎么才算是
期刊
随着教育的改革,语文课程新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新理念,要求语文教学注重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以语文课程中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但是,就如今传统的语文教学而言,教学是否达到了新课标的实际要求,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和素养呢?  传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分“字、词、句、篇、语、修、文”七个部分
期刊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对照新课标的要求反观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着“阅读方法单一,效率低下”的问题,不仅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关乎学生终生发展的大事。针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本着“问题即课题”的教科研精神,
期刊
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是许多写人叙事类文学作品大放光彩的亮点,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往往会被文中个性鲜明、形象分明、气质精神独特的人物所吸引,从而牢牢地记住了这部作品及作者。可在谈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许多学生只简单就人论人,不从深层次思考人物外貌描写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忽视了作者独具的匠心。人物外貌的描写,看似平淡无奇,细细品来,其意蕴与作用非同一般,不可等闲视之。  一、表现人物的形象特点和
期刊
《兰屿观点》是台湾人类学家胡台丽拍摄的以兰屿岛上的原住民雅美人为对象的人类学纪录片。兰屿是台湾东南部面积约46平方公里的一个小岛,岛上的原住民为雅美族。传统的雅美族人主要以捕鱼和种植水芋为生。每年4到6月飞鱼缘洋流而至,是雅美人的“飞鱼季”。雅美族人独特的民俗活动和服饰吸引着外界人们探索的目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雅美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冲击。外来旅游者的围观与拍照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期刊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语文阅读都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阅读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开始,人们认为语文阅读只是学习语文和信息采集的工具之一,很多人都认为它只是个独立单一的工具,忽视了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课的资料来源单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教材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但是,
期刊
“钟鼓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教育者往往引用此语,说明教育学生传授知识循序渐进才是启迪正途的道理,但还有一种“小叩而大鸣”的境界。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质疑、讨论,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焰,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达到理想的语文学习状态,点滴“小叩”目的是至“大鸣”。具体做法如下:  一、由质疑问难到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好问则裕”  现在有些语文课堂似乎追求的
期刊
阅读是语文的基本技能,理解文意靠阅读,感受内容靠阅读,语文知识的积累,也要靠阅读,阅读教学在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预习导读,激趣质疑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预习中要教会学生预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