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搞好初中语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师长期研究的课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总觉不尽人意,课后反思认为缺陷甚多。只要把握好以下两个环节,教学活动就迎刃而解了。
【关键词】知识水平;能力结构;实践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更应该引发广大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素质是我们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1.注重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环节
第 一,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 注重传统中文基础和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统一。中外文学史、古代和现代汉语、文艺理论三大课程体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中文基础,但是,在教学中,单纯依靠这些基础,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并不能适应社会生活,教师需要在这个基础之外教给学生现代实用中文基础,即应用文体写作基础、新闻学基础和现代传媒技术基础。把两个方面的基础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让教育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性。比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在学习期间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并借助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给予引导。这样学生就拓宽了视野,在阅读中获得多门学科的一般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和艺体素养。同时,让学生具备了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以积极的鉴赏态度,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丰富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其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其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欠缺是当下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自招收第一届学生以来,我们就制订了严格的写作培训方案。让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文,文体不受限制,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基本功,求得语言表达的文通字顺,培养他们的基础写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文学评论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问题与评论语言的技巧。
第二,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素质主要通过本专业所学习的知识及其相对应的能力表现出来。其能力结构基本构成要素如下。
1.1培养学生的一般学习能力。知识的掌握、学习是学习各种能力的体现,是认知能力的整合和思维活动,是学习的根本。具体包括,学习的记忆力、观察力、探究思考力、想象力、观察力等
1.2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指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比如,写作、阅读、科研、对本专业的知识运用等。
1.3普通话听说能力。学习汉语言专业,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要掌握普通话的发音、变调、轻声、儿化等知识以及自己方言与普通话对应规律,能正确地辨析和纠正自己运用普通话时的方言土语,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与技巧,能使用普通话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作品,并能自由熟练地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和交流。
1.4应用文写作能力:应用文包括座谈会纪要、迎送辞、自荐书、总结、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专题报告以及事物说明的应用文等,要求做到要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正确、语言流畅。
2.注重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育是封闭式的教学,中文教师凭借一本书、一个粉笔让学生去记忆、写、练。教师只是在僵硬地传授课本内容,不是技能的培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容易眼高手低,走到工作岗位后会茫然不知所措,知识不能驾轻就熟地应用,导致学生在社会上缺乏立足的根基。所以,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既明白了道理,又学会了运用。我们要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定位,制定人才培养策略,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
在教学中,通过理论基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深入浅出的教学创新工作,将书本与实践相挂钩,提高学生对于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着眼于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创建和谐的教学体系。我们只有注重基础课与应用的结合,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把握和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计划中,我们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足的现象,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其一,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校门,鼓励学生参加很多活动,学校为学生的实践搭建平台,挖掘学生的潜力。通过对社会的了解,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了衔接,帮助学生完成由学校走向职场的过渡阶段。其二,建立实习基地。应用性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工作能力上,为此,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与时俱进,我们的教育还需要在完善和改革教学的实践路途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师要担负起教学的重任。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领悟到,课堂教学要结合办学特色,才能形成较为清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能说、能写、能辦事的应用型中文人才。这些得益于传统中文基础与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有机结合,得益于实践教学的深入展开。
【关键词】知识水平;能力结构;实践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更应该引发广大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素质是我们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1.注重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环节
第 一,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 注重传统中文基础和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统一。中外文学史、古代和现代汉语、文艺理论三大课程体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中文基础,但是,在教学中,单纯依靠这些基础,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并不能适应社会生活,教师需要在这个基础之外教给学生现代实用中文基础,即应用文体写作基础、新闻学基础和现代传媒技术基础。把两个方面的基础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让教育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性。比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在学习期间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并借助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给予引导。这样学生就拓宽了视野,在阅读中获得多门学科的一般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和艺体素养。同时,让学生具备了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以积极的鉴赏态度,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丰富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其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其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欠缺是当下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自招收第一届学生以来,我们就制订了严格的写作培训方案。让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文,文体不受限制,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基本功,求得语言表达的文通字顺,培养他们的基础写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文学评论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问题与评论语言的技巧。
第二,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素质主要通过本专业所学习的知识及其相对应的能力表现出来。其能力结构基本构成要素如下。
1.1培养学生的一般学习能力。知识的掌握、学习是学习各种能力的体现,是认知能力的整合和思维活动,是学习的根本。具体包括,学习的记忆力、观察力、探究思考力、想象力、观察力等
1.2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指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比如,写作、阅读、科研、对本专业的知识运用等。
1.3普通话听说能力。学习汉语言专业,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要掌握普通话的发音、变调、轻声、儿化等知识以及自己方言与普通话对应规律,能正确地辨析和纠正自己运用普通话时的方言土语,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与技巧,能使用普通话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作品,并能自由熟练地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和交流。
1.4应用文写作能力:应用文包括座谈会纪要、迎送辞、自荐书、总结、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专题报告以及事物说明的应用文等,要求做到要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正确、语言流畅。
2.注重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育是封闭式的教学,中文教师凭借一本书、一个粉笔让学生去记忆、写、练。教师只是在僵硬地传授课本内容,不是技能的培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容易眼高手低,走到工作岗位后会茫然不知所措,知识不能驾轻就熟地应用,导致学生在社会上缺乏立足的根基。所以,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既明白了道理,又学会了运用。我们要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定位,制定人才培养策略,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
在教学中,通过理论基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深入浅出的教学创新工作,将书本与实践相挂钩,提高学生对于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着眼于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创建和谐的教学体系。我们只有注重基础课与应用的结合,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把握和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计划中,我们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足的现象,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其一,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校门,鼓励学生参加很多活动,学校为学生的实践搭建平台,挖掘学生的潜力。通过对社会的了解,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了衔接,帮助学生完成由学校走向职场的过渡阶段。其二,建立实习基地。应用性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工作能力上,为此,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与时俱进,我们的教育还需要在完善和改革教学的实践路途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师要担负起教学的重任。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领悟到,课堂教学要结合办学特色,才能形成较为清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能说、能写、能辦事的应用型中文人才。这些得益于传统中文基础与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有机结合,得益于实践教学的深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