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实现和提高。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主渠道,通过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学生将来的发明和创造打好基础。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知识就是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可以满足人类的一切需要,创造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在全世界都在讲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知识,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人是创造型人才。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实现这个伟大目标。为将来社会高科技发展提供人才保证,现在的小学生是新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培养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因此创新教育要从小学抓起。那么,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1.激发情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的情感激发往往需要我们教师的情感投入。不让自己有忧郁的神色和抑郁的面容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发展时期,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激起共鸣。如果我们平等对待学生,把微笑带给学生,把真诚和鼓励、关怀和爱护、尊重和信赖带给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可亲、可敬的形象,去唤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同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启发。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我们教师是一个集体成员情感走向的引导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情感能力和培养情境的技巧。如在教学“直角的认识”一课时,在导入时用了夸张的手法: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最漂亮的角(直角),想不想先看一看是什么样的?又如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设计成“小白兔背萝卜,一路走一路丢,8个萝卜剩5个,大家算算丢几个?”利用语言来营造学习氛围,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情绪,去主动学习。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教材中所提供的信息虽然是静态的,但是我们老师应善于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设计激发学生情感的动态形式。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角。此外在平时我还常常用口算竞赛,在每天几分钟的口算训练中,以“开火车”、“抢答”、“夺红旗”、“接龙比赛”、 “做医生”等形式的比赛练习,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夸夸自己,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习的疲劳,让学生在乐中掌握了知识。教学中我喜欢用这样的方法,不断出示层层推进的问题,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在教师的鼓励声中,学生都争着想试一试,自始至终主动、热情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
3.相信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学生探究新异事物的好奇心理,相信学生能力发展的可能性,才会发现学生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创造性思维的萌芽,不仅优等生能够培养,就是后进生也同样可能发展。例如,在数学教学中,一年级小学生能够看着丰富多彩的数学插图,在教师的启发下,自由想象,把形象的事物转化为数学问题,自己选择条件,独立编出一道道各种不同的10以内的加减应用题,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初步萌芽。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诱诱启迪,达到剖璞见玉,就是连后进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也得到萌发。
4.设置疑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善于质疑是创造发明的思维基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疑问才会去探索,经过探索才会有所创造。因此,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时,首先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思考的愿望。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有趣味和好奇心的情境中,才能引起他们积极的思考。例如:听自然老师在教“车的发展史”这课时尝试了两种不同的教法,一种方法是利用挂图出示原始车和独轮车,直截了当地提问学生:“经过改进的独轮车有什么优点?”另一种方法是将以上两种车的比较编成故事形式提问学生,并将不同时代的车精心设计成配合故事情节的精彩课件。结果,学生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第一种方法,孩子们茫然不知,只想等着老师讲解。第二种方法,将孩子们引入故事的情境,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如:“原始人在费力的搬运大石块后,假若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圆木从山上滚下时会怎样想?”“有了圆木的帮助是省力了,但大搬运大石块时还有最烦人、最费力的事是什么?假若你是搬运圆木的原始人,会想到什么?”这时,学生们会积极思考,努力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从小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是很重要的。
5.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皮亚杰指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地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上主体地位。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能接受的形式。
例如,在数学课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组织学生分三组实验:一组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组用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再一组用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圆锥。然后让学生借助水或沙子等材料,运用这些材料分组实验,探究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则没有这样的关系。这样动手操作,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学有所感、所思、所悟、所得。
6.丰富想象扩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创造力来源于想象,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就越强。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充分表现他们的“发明”“创造”。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长城》时,学生思考“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把一、二吨重的石头砌到长城上的?”问题时,老师让学生想象出当时的搬运情景,于是大家展开想象、扩展思维、涌跃发言:有的说这些石头是靠无数的肩膀和无数的双手凭力气硬抬上去的;有的说是人们想出巧妙的办法用智慧砌上去的……最后一些同学又主动作出总结: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既用了实力,又用了智慧、技巧才修筑成功的。教师有意并长期激发学生发挥想象,这对扩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实现和提高。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主渠道,通过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学生将来的发明和创造打好基础。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知识就是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可以满足人类的一切需要,创造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在全世界都在讲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知识,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人是创造型人才。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实现这个伟大目标。为将来社会高科技发展提供人才保证,现在的小学生是新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培养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因此创新教育要从小学抓起。那么,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1.激发情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的情感激发往往需要我们教师的情感投入。不让自己有忧郁的神色和抑郁的面容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发展时期,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激起共鸣。如果我们平等对待学生,把微笑带给学生,把真诚和鼓励、关怀和爱护、尊重和信赖带给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可亲、可敬的形象,去唤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同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启发。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我们教师是一个集体成员情感走向的引导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情感能力和培养情境的技巧。如在教学“直角的认识”一课时,在导入时用了夸张的手法: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最漂亮的角(直角),想不想先看一看是什么样的?又如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设计成“小白兔背萝卜,一路走一路丢,8个萝卜剩5个,大家算算丢几个?”利用语言来营造学习氛围,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情绪,去主动学习。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教材中所提供的信息虽然是静态的,但是我们老师应善于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设计激发学生情感的动态形式。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角。此外在平时我还常常用口算竞赛,在每天几分钟的口算训练中,以“开火车”、“抢答”、“夺红旗”、“接龙比赛”、 “做医生”等形式的比赛练习,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夸夸自己,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习的疲劳,让学生在乐中掌握了知识。教学中我喜欢用这样的方法,不断出示层层推进的问题,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在教师的鼓励声中,学生都争着想试一试,自始至终主动、热情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
3.相信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学生探究新异事物的好奇心理,相信学生能力发展的可能性,才会发现学生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创造性思维的萌芽,不仅优等生能够培养,就是后进生也同样可能发展。例如,在数学教学中,一年级小学生能够看着丰富多彩的数学插图,在教师的启发下,自由想象,把形象的事物转化为数学问题,自己选择条件,独立编出一道道各种不同的10以内的加减应用题,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初步萌芽。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诱诱启迪,达到剖璞见玉,就是连后进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也得到萌发。
4.设置疑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善于质疑是创造发明的思维基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疑问才会去探索,经过探索才会有所创造。因此,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时,首先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思考的愿望。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有趣味和好奇心的情境中,才能引起他们积极的思考。例如:听自然老师在教“车的发展史”这课时尝试了两种不同的教法,一种方法是利用挂图出示原始车和独轮车,直截了当地提问学生:“经过改进的独轮车有什么优点?”另一种方法是将以上两种车的比较编成故事形式提问学生,并将不同时代的车精心设计成配合故事情节的精彩课件。结果,学生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第一种方法,孩子们茫然不知,只想等着老师讲解。第二种方法,将孩子们引入故事的情境,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如:“原始人在费力的搬运大石块后,假若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圆木从山上滚下时会怎样想?”“有了圆木的帮助是省力了,但大搬运大石块时还有最烦人、最费力的事是什么?假若你是搬运圆木的原始人,会想到什么?”这时,学生们会积极思考,努力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从小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是很重要的。
5.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皮亚杰指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地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上主体地位。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能接受的形式。
例如,在数学课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组织学生分三组实验:一组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组用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再一组用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圆锥。然后让学生借助水或沙子等材料,运用这些材料分组实验,探究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则没有这样的关系。这样动手操作,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学有所感、所思、所悟、所得。
6.丰富想象扩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创造力来源于想象,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就越强。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充分表现他们的“发明”“创造”。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长城》时,学生思考“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把一、二吨重的石头砌到长城上的?”问题时,老师让学生想象出当时的搬运情景,于是大家展开想象、扩展思维、涌跃发言:有的说这些石头是靠无数的肩膀和无数的双手凭力气硬抬上去的;有的说是人们想出巧妙的办法用智慧砌上去的……最后一些同学又主动作出总结: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既用了实力,又用了智慧、技巧才修筑成功的。教师有意并长期激发学生发挥想象,这对扩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实现和提高。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主渠道,通过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学生将来的发明和创造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