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短论长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ping0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舌头,我们的敌人。”这是外国的谚语。在我们的俗话里,就是“祸从口出”。收入经典,翻成雅言,例如“吉人之辞寡”,也还是这个意思。总之,无论中外,不分雅俗,似乎都认为少说话是保身处世的要则。
  当我“少不更事”的时候,颇喜欢说短论长。有一次上县立图书馆去,在目录柜里翻到梁启超的《十五小豪杰》,就跟同去的同学议论开了,说:“哈,这本书也收在历史类!”不提防目录柜后走出来图书馆的馆长,他沉着脸一字一顿地问道:“请教,应该归在哪一类?”这可把我窘住了,满脸通红。原来我是望文生义,根本不知道此书内容。只得承认错误,赶紧溜走。
  这件事到今天已过去四十几年了,竟还记得原原本本,可见印象之深。却又未吸取教训,现在仍还有说长论短的癖好。偶而也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明明没有看过那本书,不该假充里手,乱发议论。但后来渐渐觉得那一次的出乖露丑,毛病实由于装假。意在炫己,内容决定了形式,所以出言便带讪笑的腔调,语含讥讽,令人不快,以致碰了钉子。至于提点意见,发些论议,纵然不中肯綮,甚至完全讲错,倒是无甚要紧的。如果事情能重新来过,今天我想改口对那位馆长说:“我只看书名,觉得它象文学作品。实际没有读过这本书。现在,请借书给我。等弄清自己的错误,郑重向你道歉。不要计较我刚才说话的冒失。”
  知与不知,毕竟是相对的。如果真要等知彻底了再开口,虽则天地阔大,恐怕也容不下几条意见了。有与人为善之心,不管说短或论长,总是有积极意义的。招来反驳,正是切磋的良机,殊无所用其脸红。
  《锡金识小录》里辑有这么一则故事:王登见人钞录前辈诗篇,最后作跋语自称门生,他就说:那位老前辈去世时,你还很小,那里来的门生!其人答道:门生不是弟子,《史记》里不是说过吗:“亲受业者为弟子,弟子转传于人者为门生。”
  王登是负盛名的作家,《明史·文苑传》有他的传记。但宙斯也会打盹,擅誉的文人不能保证绝不弄错辞义。他的错误很有点积极作用,我就是从他的错误的指责中记住门生、弟子之辨的。
  当然,应该提倡虚心好学,勤于调查研究。但不要把这些努力强调到成为提意见发议论的羁绊。对急公好义满腔热忱的人,我欢迎他们口没遮拦。
其他文献
粉碎“四人帮”以后,不论是理论界,还是文艺界,还是科学技术领域,争鸣的空气日渐浓厚,确实让人高兴。  但是,也许是林彪、“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流毒还未清除,也许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子太深,总之人们还不习惯于民主生活,在争鸣中常常出现一些不协调、不正常的东西。那就是名曰争鸣,实际上仍是一股风,一个调,甚至形成一面倒的“批判”。  批判本来也应是争鸣的一种形式,那就是批驳对方的论点,阐述自己的观点
期刊
读了上一期邬华翔同志的文章,深深感到现代迷信不破除,几乎无法前进。  邬文说,“现在,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抓住一点错误大肆渲染,妄图以此否定毛泽东同志毕生的功绩”;“针对这种倾向,李剑同志提出要大力歌颂毛主席,何罪之有!这怎么算是‘搞个人崇拜’、‘宣扬个人迷信’呢?”;“严秀同志为什么对歌颂毛主席如此反感呢?”看来,严秀同志大概是属于“别有用心的人”之群的了。  从严秀同志的《论“歌德派”》文中,不存
期刊
法国思想家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思想家欧文,是十九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著名的代表。他们的学说,总的说来是空想的、无法实现的,但是其中却包含着十分可贵的无数真理的天才预测,他们堪称为自己时代的“真正的文化英雄”(列宁)。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的导师们尽管对他们的空想总是严格地批判,但始终对他们怀着极大的敬意,并且教育进步人类特别是工人阶级,要对这份历史遗产,对这些“文化英雄”们的著作“给以特别的注意”。  
期刊
正确评价唯心主义,之二    唯心主义作为唯心主义,一般说来是反动阶级的世界观,是维护反动阶级利益的理论工具,是精致的宗教,是醉熏熏的哲学,“发疯的”哲学。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要求对唯心主义从本质上进行深入的彻底的批判。但是这并不是说可以对唯心主义不进行具体分析而一概否定。唯心主义的具体情况是很不一样的,有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在这方面经典作家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可以作为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上的指针
期刊
明史杂谈之二    廷杖、廉耻、气节,这三个名词,看起来它们之间毫无关系,却形成了明朝一代的风气。三者之中,廷杖作用最大,引起了后面两个问题。  我国封建社会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一套刑法,犯了罪的被剥去衣裳,鞭打一顿,叫鞭刑或笞刑,这在封建刑法中是很普通的。但是廷杖,就是臣子触犯了皇帝,在朝廷上当众扒掉裤子,打一顿屁股,轻则血肉横飞,重则毙于杖下,这却是明朝独特的创造。在它之前那么多的封建王朝,没
期刊
笑话和漫画,我看颇象一对孪生兄弟。所不同的是表现手段。一是以文笔,一是画笔。当然前者还可以用口头传播。“四人帮”垮台以后,我们对文学艺术各方面的问题,似乎都有较明确的理解了。于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接下来,那怕余悸未能全消,漫画毕竟也从四方八面陆续出现了。唯独幽默文学还少见。笑话更是绝无仅有。看到的,无非是外国来的政治笑话。  说到笑话,我国本来就有很好的传统。史记里提到的淳于、优旃、东方
期刊
一曲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赞歌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首都演出的德国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著、丁扬忠译的《伽利略传》,引起了观众的广泛注意和热烈赞扬。这是一出以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为题材的优秀剧作,又是一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赞歌。  伽利略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的伟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幕布一拉开把观众带到三百七十多年以前的意大利。那
期刊
读书应不应该有禁区?我以为读什么,不读什么,应该有点限制,这个限制的范围有多大,界限划在哪里,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具体分析对待,不能什么书都一律开放。“读书无禁区”这个提法是不那么恰当的。  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人类的文明是靠书籍来传播的,所以把书称为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是很恰当的。但是正象人类物质的食粮有美恶的不同,精神的食粮也有良莠之分。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当今出版的书,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书,累计起
期刊
……  只有一种所谓“正统”思想的教育,培养不出精神健全的人。这正象吃一种食物的人,决不会有健康的身体一样。  试想,如果只许一种口味的书出版,所有的学者,讲演则异口同声,著书则千篇一律,历史会怎么发展?人类怎能进步?  吴越同志说:“该禁锢的,就坚决禁锢,”有些书,“作为反面教材有限制地开放”。“模棱两可一时难于判明它是非好坏的作品,无法决定它是禁是放,”那就“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认真加以鉴
期刊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过去有何思敬的译本,现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刘丕坤的新译本。这本《手稿》近年十分受人注意,因为马克思在这里第一次比较详细地说明了他的关于劳动的异化的思想。有些所谓马克思研究者,甚至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异化及其克服的学说。这是用竭力抬高马克思这本早期著作的手法来贬低和否定马克思后来的成熟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篡改。的确,如译者所说,把这本《手稿》放到马克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