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诗歌教学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我们需要通过意境来唤醒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热情,通过移情来增进他们对于诗歌的感悟,并在与作者产生共鸣之后探索诗歌的内涵。本文从以故事带入情景、移情于诗歌意象、深刻体会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三个方面入手,对于如何带领学生們进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多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6-261
诗歌由于其语言简短精炼,情感丰富,因此受到人们的喜欢。诗歌之美不仅局限在其“形”,更美在其所蕴含的深远意义。高中古代诗歌教学要带领学生们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和欣赏诗歌的美。在学习中接受审美教育,扩大学生的情感空间,建立丰富的精神世界,以促进学生们的学习,完善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绚丽的花朵,它不仅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髓,而且它还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我们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指导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产生学习的兴趣,要进入到古典诗歌的世界中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并且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文化品味。
一、以故事带入情景
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学生们在获得新的教科书时,他们通常会先翻阅教科书中的图片和小说,图片带给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而小说的故事性强,学生们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很多诗歌或其作者背后都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古代诗歌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它不仅有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后续诗歌教学课程的进行。
例如:我们在教授毛泽东所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时,可以先让学生们了解一下作者创作这首诗歌时的背景:这首诗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的诗歌。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诗歌。在简单了解了当时的背景之后,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播放一些记录当时真实情况的纪录片,通过视频来真真切切地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引导学生们想象着自己就身处在那个时代,感受作者表达出的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诗歌鉴赏需要多种感官参与,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心境往往会影响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和体会。诗歌鉴赏应该把诗歌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以创造一个适合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用眼睛来感受诗歌的形式美,用耳朵去聆听,并且还要用心去感受,这样才可以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移情于诗歌意象
欣赏诗歌的关键在于要抓意象,意象是一个载体,意象可以作为情思的装饰和诗美的印证。从目前的古代诗歌教学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的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对于诗歌意象的把握不足。移情,首先就是要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移情于诗歌的意象,让学生们深刻感悟诗歌的内涵,从中汲取经验。抓意象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们从简短的句子中感受到深刻的意义和内涵,以便更好地体味诗歌的艺术品味。
例如:古代的文人墨客并不是平铺直述,而是借用一些物品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比如说:“月亮”代表思乡和怀念故友,“浮云”代表游子,“东篱”代表出尘脱俗之境,“菊花”代表高洁品质,“梅花”代表不怕挫折打击、敢为天下先以及纯洁的高尚品质等等。人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鉴赏古诗离不开意象,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会自然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深体会产生共鸣
在鉴赏诗歌时,不要只从字面来理解诗歌,切忌只要学生们掌握诗歌的字面意思,这样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情感共鸣就是情感的交织,以及意识形态火花的碰撞。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们在诗歌欣赏中尽力与作者产生共鸣,带领学生们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和研究,让学生们先从诵读中去理解和感悟,进而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去揣摩和体会作者的心境,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声声慢》是李清照在靖康之变之后,国破家亡,自己的丈夫也死在战争中,她悲痛万分,在这个时期,她的作品再也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的感觉,反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学生们可以想象一下当自己失去深爱的东西时,心中肯定是难过且郁闷,更何况作者失去的是深爱的丈夫,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我们要激起学生们情感的波澜,让学生们获得审美的体验。
诗歌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和学习的过程。诗歌是文学之母,需要我们费尽心力地去挖掘和感受。诗歌鉴赏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还能够培养良好的文化涵养。
参考文献:
[1] 胡慧萌. 浅谈微课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运用[J]. 中学教学参考, 2015(30):1-1.
[2] 章李鸽.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 长春师范大学, 2014.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多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6-261
诗歌由于其语言简短精炼,情感丰富,因此受到人们的喜欢。诗歌之美不仅局限在其“形”,更美在其所蕴含的深远意义。高中古代诗歌教学要带领学生们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和欣赏诗歌的美。在学习中接受审美教育,扩大学生的情感空间,建立丰富的精神世界,以促进学生们的学习,完善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绚丽的花朵,它不仅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髓,而且它还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我们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指导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产生学习的兴趣,要进入到古典诗歌的世界中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并且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文化品味。
一、以故事带入情景
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学生们在获得新的教科书时,他们通常会先翻阅教科书中的图片和小说,图片带给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而小说的故事性强,学生们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很多诗歌或其作者背后都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古代诗歌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它不仅有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后续诗歌教学课程的进行。
例如:我们在教授毛泽东所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时,可以先让学生们了解一下作者创作这首诗歌时的背景:这首诗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的诗歌。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诗歌。在简单了解了当时的背景之后,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播放一些记录当时真实情况的纪录片,通过视频来真真切切地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引导学生们想象着自己就身处在那个时代,感受作者表达出的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诗歌鉴赏需要多种感官参与,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心境往往会影响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和体会。诗歌鉴赏应该把诗歌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以创造一个适合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用眼睛来感受诗歌的形式美,用耳朵去聆听,并且还要用心去感受,这样才可以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移情于诗歌意象
欣赏诗歌的关键在于要抓意象,意象是一个载体,意象可以作为情思的装饰和诗美的印证。从目前的古代诗歌教学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的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对于诗歌意象的把握不足。移情,首先就是要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移情于诗歌的意象,让学生们深刻感悟诗歌的内涵,从中汲取经验。抓意象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们从简短的句子中感受到深刻的意义和内涵,以便更好地体味诗歌的艺术品味。
例如:古代的文人墨客并不是平铺直述,而是借用一些物品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比如说:“月亮”代表思乡和怀念故友,“浮云”代表游子,“东篱”代表出尘脱俗之境,“菊花”代表高洁品质,“梅花”代表不怕挫折打击、敢为天下先以及纯洁的高尚品质等等。人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鉴赏古诗离不开意象,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会自然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深体会产生共鸣
在鉴赏诗歌时,不要只从字面来理解诗歌,切忌只要学生们掌握诗歌的字面意思,这样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情感共鸣就是情感的交织,以及意识形态火花的碰撞。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们在诗歌欣赏中尽力与作者产生共鸣,带领学生们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和研究,让学生们先从诵读中去理解和感悟,进而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去揣摩和体会作者的心境,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声声慢》是李清照在靖康之变之后,国破家亡,自己的丈夫也死在战争中,她悲痛万分,在这个时期,她的作品再也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的感觉,反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学生们可以想象一下当自己失去深爱的东西时,心中肯定是难过且郁闷,更何况作者失去的是深爱的丈夫,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我们要激起学生们情感的波澜,让学生们获得审美的体验。
诗歌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和学习的过程。诗歌是文学之母,需要我们费尽心力地去挖掘和感受。诗歌鉴赏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还能够培养良好的文化涵养。
参考文献:
[1] 胡慧萌. 浅谈微课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运用[J]. 中学教学参考, 2015(30):1-1.
[2] 章李鸽.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 长春师范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