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针对因素实施预防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6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214例急性阑尾炎实施阑尾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出现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结果:214例患者中,21例(9.81%)患者出现术后切口感染症状,主要为术后2~8d内出现感染。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病程、手术切口长度及体重指数、是导致阑尾切除术后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急性阑尾炎患者出现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病程、切口长度及体重指数是主要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措施预防,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切口感染;阑尾炎;相关因素;预防
急性阑尾炎是一种临床常见急腹症,临床主要采取手术方法切除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疗效。但是手术具有一定创伤,术后切口感染是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延长住院时间的主要原因[1]。术后感染不仅会导致患者增加痛苦,也会加重经济负担,是产生医疗纠纷的重要隐患。降低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2]。在本组研究中,对急性阑尾炎实施阑尾切除术后感染发生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6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214例急性阑尾炎实施阑尾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后确诊,男性135,女性79例,年龄11~75岁,平均年龄(32.5±3.3)岁。所有患者均采取麦氏切口。病程为2~78h,平均病程(27.8±5.6)h。排除血液疾病患者;术前已经存在全身性感染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
1.2方法
将所有患者资料进行收集,将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分3级,分别为甲、乙、丙,甲级表示恢复良好,切口无明显不良反应症状出现。乙级则显示切口出现炎症反应,但是无化脓变形;丙级为切口化脓,需要作切开引流处理。丙级为切口感染症状。对患者资料分析后,判断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原因。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取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4例患者中,21例(9.81%)患者出现术后切口感染症状,主要为术后2~8d内出现感染。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病程、切口长度及体重指数是导致阑尾切除术后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 讨论
阑尾炎是一种常见急腹症,经手术切除后,易出现切口感染等较为严重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操作的不断规范化,导致切口感染发生率已经有所降低。但伴随大肠埃希菌群对多种抗生素日益耐药产生,术后切口感染仍不少见。本组研究的切口感染率达9.81%,与国内报道结果一致[3]。
3.1病程
经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病程为24h以上,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明显较24h以下高(P<0.05)。因阑尾炎是细菌感染后引发的疾病,经大多数研究证明[4],肠杆菌、链球菌与肠球菌是导致阑尾炎产生的主要原因。因阑尾腔内出现积脓、阻塞与系膜静脉炎,均会导致患者出现阑尾壁循环障碍,症状长期存在,随着病程发展则可能会出现阑尾壁坏死及穿孔症状,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因病程变化,会导致毒素及细菌移位,采取规范的操作措施,也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情况。患者一旦出现腹痛症状,必须积极就诊,及时诊断,及早手术,是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必要条件。加强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加强人们的疾病意识[5]。
3.2病理类型
单纯阑尾炎因渗出液较少,无脓液渗出,手术结束后可避免作引流管放置;坏疽性与化脓性均有较多脓液渗出,极易导致术中切口污染,另外腹膜关闭后腹腔仍然可能出现脓性腹腔积液外渗,因切口污染后产生感染。因此,针对化脓性与坏疽型阑尾,特别是伴发弥漫性腹膜炎的患者应该留置低位腹腔引流管,关闭腹膜后仔细清洗切口。另一方面使用甲硝唑液作腹腔内清洗,对降低切口感染发生具有重要价值。
3.3切口长度
临床观察发现,切口类型不是导致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而切口长度与术后切口感染有明显相关性,因阑尾手术时切口下方即存在感染病灶,切口长度绝大部分少于10cm对切口进行隔离保护影响视野及操作,目前很少对患者采取专门切口保护措施。笔者对患者术后切口观察,当手术切口长度>5cm时,感染风险明显升高,因此,在手术操作中,尽量减少切口长度,在术中细致操作,注意切口长度,避免出现切口污染,对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具有重要意义[6]。
3.4体重指数
重度肥胖,体重指数较大患者,其发生感染概率越高,可能与脂肪层较厚,脂肪层血运较差,容易发生脂肪液化,为病菌提供合适的培养基有关。脂肪层越厚抗感染能力越低,越容易感染[7]。因此在对术后护理中,需重视体重指数较大,特别是肥胖者,需特别重视,预防感染发生。
综合上述,急腹症患者必须及时纠正,确诊为阑尾炎后,必须及时采取手术方案治疗,从而避免病情加重。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护切口,针对患者病情做好相应的处理,严格执行围术期感染预防,降低切口感染发生,对促进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姜海毅,丁红光,田晓卫等.急性化脓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9(8):882-884.
[2] 陈东翔.影响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4,26(25):13-14.
[3] 孙士勇.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刍议[J].中外健康文摘,2014,34(25):120-120.
[4] 咸金录.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4,28(22):105-105.
[5] 关键,梁文晶.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4,34(2):119-119,120.
[6] 索南永藏.阑尾炎手术治疗及术后切口无感染的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4,39(14):200-200.
[7] 李腾芳.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3):181-181.
关键词:切口感染;阑尾炎;相关因素;预防
急性阑尾炎是一种临床常见急腹症,临床主要采取手术方法切除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疗效。但是手术具有一定创伤,术后切口感染是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延长住院时间的主要原因[1]。术后感染不仅会导致患者增加痛苦,也会加重经济负担,是产生医疗纠纷的重要隐患。降低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2]。在本组研究中,对急性阑尾炎实施阑尾切除术后感染发生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6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214例急性阑尾炎实施阑尾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后确诊,男性135,女性79例,年龄11~75岁,平均年龄(32.5±3.3)岁。所有患者均采取麦氏切口。病程为2~78h,平均病程(27.8±5.6)h。排除血液疾病患者;术前已经存在全身性感染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
1.2方法
将所有患者资料进行收集,将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分3级,分别为甲、乙、丙,甲级表示恢复良好,切口无明显不良反应症状出现。乙级则显示切口出现炎症反应,但是无化脓变形;丙级为切口化脓,需要作切开引流处理。丙级为切口感染症状。对患者资料分析后,判断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原因。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取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4例患者中,21例(9.81%)患者出现术后切口感染症状,主要为术后2~8d内出现感染。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病程、切口长度及体重指数是导致阑尾切除术后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 讨论
阑尾炎是一种常见急腹症,经手术切除后,易出现切口感染等较为严重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操作的不断规范化,导致切口感染发生率已经有所降低。但伴随大肠埃希菌群对多种抗生素日益耐药产生,术后切口感染仍不少见。本组研究的切口感染率达9.81%,与国内报道结果一致[3]。
3.1病程
经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病程为24h以上,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明显较24h以下高(P<0.05)。因阑尾炎是细菌感染后引发的疾病,经大多数研究证明[4],肠杆菌、链球菌与肠球菌是导致阑尾炎产生的主要原因。因阑尾腔内出现积脓、阻塞与系膜静脉炎,均会导致患者出现阑尾壁循环障碍,症状长期存在,随着病程发展则可能会出现阑尾壁坏死及穿孔症状,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因病程变化,会导致毒素及细菌移位,采取规范的操作措施,也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情况。患者一旦出现腹痛症状,必须积极就诊,及时诊断,及早手术,是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必要条件。加强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加强人们的疾病意识[5]。
3.2病理类型
单纯阑尾炎因渗出液较少,无脓液渗出,手术结束后可避免作引流管放置;坏疽性与化脓性均有较多脓液渗出,极易导致术中切口污染,另外腹膜关闭后腹腔仍然可能出现脓性腹腔积液外渗,因切口污染后产生感染。因此,针对化脓性与坏疽型阑尾,特别是伴发弥漫性腹膜炎的患者应该留置低位腹腔引流管,关闭腹膜后仔细清洗切口。另一方面使用甲硝唑液作腹腔内清洗,对降低切口感染发生具有重要价值。
3.3切口长度
临床观察发现,切口类型不是导致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而切口长度与术后切口感染有明显相关性,因阑尾手术时切口下方即存在感染病灶,切口长度绝大部分少于10cm对切口进行隔离保护影响视野及操作,目前很少对患者采取专门切口保护措施。笔者对患者术后切口观察,当手术切口长度>5cm时,感染风险明显升高,因此,在手术操作中,尽量减少切口长度,在术中细致操作,注意切口长度,避免出现切口污染,对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具有重要意义[6]。
3.4体重指数
重度肥胖,体重指数较大患者,其发生感染概率越高,可能与脂肪层较厚,脂肪层血运较差,容易发生脂肪液化,为病菌提供合适的培养基有关。脂肪层越厚抗感染能力越低,越容易感染[7]。因此在对术后护理中,需重视体重指数较大,特别是肥胖者,需特别重视,预防感染发生。
综合上述,急腹症患者必须及时纠正,确诊为阑尾炎后,必须及时采取手术方案治疗,从而避免病情加重。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护切口,针对患者病情做好相应的处理,严格执行围术期感染预防,降低切口感染发生,对促进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姜海毅,丁红光,田晓卫等.急性化脓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9(8):882-884.
[2] 陈东翔.影响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4,26(25):13-14.
[3] 孙士勇.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刍议[J].中外健康文摘,2014,34(25):120-120.
[4] 咸金录.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4,28(22):105-105.
[5] 关键,梁文晶.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4,34(2):119-119,120.
[6] 索南永藏.阑尾炎手术治疗及术后切口无感染的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4,39(14):200-200.
[7] 李腾芳.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3):18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