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即以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事论证“盛衰之事,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观点。
此文在记叙庄宗得天下的境况时,提及其父李克用在临死前赐予他“三矢”。“三矢”,顾名思义,就是三支箭,那么其父为何要给庄宗三支箭呢?
其实,“三矢”即三桩遗愿。李克用临死之际,赐“三矢”的同时,告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短短六句,交代了晋国面临的形势:李克用虽施恩于燕国、契丹,但二者均背弃晋国,投靠了晋国的仇敌梁国,三国结为同盟国。未能灭掉“三国”,这对于李克用而言,无疑是三大憾事,正是“此三者,吾遗恨也”。所以“三矢”代表着李克用的三桩遗愿,也代表着李存勖要替父完成的三件大事。第一支箭代表着讨伐燕王刘仁恭,占领幽州;第二支箭代表着讨伐契丹,解决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支箭代表着讨伐仇敌梁王朱全忠。
可为何是“矢”,而不是其他的武器呢?首先,中国古代武器种类繁多,箭虽适合远程射杀,但不一定就能射中目标人物,更不一定会一箭致命,而且箭也不是最锋利的,并且相较于其他的暗器,箭也不利于隐藏。其次,据史书记载,李克用死于重病,与“矢”无关,不可能是因为死于箭,而要求其子用箭替他报仇雪恨。此外,燕王刘仁恭因被其子刘守光囚禁,最终被李存勖带领的晋军生擒;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最终因病去世;而梁王朱全忠,被冯廷谔用刀杀死。这些人的死均不是被箭所伤所杀,那么李克用为何要赐“矢”呢?许慎《说文解字》有言:“弓弩矢也。从入,象鏑栝羽之形。”也就是理解“矢”意,需联系弓箭的形状和构造:弓箭一头是锋利的箭头,一头是燕尾状的羽毛,目的是使箭在前进中不至于偏离方向,所以“矢”是定向的,坚定不改变的,而古人认为誓言也是不能改变的,所以“矢”即“誓”,成语“矢志不渝”就保留了此意。因而李克用才会在临终之际,赐“三矢”,并以不容许拒绝的命令语气,谆谆嘱咐其子:“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可见,李克用赐“矢”的目的,就在于让庄宗发誓立志,一定要替他完成三桩遗愿。
而接受父命的庄宗李存勖藏“三矢”于祖庙,将其与祖宗灵位置于同室。同时,李存勖出兵时必将其取出,“负而前驱”。而从祖庙取出“三矢”并非任意而为,必须有一系列的庄重严肃的仪式:祭告祖庙,请出“三矢”,锦囊包装,负而前驱,凯旋收藏。李存勖对待“三矢”的态度,足见他对“三矢”珍视和恭谨的程度。李存勖背负的“三矢”,也没有用来杀敌,凯旋之际,再次藏于祖庙。李存勖眼中的“三矢”,不再是客观的三支箭,也不再是简单的冷兵器,而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着李存勖对其父的承诺,更象征着李存勖精神的信仰。所以背负“三矢”出征,李存勖身负使命,备受激励,充满着斗志和勇气,出入战场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最终替父完成三桩遗愿,建立了强盛的后唐王朝。
总之,李克用赐“三矢”的目的,在于让李存勖发誓立志,一定要替其完成三桩遗愿。而李存勖不辱父命,视“三矢”为承诺和精神信仰,激励自己,完成父命,建立了后唐。
此文在记叙庄宗得天下的境况时,提及其父李克用在临死前赐予他“三矢”。“三矢”,顾名思义,就是三支箭,那么其父为何要给庄宗三支箭呢?
其实,“三矢”即三桩遗愿。李克用临死之际,赐“三矢”的同时,告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短短六句,交代了晋国面临的形势:李克用虽施恩于燕国、契丹,但二者均背弃晋国,投靠了晋国的仇敌梁国,三国结为同盟国。未能灭掉“三国”,这对于李克用而言,无疑是三大憾事,正是“此三者,吾遗恨也”。所以“三矢”代表着李克用的三桩遗愿,也代表着李存勖要替父完成的三件大事。第一支箭代表着讨伐燕王刘仁恭,占领幽州;第二支箭代表着讨伐契丹,解决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支箭代表着讨伐仇敌梁王朱全忠。
可为何是“矢”,而不是其他的武器呢?首先,中国古代武器种类繁多,箭虽适合远程射杀,但不一定就能射中目标人物,更不一定会一箭致命,而且箭也不是最锋利的,并且相较于其他的暗器,箭也不利于隐藏。其次,据史书记载,李克用死于重病,与“矢”无关,不可能是因为死于箭,而要求其子用箭替他报仇雪恨。此外,燕王刘仁恭因被其子刘守光囚禁,最终被李存勖带领的晋军生擒;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最终因病去世;而梁王朱全忠,被冯廷谔用刀杀死。这些人的死均不是被箭所伤所杀,那么李克用为何要赐“矢”呢?许慎《说文解字》有言:“弓弩矢也。从入,象鏑栝羽之形。”也就是理解“矢”意,需联系弓箭的形状和构造:弓箭一头是锋利的箭头,一头是燕尾状的羽毛,目的是使箭在前进中不至于偏离方向,所以“矢”是定向的,坚定不改变的,而古人认为誓言也是不能改变的,所以“矢”即“誓”,成语“矢志不渝”就保留了此意。因而李克用才会在临终之际,赐“三矢”,并以不容许拒绝的命令语气,谆谆嘱咐其子:“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可见,李克用赐“矢”的目的,就在于让庄宗发誓立志,一定要替他完成三桩遗愿。
而接受父命的庄宗李存勖藏“三矢”于祖庙,将其与祖宗灵位置于同室。同时,李存勖出兵时必将其取出,“负而前驱”。而从祖庙取出“三矢”并非任意而为,必须有一系列的庄重严肃的仪式:祭告祖庙,请出“三矢”,锦囊包装,负而前驱,凯旋收藏。李存勖对待“三矢”的态度,足见他对“三矢”珍视和恭谨的程度。李存勖背负的“三矢”,也没有用来杀敌,凯旋之际,再次藏于祖庙。李存勖眼中的“三矢”,不再是客观的三支箭,也不再是简单的冷兵器,而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着李存勖对其父的承诺,更象征着李存勖精神的信仰。所以背负“三矢”出征,李存勖身负使命,备受激励,充满着斗志和勇气,出入战场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最终替父完成三桩遗愿,建立了强盛的后唐王朝。
总之,李克用赐“三矢”的目的,在于让李存勖发誓立志,一定要替其完成三桩遗愿。而李存勖不辱父命,视“三矢”为承诺和精神信仰,激励自己,完成父命,建立了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