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领学生在课文内体验写作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fei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课文被动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用词表达,不如引导学生们主动把自己当成作者,遇到课文里的情、景、事、人,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取材、表达,在课文里展开一次新的创作,创作过程中既有作者的引领,又能关照自身的实际体验。这样,针对一段语言的再创作体验完成之后,学生们不仅会感受到创作一段文字的愉悦,还能不知不觉的利用自身的旧知,自然而然的将新知纳入自身的认知体系,事半功倍,教学效果很好。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在课文内展开创作、体验呢?
  一、 要选好语言切入点
  教师拿到一篇新课文对其解读时,除了考虑文章的结构、语言表达特色、思想感情之外,还应该有意识地考虑学生的习作习惯,习作中存在的优缺点,针对学生的具体学情,选择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文本内容,深入解读,考虑相应的教学方法,从习作再体验,再创作的角度切入文章,切入语句。
  1. 文章中巧妙的主题导入。每一篇文章的开头,都是作者精心考虑的,有的开门见山,有的引用名言,有的化虚为实,有的借物兴起,有的故事导入,有的对比凸显,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黄山奇松》这篇写景课文的开头“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将黄山松与其他“三绝”对比,以凸显黄山松的价值、特色,这样的开头既有广镜头拍摄般的大场面,显示整个黄山的秀丽,又有对黄山松的聚焦,可谓一开头即用对比的方法表现出景物的特点。这一独特而实用的主题导入方法,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创作、再体验极佳的切入点。
  2. 文章中恰当的细节描写。毋庸置疑,文章中精彩的细节描写是所有教师都关注的教学点。哪些细节描写可以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创作、再体验的语言切入点呢?与学生生活实际相似的细节描写,最好是学生经历过的细节描写,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恰到好处的体验点。比如,《暖流》这篇课文,对江主席的一处细节描写:“他忽然停了下来,让王辉接着背。”而后面引来的是“许多同学都跟着一起背起来。”对表现江主席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的人物特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类似这样的细节、经历,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中是体验过的,便于学生重体验、再创作,是一处很好的语言切入点。
  3. 文章中深厚的感情表达。“文为情生”,懂得如何通过自己的表达,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感情,这是每个学生该有的语文学习追求。仅仅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感情是远远不够的,借景抒情的感情表达方式也该让学生们在习得的同时去体验。《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根据李白的名篇改写,其中“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句景物描写表现出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深厚绵长的情谊,这样饱含情意的语言描写完全可以作为学生创作、再体验的语言切入点。
  二、 要创好表达情境点
  教师解读教材,选好适合学生展开体验创作的语言后,需要通过朗读、感悟、表演等各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文字本身的理解,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深处,入情入境,进而与作者、文章产生共鸣,直至三者体验合为一体,这是学生开展好再创作、再体验的桥梁,对文本理解的厚度,直接决定学生再体验、再创作的深度和广度。
  1. 读出语言表达的方法。对一段语言文字的学习,读是基础,不仅要读出感情,还要读出必要的表达方法。《黄山奇松》一课的开头部分,学生应该通过朗读表现出文字中的对比,凸显黄山松的特点。这种表达不是语气上的故弄虚玄,而是通过教师引导点拨理解之后,自然而然地表达。
  2. 悟出字里行间的深情。语言文字里的情意是要学生用心去感悟的。比如,景语即情语,景是怎样表达出情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情,仅仅处在感知的层面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用心引导学生感悟。《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里有这样一句景语:“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通过这句话,读出李孟之间绵长的情谊,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心感悟“这一江春水带走了什么?”让写景的“虚”化作写情的“实”,真正感受情景合一。
  3. 演出文字背后的故事。文章由生活实际提炼而来,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提炼的过程,感受到细节选取的精妙,不妨带着学生演一演,还原生活的真实,学习作者的取材之妙。《暖流》一文中,江主席与大家诵诗词的场景,详略得当,细节描写到位,适于学生表演,教师不妨带着学生演一演,既还原作者在文章中省略的情景,又为学生再体验、再创作埋下伏笔。
  三、 要找好再创作体验点
  合适的语言切入点确定了,对语言在情境中的感悟到位了,学生也就产生了与作者同样的创作动机,有了不吐不快的情绪体验。此时,根据选文的初衷,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让自己来写同样题材的文章,自己会怎么创作,开启学生再体验、再创作的思维之门。最终让他们在与作者的创作比较中提升。
  1. 对比找弱点,再创作体验。通过对比,学生们会找到自身的弱点,并有针对性地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比如,对《黄山奇松》开头部分的创作、再体验,会让学生知道,他们以往为写景类的文章开头,只是介绍其地理位置、概貌,现在学会用对比的表达方式了。接着,再创作时,他们会把作者将黄山松与其他“三绝”对比的方法,内化归入自己的认知体系,情不自禁地想要即兴创作写景文章的开头,他们想写连云港的花果山,想把它与几大名山相比,比出家乡花果山的特色;还要将家乡的连岛与其他风景对比,学生在再创作的过程里,思维的火花被激起,创作的乐趣频频显现。
  2. 对比出新意,再创作体验。学生刚刚接触写作,很多文章容易雷同,容易陷入教师指导的固定套路中,而课文中的许多精彩语句、巧妙构思,能够激发其创新的潜能,让自己的习作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少年王冕》一文第5自然段描写了雨后荷塘的美景,除了用“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湖水通红”“青翠欲滴”“绿得可爱”“晶莹透亮”等词语表现色彩美之外,还通过“透”“缭绕”等一系列精确的动词展现出一幅立体动态的三维画面。课堂中,我先引导学生去发现,发现天空中阳光透出来、山上雾气缭绕,这样的描写让画面动起来了,感受写景不仅能像画家那样平面创作,我们还能像摄像师那样让画面立体而富有新意。接着,让学生创作体验:你能当一位既是画家又是摄影家的作者,再写写荷塘美景吗?学生笔下的荷塘,不仅色鲜而且景活;既有静态的描写,又有许多新的动态描写;创作的语言既学作者,又不是作者的,他们在体验中学习,更在体验中创新,在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中迸发出优美的文字。
  3. 对比拓思路,再创作体验。再创作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将课文中的精妙描写,与自己平日的创作实践相对比,就能拓宽他们的视野、思路,使他们的习作越发妙趣横生。
  《早》一文第3自然段,作者按照方位转换的顺序描写了三味书屋的摆设,这也是很多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学习的知识点。我认为吴伯箫写作的高明,更在于他针对“现在所有书桌旁边的椅子当然都是空的。”所产生的联想:“若是遇到这种情形,寿镜吾老先生该会喊了吧:‘人都到哪里去了!’默默中我仿佛听到了那严厉的喊声。”这样的描写,让三味书屋的摆设有了感情,活了。我设计问题:这段联想描写让你穿越时光,来到了几十年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说得津津有味,在交流中感受着大师的语言魅力。接着,引导其创作、再体验:让你再次来到三味书屋,你会怎样写这里的摆设?笔墨纸砚、戒尺,都成为激发学生想象的有趣工具,学生在妙趣横生地创作体验中学会了用心、用情去看待景、看待物,创作思路又宽了一步。后来,在描写一处熟悉的处所时,一个学生写道:“爷爷屋后的园子放着渔网,看着它们我仿佛看到了爷爷正在烈日下撒开大网,捕捉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大鱼。”瞧,这样有意义的创作体验,让学生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技能。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东港小学)
其他文献
苏教版教材单元综合练习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编者新锐的思想、深厚的功底和独具的匠心。通过智慧的重合、建构、协调,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语文训练变成了有情有趣的学习、交流、探究与迁移,让每一朵浪花都折射海的辽阔,从每一片叶子上都读出森林的特质。    一、 独具匠心的教材编写    1 合理的成长阶梯  苏教版国标本“单元综合练习”在每一个学段各有侧重,都有自己的名称,一二年
期刊
一、 字理识字法  通过分析字的“形”,猜想字的“义”,不仅能够节省识字的时间,还能够深化感情,对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为片段:  师:“遥“字很眼熟,这学期我们才学了一个跟它差不多的字,你还记得吗?  生:“摇摇头”的“摇”,在《小鹰学飞》这课里学过的。  师:比较两个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区别它们呢?  生:“遥”是走之底,因为要走路走很远,“
期刊
一、 谈话导入,引起共鸣  谈话导入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就是师生用说话的形式交流感情、发表意见的一种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是这样来设计《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谈话导入的:  师:上课之前,老师唱支歌给同学们听,好吗?(好!)会唱的跟着我一起唱。(生轻声哼唱)  师: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  生:《春天在哪里》。  师:春天来了,我们都想去找春天,你想到哪儿去找春天?  生:
期刊
真实的语文课堂是朴实无华、简约大方的。语文课堂只有具备了简约,才会显得真实,只有真实了,才能变得美丽。  真实的语文课堂总是真情流动的,连空气中都会弥漫着让人倍感温暖的真情。这样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会把满腔热情融入教学,在深入透彻地理解教材,感悟课文情感精髓的基础上,以真情引导学生学习,用激情感染学生,把学生带进充满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驰骋在辽阔的语文世界里,去欣赏动人的故事、
期刊
一、 建立师生情感网,激活创新思维潜能  1. “爱”铸成浓浓的师生情,激发创造思维热情。创新型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在教师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基础上,以自己生命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生命的激情,构筑起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的情感网。学生在这样的情感网络中清除一切烦恼、困惑、胆怯、浮躁,引发出内心深处的天真无邪的本性,提倡“童言无忌”,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激发灵感,从而诱发创造的
期刊
语文教师要有高度的教学调控能力,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抓住课堂上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观点,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一、 充分预设为生成打基础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要让课堂有精彩的生成,而不去预设。恰好相反,课堂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预设,而且,高质量的预设才会促成精彩动态生成。因此,要让课堂有生成的活力,教师必须充分地进行预设,必须深入地分析文
期刊
一、 创设情境中诱发灵性  为了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的阅读更具灵性,教师应该针对其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媒体呈现、语言煽情、角色扮演、精心布白等手段,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阅读磁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知欲望,在对文本的还原和体悟中感受阅读的妙趣。如在教学《九寨沟》一课时,我带着一脸的神秘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游览一个地方,请你带上摄像机,拍下你认为最神奇的镜头。”学生兴
期刊
一、 以自主阅读为抓手,为学生构建平台  1. 巧用评价,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学离不开想象,情感的喷发,优秀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通过多元的评价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来唤起其想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例如,教学《田园诗情》一文,有的学生喜欢“水之国——河流纵横交错的荷兰”,有的喜欢“花之国——遍地郁金香芳香四溢的荷兰”,还有的喜欢“牧场之国——成群的骏马自由驰骋的荷兰”,学生喜欢哪一
期刊
由于受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加之古诗的写作年代与我们现实生活相距遥远,其表达方式与现代也有明显的差异,从而给古诗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古诗?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才适合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呢?笔者在长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尝试构建了“破诗题、知背景;熟读诗、析字词;明诗意、背诗篇;入意境、悟诗情;重积累、拓外延”的古诗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一、 破诗题、知背景  古诗的内
期刊
一、 以文为例,品味思考的魅力  入选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可以看作是学生写作的典范。每篇文质兼美的“例子”都自有点睛之笔,传神之处,这些语言就是作者思想的印迹,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托,带领学生品味思考的魅力。  如苏教版六下《山谷中的谜底》一课,它的精彩,在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加拿大魁北克的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