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课改为契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来源 :现代校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关键问题。
  
  一、转变观念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
  
  1.转变角色观,教师重新定位。教师应该从四个方面来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A、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加深对教育的战略地位、多元功能、价值取向的理解。B、可以通过参与学校课题研究,做教科研行家,而不是一个“操作工”。C、提高个人的人格魅力。根据“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要求,教师人格魅力主要应表现在“高尚、真诚、完美”三方面。D、学会创新。教师工作平凡而又复杂,但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久而久之就容易安于现状,自我满足,甚至流于机械操作,成为“教书匠”。
  2.转变学生观,关注人是核心。新的学生观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开发每一个孩子的天性,精心设计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新的学生观还要求我们向学生学习。
  3.转变教学观,倡导教学相长。陈旧的教育观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教育仅是教师的单向“灌输”。新的教学观要求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我们的教学不再是学生被动地“听”、“记”的过程,而是他们主动地探究,积极地去“悟”、“求”的过程。教师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发号施令的、主宰学生一切的权威。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为此我校确定了——“引导实践,注重体验,培养探究习惯”的研究课题,我们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都开展了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倡导师生合作互动的学习模式,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信的感觉,抬起头来走路,做学习的主人和课堂的主人。教学由“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
  4.转变质量观,分数不是评价的唯一 。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生命。一名办学者、一名校长、每一位教师必然追求学校教学高质量。什么是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呢?我们认为:学校培养的无论是就群体而言,还是就个体而言,都应该是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地、和谐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又有良好的个性和特长的学生。
  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是要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等诸方面来实现的。这几个“育”是互相依存的,也是相互渗透的,它们交织着构成一个整体,但是它们各自又有着特定的范畴,有着自身的规律。要得到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就必须遵循它们自身的规律来办事,同时要追求整体的最佳效果。
  
  二、抓好校本培训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校本培训是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途径,是促进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的主要举措。我校立足于主体参与、积极体验,充分实现了校本培训有效性。
  校本培训强调激发教师个人的学习动机,形成不断学习的强烈愿望。因此,我校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极力避免形式的单一和没有思考的培训,而是培训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式方面:从活动方式看,有教师的自学式、小组讨论式、组织观摩式、举办讲座式、课题研究式、答辩讨论式、个别指导式、资料共享式等等;(下转88页)(上接93页)从讲座人员看,有学校的行政领导、教学骨干、有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专家和特级教师。形式是精彩纷呈、生动活泼。内容方面:有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深化,有教育学、心理学的温故知新,有课堂艺术的探讨,有讲坛生涯的理性经验,有班级管理的艺术风采,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信息传递,有职业道德和情感的深刻体验。理论联系实际,既有高度令人深思,深受教师的喜爱和好评。
  我校校本培训的另一特色是培训与任务相连,作业与活动相连,成果与比赛相连。让教师带着任务学习,让教师带着作业回到课堂,从而思考与实践结合。而且,每进行一次培训,就要组织一次比赛或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的相关活动。教师在培训中学习理论,在活动中内化理论,从而达到培训目的,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
  
  三、扩大教师对外交流是教师提高的重要手段
  
  让村小与村小、村小与中心校、中心校与外乡镇中心校之之间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师交流活动。比如更多的公开课,或者某个时期组织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换教学。由于教学条件、学生素质相近、教师更易于接受和认同彼此间的新思想和新的教学方式,主动互相借鉴,博采众长,补己之短,促进教师提高,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改革评价制度是教师自觉成长的导向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评价内容、要素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单纯的以教学成绩这一显性因素论高低改为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自觉成长、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这种隐性和显性因素并用的评价体系,在教师评价要素中增加了思想政治素质、自我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教研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教师自觉成长的隐性因素的赋分比重。这也为教师的自我成长、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导向,从而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的良性循环。这种评价体系使教师一生工作,终身学习,持续发展,逐步提高。
其他文献
在闻名海内外的轩辕黄帝故里——河南省新郑市,有一颗璀璨的校园名珠——新郑市第一中学。她以美好的校园环境、优良的校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代化的办学条件以及突出的教育教学成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前来求学。自建校以来,新郑一中向高等院校输送了13000多名合格新生,有1600多名学生考入全国重点大学,并从该校先后走出了13位河南省和郑州市的高考状元。这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使新郑一中成为郑州市和河
期刊
教育管理是一门艺术,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者必定会遵循一些独到的管理法则。笔者介绍几个管理法则,或许能对教育管理者们有所启示。    一、“热炉”法则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就像是一个“热炉”。“热炉”法则形象地阐述了教育管理中依法治校的适用原则:  1.热炉火红,碰到了是会灼伤的——警告性原则。学校要经常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劝戒不要触犯规章制度,否则就会受到惩处
期刊
学校工作是一项知识与智力的生产,学校管理工作则是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统一,它充满着辩证关系。下面,本人就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几个辩证关系,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整体与局部    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学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任何系统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分支系统,构成一个运转自如的有机整体。以我市五所完中为例,设有一室(校长室)、四处(政教处、教务处、教研处、总务处),两组(教研组、年
期刊
目前各类学校都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学校头等大事来抓。许多学校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不仅让教师在所教学科上“深挖洞”,而且在相关科学文化知识上“广积粮”,努力让教师具备“长方体”素质(“长”指所鲜明的教学特色与专业特长,“宽”指相关科学知识面宽,“高”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一些学校还特地为教师成长设计了“发动机”:读书沙龙、案例反思、随笔提升……但仔细审视这些计划时,明显有以全面量化
期刊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长迅速成长为一个研究者,引领广大教师提升学校育人质量和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切实成为新时期的专家型校长,这是新形势下对校长角色赋予的社会期待和要求。如何打造一批批专家型校长队伍,实现校长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是培训者和校长的追求和紧迫命题。    一、从行政事务中走出来,关注教学研究    实践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和形式的改进,其效果是明显的。
期刊
日前读报,看到原上海建平集团总校长冯恩洪在去年十月的第二届中国名校长峰会上讲过的一个“老虎当校长”的故事:  年过半百的老虎吃了百鸡宴,庆贺了50大寿以后,回顾往事悲喜交加,喜的是觉得自己前半生还可以,悲的是校长的角色老虎没当过,他觉得后半辈子什么活都不干,就当校长。老虎自己投资建了一所森林动物学校,走上了校长的岗位,并向社会承诺要培养的是样样都会的动物。森林和人世间一样,望子成龙心切,因此森林动
期刊
[简介]    铁岭市银州区第十六小学地处充满生机与活力、孕育希望与未来的铁西商贸区。1961年建校,学校总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16平方米,绿化面积20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57人,21个教学班,992名学生。几年来,学校先后获“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标兵单位”、“辽宁省校园环境艺术化先进校”、“辽宁省美育名校”、 “辽宁省合唱名校”“辽宁省现代技术实验校”
期刊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规定:“中小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新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这为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切实实行校长负责制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人事调配、学校经费的管理使用等
期刊
淮南师范附属小学是安徽省首批省级实验小学,全国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4年被安徽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级示范小学。1982年成立以来,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信息化带动学校跨越式发展,学校在德育工作、艺术教育工作、教研科研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淮师附小把“培养中国人、文明人、健全人”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开展了以“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为具体
期刊
本研究旨在以农村教师成长过程为个案,验证“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揭示社会资本在中国这个注重人际“关系”的社会中所产生的社会分层流动者的互动机制,并把社会资本在社会分层流动者中的作用与探讨权力和“关系”对农村教育体制运行的干预所产生的强度作比较。    一 、研究的背景    (一)理论背景  首次引入“社会资本”这一术语的是学者G.Loury。他在研究家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