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尺规作图的初步认识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j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作图工具越来越精细、多样,但至今我们仍强调尺规作图。为此,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对初中几何尺规作图的初步认识。
  一、课标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尺规作图的要求是:
  1、完成以下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角的平分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
  3、探索如何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
  4、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对于尺规作图题,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不要求证明)。
  二、教材对几何作图内容的呈现
  1、现行人教版初中教材中的尺规作图:
  (1)在《直线、射线、线段》一节中提出如何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对于过定点作直线的垂线,教材中并没有要求学生会尺规作法,只是要求学生会画出该垂线。
  (3)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节中利用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并由此推出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和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来探究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中提到如何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5)在《轴对称图形》这一节中提到如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6)在《等腰三角形》一节中,通过例题给出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的作法。
  (7)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中探究:①作经过已知一点的圆,这样的圆能作出多少个?②作经过已知两点的圆能作多少个?它们的圆心分布有什么特点?进而思考:要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做一个圆,如何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并在习题中提到:过任意四个点是不是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2、现行首师大版初中几何教材中的尺规作图:
  (1)在此版本的教材中有专门的一节叫《基本作图》,首先给出了尺规作图的定义,然后分为以下几块内容:①几种基本作图;②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
  (2)在《过三点的圆》一节中的实践与探究里提问:①经过一点A作圆,会吗?②经过两点A、B作圆,圆心在哪里?③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怎么做?
  3、对两个版本的教材的比较:
  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对尺规作图的侧重点不同,处理的思路也不同。人教版教材将尺规作图融于各个章节之中,侧重于它与其它知识的联系,来辅助其它内容的学习,这样学生通过作图容易接受新知识。但是这种设置的重点在于新知识的讲授,没有教给学生什么是尺规作图和尺规作图的意义。那么,人教版的尺规作图只是被一笔带过,缺少正规的训练及内容的扩充,虽然达到了课标的要求,但是学生有可能还是不能掌握好尺规作图的技能。
  首师大版本的教材比人教版重视尺规作图,它将尺规作图安排在正式的整章节中,提出了作图问题,并重视基本作图和三角形作图,将尺规作图整块地进行教授,这样可以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作图方法,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当然,这种对尺规作图内容的处理,也可能导致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在讲授方面把握不好“度”,讲得深了,学生消化不了,讲得浅了,遇到困难的问题,学生不会解决,所以需要教师在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尺规作图的广度和深度。
  三、我的体会与启示
  1、尺规作图的教育价值。在这里我想先借用《尺规作图教学的现代意义》一文来谈一下:尺规作图和图形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标准》强调图形的运动,包括平移、旋转、对称等变换,尺规作图是实现图形运动的极佳手段。例如,要把线段AB移到直线l上,实际的操作过程就是用圆规度量AB之后在l上截出AB,这就体现了线段的“运动”,说明线段的长度经过运动后不变。
  2、尺规作图在教材中的处理。通过阅读文献,我发现大多数是研究尺规作图方法的,有些方法超越了课本的要求,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上应该有针对性地讲授。
  在教材编排体系上,我想借用《浅谈中学数学平面几何作图教学》一文的观点来说明:作图内容的编排是分散在各章中介绍的,这样便于基础知识和作图方法的联系,使学生既懂画法,又明了它的理论根据,是知和行的统一,符合认识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随意颠倒内容次序。运用工具进行几何作图,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在教材内容上,我想应该重视基本作图和三角形作图在平面几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几何作图所采用的工具限于直尺和圆规,因此在研究解作图题的过程中,须先研究基本作图。只有熟练地作出组成多边形的元素角和边,以及垂线、平分线段、平分角等基本作图的作法,并以这些基本作图题作为解作图题的依据,才能进而研究更复杂的问题。同样,只有先研究多边形中最简单的三角形的作图,以三角形基本作图为依据才能研究其他多边形的作图,这样才体现了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推理的过程。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许多教师在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围绕“增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一主题进行着大胆的尝试,积极探索,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下面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谈淡笔者的浅见。  一、整体感知,自主朗读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阅读教学一般要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顺序。因此,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层次是整体感知。依据
期刊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学面临着一个“老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传统教学理念存在很多冲突,解决方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一种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对此,笔者结合本学科特点,从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供了各种建议。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而提出的、
期刊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教育创新的平台,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意识、聚集智慧的舞台。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思想品德课的有效课堂教学?如何打造优质高效、自主互动的课堂?笔者认为,运用激励机制有利于促进有效教学。  一、赏识激励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有的人可能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可能在另一方面暂时处于劣势;有的人由于周围环境呈现了某些优秀品格,而有些潜在的能力和品质暂时还没有显露
期刊
人教版三年级下安排了《小数的认识》这一节,从读教参和对教材的理解中,我感知到这部分小数的认识是借助“元、米”为单位的小数这一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小数,这只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部分知识,教学中教师切勿挖得过深。我遵循自身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尊重学生学习的自我体验,设计了以下小数大小比较的片断。  [片断]  借助学生学习平均数时测量的跳远成绩这一身边的教学资源,将复习与新课导入合二
期刊
新编教材英语教学对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使用交际教学法,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强调在大量的交际活动中学习英语,听说在先,读写跟上。运用这种教学法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一改以往学生愿读不愿讲、能写不能说的状况。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虽然学生学习态度积极,但其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并不尽人意。学生总是背诵学过的现成句子,自由表达思维困难,不能令人满意地完成交际活动。我认为,造成这种现
期刊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也就是说,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感情的熏陶、情操的陶冶。  一、创设情感氛围,寻找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的情操。  对于中学生来说,
期刊
一、明确评课目的和意义  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确立了现代教学观和对其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它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校本研究中一项非常有效的工作,也是促进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对照自己,提高认识,自觉地去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
期刊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怎样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不妨作如下赏析:  一、让爱心充满课堂  1、让“爱心”充
期刊
情感教学法是根治传统教学法弊端的良方,它要求教师以一片真诚去感化学生、诱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顺利地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教改中成为一个整体,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良好的氛围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  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的情感氛围,设身处地与学生心理换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疑。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要尽量让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动态,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一、兴趣入门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他就会入迷地追求。”要提出有兴趣的问题,鼓励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