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同的栏目有着不同的教学功能;而栏目功能的实现,又依赖于充分挖掘其教学价值,进行有效的科学施教。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不同栏目的教学要求,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科学施教。
关键词:栏目;栏目功能;教学价值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从编写上实现了从“教本”向“学本”、从“文本”向“对话”、从“知识”向“素质”的转变,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栏目的设置上和以往教材相比,设置了“整理与归纳”、“你知道了什么”、“观察与思考”、“联想与启示”、“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练习与实践”、“拓展视野”等新栏目。这些栏目不仅使得教科书充满活力——语言生动、简明扼要、充满启发性;而且赋予了教材新的功能——对话功能,充分体现教与学、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性;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当然,不同的栏目有着不同的教学功能;而栏目功能的实现,又依赖于充分挖掘其教学价值,进行有效的科学施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不同栏目的教学要求,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科学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提高教学效果。下面以“整理与归纳”栏目为例,谈谈本人对该栏目的功能与教学价值的理解。
“整理与归纳”栏目安排在教材各章末,该栏目和过去教材中的“本章小结”相似,但它一改过去章小结直接陈述或以框图表示本章知识点的做法,而是针对每一章的主要内容理出一些问题(或线索),作为帮助学生进行小结的支架。栏目由“导语”和“正文”组成,“导语”对学习采用的方式加以说明,“正文”则指明了整理与归纳的内容。
1.关于学习内容——整理与归纳活动的问题
(1)从栏目提供的问题(或线索)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它不仅包含本章的重点知识,而且包括本章涉及的重要技能与方法,同时兼顾对观念性问题的思考等。如《物质构成的奥秘》一章“整理与归纳”栏目中有下列一些问题:
●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你能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吗?你知道这三种微粒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实现转化的?(揭示本章的重点知识内容)
●你能用化学式表示纯净物的组成吗?你能否根据相对分子质量来确定物质中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涉及本章的化学用语书写、化学计算等基本技能)
●学完本章,你对“物质构成的奥秘”有什么新的认识?(属于化学观念性问题)
(2)从栏目提供的问题(或线索)所要实现的目的看,所呈现的问题可以划分为知识巩固型、知识应用型、探究实践型、情感体验(或观念反思)型等。
●实验室中是怎样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氧化碳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复习巩固课本所学的二氧化碳的制法和性质) ●化石燃料的燃烧将导致环境污染。你知道可以用哪些方法防止污染?(强调学生运用燃料燃烧的知识分析、解决化石燃料燃烧污染的问题)
●什么是化石燃料?你对中国化石燃料的分布、储量等情况有何了解?你所在地区使用哪些民用燃料?(要求学生开展资料查阅、社会调查等活动,解决有关的问题)
●金属矿物和材料都是宝贵的资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作用。作为一个公民,你是否体会到“珍惜资源、节约材料”的重要性呢?(立足生产生活实际,反思自己是否形成某种观念、是否获得相关体验等)
2.关于学习方式——整理与归纳活动的思维机制和过程
栏目导语指出:“你可以参考如下的问题或线索,与同学交流、讨论,并整理和归纳本章的学习内容,”强调开展“整理与归纳”的学习时,可以参考给出的问题或线索,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学问交流、讨论,并进行反思、评价,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优化的认知结构,并获得思考、交流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
根据栏目对学习方式的要求,结合学习思维活动过程,可得出整理与归纳活动的思维机制和流程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整理与归纳”学习活动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栏目所提供的问题或线索,并进行思考、整理与归纳。这一阶段强调学生个体开展充分的思维活动,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与同学开展交流与讨论。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将自己整理归纳出来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网络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通过交流后,发现自己和同学的异同,并企图达成共识。形成最优化的知识系统(网络)。如果达成共识,则顺利进入“获取结论和体验”的最终阶段;如果不能达成共识,将产生新的问题,进入新一轮的“思考与交流”或重新进行整理与归纳,直至达成新的共识。
第三阶段:将形成的共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得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拓展,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时体验到归纳与整理、思考与交流、自主与合作的乐趣。
3.关于栏目价值—一“整理与归纳”的教学功能
“整理与归纳”栏目的教学,就是希望学生通过栏目指定的学习方式、解决栏目所提出的问题,从而做到系统掌握知识、优化认知结构、发展学习能力、形成正确观念等。具体来说,该栏目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栏目提供涉及本章主要内容的问题或线索,让学生进行整理与归纳有关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稳固的知识结构,将所学的零散知识整体化、结构化和条理化,以便找到知识的内在规律,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
(2)发展学生多种能力
栏目的定位是要求学生对本章所学知识进行归纳与整理,整理过程中,要求学生采用分类、对比、归纳、图表等常用方法。因此,通过整理与归纳等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分类、对比、归纳、图表等系统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系统归纳与整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栏目导语中指出:“……参考如下问题线索,与同学交流、讨论……”等,强调通过同学间的有效沟通、相互支持与配合,并对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等,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关于栏目教学——“整理与归纳”的教学要求
前面深人分析了“整理与归纳”栏目的内容特点、学习方式要求以及教学价值。从上面分析来看,“整理与归纳”栏目的学习,是化学学习的重要一环,是章节学习的有益补充,是优化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能力、改进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教学效益呢?
(1)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为落实“整理与归纳”栏目的教学,改变过去由教师包办替代的现状,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 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认知结构理解和建构新的认知建构的过程。
正确认识整理与归纳的作用。从认知的角度看,归纳与整理有利于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逐步完成,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参与整理与归纳活动,还有利于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
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具有整理与归纳的欲望和能力、尊重学生在归纳与整理活动过程中的行为与表现。只有信任学生,才能放手让学生去归纳总结、整理知识;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在宽松条件下积极参与。
(2)调动学生思维
由于整理与归纳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理与归纳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地发挥栏目应有的作用。为确保调动学生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
提出明确的目标与要求。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整个活动中来,根据栏目提供问题进行思考、交流与讨论,调动多种感官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
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在课堂或课外让学生充分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交流,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交流,只有充分思考的交流,才是高质量的交流
给予充分的交流与表达的时间。教师作为整理与归纳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为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时问,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间思维的碰撞;有了思维的碰撞,才能引发学生进一步的反思,进而诱发学生新的思考,从而发挥思考、讨论与交流的最大效益。
(3)给予学法指导
学生虽然具有自主整理与归纳知识的愿望和潜能。但是,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基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要能很好地运用相关方法、完整有序地归纳、整理一章内容并科学、合理、简约地表示出来是不可能的,甚至有些学生在要求自行整理与归纳知识时,可能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学法指导,并将整理与归纳的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始终。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策略,如指导学生学习联系、比较、图示、分类、概括、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具体知识,指导学生设计知识结构图或网络图。
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给予不同的指导。例如,对于知识应用型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扩大知识应用范围,打破学生在心理上对知识的封闭状态,增加知识的弹性;对于探究实践型的问题,强调探究与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调查、实验、访问、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等。
(4)及时反馈与评价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栏目问题(或线索)的综合程度,经过学生自身努力和小组共同探讨所得到的知识关系图(表)等可能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是最优化的;也可能只涉及部分内容,不够全面;也有可能是错误的、或者表达欠科学性和条理性等。这就要求对学生整理与归纳的结果及时予以反馈与评价。
要有效地进行反馈与评价,首要的工作是对整理与归纳的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如何展示呢?通常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1)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引用,并组织同学在课堂上交流、讨论;(2)在板报或专题栏中展示,组织同学们相互评议并提出改进意见;(3)召开交流会、讨论会,让同学讲述、介绍并相互探讨。教师在交流活动中要及时观察、认真听取、深入剖析,同时做出评价;对活动过程中观察到的好的现象、所听到独到见解、好的整理结果等,应给予充分肯定、表扬与鼓励;而对活动中不好的表现、错误的答案要及时予以纠正;对不完善的内容要及时予以补充等。从而做到肯定正确、纠正错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新教材中各栏目的教学功能,充分挖掘其教学价值。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目标有机地渗透到不同栏目的教学中去,以切切实实做到“领会新课标,用活新教材”。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5.
【2】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 [M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吴星等.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张 华 伟)
关键词:栏目;栏目功能;教学价值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从编写上实现了从“教本”向“学本”、从“文本”向“对话”、从“知识”向“素质”的转变,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栏目的设置上和以往教材相比,设置了“整理与归纳”、“你知道了什么”、“观察与思考”、“联想与启示”、“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练习与实践”、“拓展视野”等新栏目。这些栏目不仅使得教科书充满活力——语言生动、简明扼要、充满启发性;而且赋予了教材新的功能——对话功能,充分体现教与学、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性;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当然,不同的栏目有着不同的教学功能;而栏目功能的实现,又依赖于充分挖掘其教学价值,进行有效的科学施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不同栏目的教学要求,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科学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提高教学效果。下面以“整理与归纳”栏目为例,谈谈本人对该栏目的功能与教学价值的理解。
“整理与归纳”栏目安排在教材各章末,该栏目和过去教材中的“本章小结”相似,但它一改过去章小结直接陈述或以框图表示本章知识点的做法,而是针对每一章的主要内容理出一些问题(或线索),作为帮助学生进行小结的支架。栏目由“导语”和“正文”组成,“导语”对学习采用的方式加以说明,“正文”则指明了整理与归纳的内容。
1.关于学习内容——整理与归纳活动的问题
(1)从栏目提供的问题(或线索)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它不仅包含本章的重点知识,而且包括本章涉及的重要技能与方法,同时兼顾对观念性问题的思考等。如《物质构成的奥秘》一章“整理与归纳”栏目中有下列一些问题:
●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你能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吗?你知道这三种微粒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实现转化的?(揭示本章的重点知识内容)
●你能用化学式表示纯净物的组成吗?你能否根据相对分子质量来确定物质中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涉及本章的化学用语书写、化学计算等基本技能)
●学完本章,你对“物质构成的奥秘”有什么新的认识?(属于化学观念性问题)
(2)从栏目提供的问题(或线索)所要实现的目的看,所呈现的问题可以划分为知识巩固型、知识应用型、探究实践型、情感体验(或观念反思)型等。
●实验室中是怎样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氧化碳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复习巩固课本所学的二氧化碳的制法和性质) ●化石燃料的燃烧将导致环境污染。你知道可以用哪些方法防止污染?(强调学生运用燃料燃烧的知识分析、解决化石燃料燃烧污染的问题)
●什么是化石燃料?你对中国化石燃料的分布、储量等情况有何了解?你所在地区使用哪些民用燃料?(要求学生开展资料查阅、社会调查等活动,解决有关的问题)
●金属矿物和材料都是宝贵的资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作用。作为一个公民,你是否体会到“珍惜资源、节约材料”的重要性呢?(立足生产生活实际,反思自己是否形成某种观念、是否获得相关体验等)
2.关于学习方式——整理与归纳活动的思维机制和过程
栏目导语指出:“你可以参考如下的问题或线索,与同学交流、讨论,并整理和归纳本章的学习内容,”强调开展“整理与归纳”的学习时,可以参考给出的问题或线索,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学问交流、讨论,并进行反思、评价,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优化的认知结构,并获得思考、交流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
根据栏目对学习方式的要求,结合学习思维活动过程,可得出整理与归纳活动的思维机制和流程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整理与归纳”学习活动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栏目所提供的问题或线索,并进行思考、整理与归纳。这一阶段强调学生个体开展充分的思维活动,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与同学开展交流与讨论。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将自己整理归纳出来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网络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通过交流后,发现自己和同学的异同,并企图达成共识。形成最优化的知识系统(网络)。如果达成共识,则顺利进入“获取结论和体验”的最终阶段;如果不能达成共识,将产生新的问题,进入新一轮的“思考与交流”或重新进行整理与归纳,直至达成新的共识。
第三阶段:将形成的共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得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拓展,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时体验到归纳与整理、思考与交流、自主与合作的乐趣。
3.关于栏目价值—一“整理与归纳”的教学功能
“整理与归纳”栏目的教学,就是希望学生通过栏目指定的学习方式、解决栏目所提出的问题,从而做到系统掌握知识、优化认知结构、发展学习能力、形成正确观念等。具体来说,该栏目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栏目提供涉及本章主要内容的问题或线索,让学生进行整理与归纳有关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稳固的知识结构,将所学的零散知识整体化、结构化和条理化,以便找到知识的内在规律,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
(2)发展学生多种能力
栏目的定位是要求学生对本章所学知识进行归纳与整理,整理过程中,要求学生采用分类、对比、归纳、图表等常用方法。因此,通过整理与归纳等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分类、对比、归纳、图表等系统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系统归纳与整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栏目导语中指出:“……参考如下问题线索,与同学交流、讨论……”等,强调通过同学间的有效沟通、相互支持与配合,并对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等,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关于栏目教学——“整理与归纳”的教学要求
前面深人分析了“整理与归纳”栏目的内容特点、学习方式要求以及教学价值。从上面分析来看,“整理与归纳”栏目的学习,是化学学习的重要一环,是章节学习的有益补充,是优化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能力、改进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教学效益呢?
(1)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为落实“整理与归纳”栏目的教学,改变过去由教师包办替代的现状,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 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认知结构理解和建构新的认知建构的过程。
正确认识整理与归纳的作用。从认知的角度看,归纳与整理有利于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逐步完成,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参与整理与归纳活动,还有利于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
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具有整理与归纳的欲望和能力、尊重学生在归纳与整理活动过程中的行为与表现。只有信任学生,才能放手让学生去归纳总结、整理知识;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在宽松条件下积极参与。
(2)调动学生思维
由于整理与归纳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理与归纳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地发挥栏目应有的作用。为确保调动学生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
提出明确的目标与要求。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整个活动中来,根据栏目提供问题进行思考、交流与讨论,调动多种感官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
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在课堂或课外让学生充分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交流,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交流,只有充分思考的交流,才是高质量的交流
给予充分的交流与表达的时间。教师作为整理与归纳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为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时问,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间思维的碰撞;有了思维的碰撞,才能引发学生进一步的反思,进而诱发学生新的思考,从而发挥思考、讨论与交流的最大效益。
(3)给予学法指导
学生虽然具有自主整理与归纳知识的愿望和潜能。但是,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基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要能很好地运用相关方法、完整有序地归纳、整理一章内容并科学、合理、简约地表示出来是不可能的,甚至有些学生在要求自行整理与归纳知识时,可能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学法指导,并将整理与归纳的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始终。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策略,如指导学生学习联系、比较、图示、分类、概括、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具体知识,指导学生设计知识结构图或网络图。
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给予不同的指导。例如,对于知识应用型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扩大知识应用范围,打破学生在心理上对知识的封闭状态,增加知识的弹性;对于探究实践型的问题,强调探究与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调查、实验、访问、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等。
(4)及时反馈与评价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栏目问题(或线索)的综合程度,经过学生自身努力和小组共同探讨所得到的知识关系图(表)等可能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是最优化的;也可能只涉及部分内容,不够全面;也有可能是错误的、或者表达欠科学性和条理性等。这就要求对学生整理与归纳的结果及时予以反馈与评价。
要有效地进行反馈与评价,首要的工作是对整理与归纳的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如何展示呢?通常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1)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引用,并组织同学在课堂上交流、讨论;(2)在板报或专题栏中展示,组织同学们相互评议并提出改进意见;(3)召开交流会、讨论会,让同学讲述、介绍并相互探讨。教师在交流活动中要及时观察、认真听取、深入剖析,同时做出评价;对活动过程中观察到的好的现象、所听到独到见解、好的整理结果等,应给予充分肯定、表扬与鼓励;而对活动中不好的表现、错误的答案要及时予以纠正;对不完善的内容要及时予以补充等。从而做到肯定正确、纠正错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新教材中各栏目的教学功能,充分挖掘其教学价值。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目标有机地渗透到不同栏目的教学中去,以切切实实做到“领会新课标,用活新教材”。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5.
【2】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 [M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吴星等.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张 华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