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对中国早期现代化低度发展的影响的研究综述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國的早期现代化一直呈现出一种低度发展的态势,许多时候甚至陷入了“原地踏步”或“进一步退两步”的恶性循环。而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原因则是发生了由战争所导致的现代化的断裂现象,而现代化的断裂又是与现代化的低度发展相生相伴。此文将针对战争对中国早期现代化低度发展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探讨。
  关键词:战争 环境 现代化 发展
  提到中国的现代化,最明显的开端可被认为是鸦片战争以后。1840年的鸦片战争惊醒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从洋务运动伊始,历经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直至建国前夕,中国的现代化一直在缓缓迈进,但却前行得曲折艰难。自十六世纪新航路开辟以来,欧美列强相继步入了各自的现代化进程,各大洲逐渐摆脱了过去相对封闭的状态,世界也因而形成一体。此后,东方各个古老的帝国开始受到西方现代化国家的猛烈冲击,现代化顺理成章地被提上各国的议程。
  “不近代化,我们的民族是无法生存的。不统一,我们的近代化就不能进行。统一而政权不集中,或集中而运用不大胆、不猛烈,则近代化虽进行而不能快。” 蒋廷黻的这一论断很好诠释了我国为何推动现代化的原因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面对欧美列强的船坚炮利,“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强、求富”等口号一个接一个被抛出来,为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扛旗开道。遗憾的是与日本相较,拥有丰富资源与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却始终没有驶入现代化的正轨,而这一路的步履蹒跚,也确实呈现出上述论断中这最为鲜明的两种“病态”,即“虽进行而不能快”和“不能进行”。
  这一“病态”主要讨论的是现代化的状态。即在承认现代化在前进(哪怕速度和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一前提下,我国早期现代化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总体性趋势——虽进行而不能快。
  这样一种缓慢的现代化的确也是有目共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等等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此不再赘述。仅以1921-1936年这一短暂而相对稳定时期的工业来看:1921年到1936年,本国工业资本增长一倍以上,合年率不过百分之六。增长的主要是民族资本,1936年可视为民族资本发展的最高峰。在交通运输方面,由于出现第二次铁路建筑高潮,航运也有发展,并开始公路和航空运输,投资增长较快。
  从中可以发现,只要不存在一种特殊的力量去打断这一进程,现代化总会自觉地找到相应的出路,它总是在向前发展的,哪怕是在病入膏肓的清朝末期,我们依然能够观察到现代化依旧在缓慢向前发展的现象。朱英对此作出了以下探讨:清末新政后,政府和商人资产阶级之间形成了某种官商联盟。这是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清朝财政严重亏空和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深的情况下,官商双方为着共同的利益要求,带着各自不同的动机,在半自觉半自发状态中形成的一种联盟,具有明显的内在互补性和外在强制性。
  除了单纯经济上的原因,萧功秦还将这一“病态”归结于中国的政治与思想层面。他认为,政治与思想层面的两极化与分裂的变本加厉,是中国现代化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保守主义者为防止失范而求助于传统,而激进主义者又为了现代化的政治新生力主进一步否定与抛弃传统,这种两级对峙与‘二律背反’不断在新的条件下的重复与循环,是导致现代化过程中的激进与保守这两种力量的相互冲突与此起彼伏的消长的根本原因。”他将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激进与保守,当作理解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复杂与深刻性的关键。
  因此,从总体来看,中国的早期现代化确实是在前进的,但结果却是这一进程始终没有导致一个光明的结局。那么其中必定存在着某一重要因素,导致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无法达到一个相对的高度,只是在不停地重复现代化的开始阶段,而这一现象就是我国早期现代化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另一“病态”。
  这一"病态"就是“不能进行”,即出现了现代化的断裂现象。就如罗荣渠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中所说:“所谓现代化的‘断裂’现象,就是指受到特殊因素的严重影响,打断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常连续性,特别是持续的经济增长被打断会对现代化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导致反现代化的倒退现象。就中国的具体情况而言,主要是指日本帝国主义的崛起及其变本加厉的侵华政策对中国现代化的严重干扰、打击和破坏。”
  那么战争对我国的现代化发展的影响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呢?就此问题,在许多学者的著作中,我们都能得到较为详尽的描述。
  以豫湘桂战役为例:河南损失88家工厂,湘桂粤三省工厂占大后方工厂的三分之一,全被落入日军之手。湖南著名的钨、铅、锌、水银等矿产资源,亦为日军攫取。中国自抗战开始时,从沿海撤退的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大部分在湘桂两省,也不及撤退。上述地区的文化机关、图书仪器也被日军所夺。
  再以武汉沦陷为例:从民国元年(1912年)到武汉沦陷(1938年),武汉城市运动向前移动,城市功能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近代化曲折进行。然而即便是这种曲折的发展,也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进攻,全面抗战的爆发,而戛然中裂。
  从中可见,战争对于现代化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且极具毁灭性的:从基础设施到人才培养的投资,并不是一朝一夕仅凭资金就能解决的,它实在是一个长期而具有连续性的过程。一旦被打断和毁灭,势必只能从头再来,即倒退回最初的状态,从零开始。
  综上所述,中国的早期现代化一直呈现出“不能快”与“不能进行”的病态。而其中又以“不能进行”所表现出的现代化断裂现象所产生的影响尤为深远,使其在这百余年间呈现出一个低度发展的态势。而建国后我国则由于获得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完成了现代化的一个初级积累,正式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期,即所谓的“历史勃兴期”。 由此反观稳定的环境对于现代化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这也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社会主题的意旨相一致。因此,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由于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或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这一相对其它内因而言的外因在中国早期近代化低度发展这一课题中究竟占据了何种地位,起了何种影响,对这一问题的继续研究与探讨一定会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多层面与多层次的反省与启示。
  陈梦男(1989.03--):女,25岁,汉族,籍贯黑龙江绥化,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研究生。
  王艺桦(1991.01———):女,24岁,汉族,籍贯重庆,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1987年台湾解严以后,随着台湾社会民主化的发展,台湾民众对一个中国的认同已有所转变,其原因在于:台湾社会民主化的影响;台湾社会政治化的影响;外交因素的影响以及两岸军事尚未建立互信合作机制,也降低了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等四个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台湾民众国家认同转变 原因  “认同”(identity)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社会科学家对于认同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我”(me)
期刊
【摘 要】 用文化的傳承延续城市的核心人本内涵,不但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发展规模和速度,而且突出体现城镇本身的文化性特点,注重城市建筑与文化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成与自然合为一体的生态化城镇。本文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用文化的角度进行考究,探讨融合城市文化的新型道路。  【关键词】 城镇化;进程;传统文化  在历史车轮向前转动的科学、信息时代里,我国城镇化的关注程度日益加大,城镇化以
期刊
[摘 要] 当前文化共享工程已从共建进入共享的发展阶段,各省已搭建起省分中心、县(区)支中心、乡、村(社区)基层服务点相结合的文化共享工程网络框架和服务平台,實现了省、市、县、村(社区)服务网络全覆盖。然而基层文化共享工程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存在诸多问题,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共享工程建设顺利推进,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关键词] 基层文化共享工程 建设  [中
期刊
摘 要:新时期施工企业在发展党员工作中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从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科学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党员工作目标和任务;拓宽源头,进一步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健全机制,确保发展党员工作健康顺利进行;严格标准,进一步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等六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发展 党员 工作  新时期做好施工企业发展党员工作,是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保持
期刊
摘要:1985年,我国教育部在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进行大学生军事训练试点以来,普通高等学校的军事课教育教学已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新形势下,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崭新的挑战,必须不断在内容、形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  才能始终与时俱进,保持我国国防教育先进性,培养出真正具有实力的卓越人才。  关键词:创新;军事课;思考  2006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重新修订
期刊
摘要:办公自动化能有效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面对本单位不合时宜的旧有系统,本文对本单位的工作实际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利用计算机B/S三层结构技术,划分了系统的功能、设计了系统的整体构架,并实现了一套安全保密、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实用性强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该系统适应了本单位的时间需求,在实践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 B/S三层结构 安全 数据库  一、需求的提出  本单位现用
期刊
【摘要】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建设是当前改善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差异的重要方法。本文首先对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建设进行了论述,然后简要分析推进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建设的具体策略,希望相关论述能促进我国公众公共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  在新世纪,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神文化水平却相对增长速度偏慢,主要是由于公
期刊
一、传统媒体时代的结束和新媒体时代的兴起  1980年代之前,我们基本上处于以文字语言为主要内容的传媒时代,书籍、报纸、杂志、信札、收音机、乃至大喇叭,作為主要的传播媒介,传递的主要是语言文字类信息。图像,在上述领域里只是作为文字的点缀或说明,仅仅在摄影和美术的有限领域里传播。1980年代,电视开始普及;1990年代,电脑开始普及;尤其2000年代手机普及以来,在突飞猛进的相机摄像机技术的保驾护航
期刊
摘 要: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在我们还没来得及好好审视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年代,我们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对于当下社会知识鸿沟问题在大数据时代有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大数据概念与特征入手,分析大数据时代为消减知识鸿沟提供的机遇以及需要面对的挑战。本文仅讨论在当今中国社会背景下知识鸿沟消减问题,不涉及国家与国家间的知识鸿沟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知识鸿沟 ;消减  “知识鸿沟假说”最早是由美国
期刊
摘要:郭璞的游仙诗历来是研究郭璞的关键史料,而最具研究价值的是他流传至今的十首完整诗歌,本文将这十首完整的诗歌为依据,粗略的将其中所写的内容划分为三部分,并适当结合郭璞的人生经历,将其求仙的整个过程划分为三大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进退挣扎彷徨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定选择、克服困难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羽化登仙时期。试图梳理出一条郭璞求仙思想变化历程的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