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发散性思维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教育尤其是讲授法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确定性,强调问题答案的惟一性和标准化,过分强调程式化的解题思路和逻辑步骤,造成了聚合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优势,反而不利于创造性发挥。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聚合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不可缺少的两个侧面。聚合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不平衡使学生常常过分依赖于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在头脑中形成了太多的心理定势,用单一的固有的,常规的心理准备去应付各种问题,从而缺乏思考独立性和富有新意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实现聚合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平衡发展,既是历史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实现新课改的一大任务也是一重大课题,现实要求要加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一、发散思维的含义与特性
  所谓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角度和思路来分析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它是一种无确定规则、无限制、推断无定向的思维。它不依赖于确切的逻辑推理,而是主要凭借个人的直觉和洞察,对事物和现象作出推断,因而与直觉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发散思维一方面围绕着问题从多种角度来寻找解决思路另一方面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关注于新信息的形成。
  发散性的四大特性:1、流畅性:指一个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要求所表达的东西越多,意味着流畅性越好。2、变通性:指灵活应变的特性。3、独特性:即思维成果的新颖独到程度。4、精密性:每时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信息进行精密细致的思考,对各种想法进行扩展和引申。
  善于发散思维的学生,思维的流畅必、变通性、独特性、精密性四者兼备,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产生独特的思维成果。因此教育者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使他们思路开阔,多思善想,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意注意作业评价标准的改进,鼓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发散思维的依据。
  构建主义认为,知识建构一方面表现为新知识进入,同时以表现为原有知识的调整改变,在获得新知识时学习者要充分调动有关的知识经验、分析、组织当前的新信息,生成对信息的理解、解释、同时学习者要反省新知识和旧知识的一致性,鉴别、评判它们的合理性。在历史学习中善于思维发散的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掌握主动权的积极的信息加工者,通常对历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史学认知结构,从而能够对历史现象作出正确的分析,从而产生对现实社会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从“学习主体性”的角度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的调动往往表现于学生善于、敢于发表自己对历史看法的见解,而不是以书本与教本为定论。
  三、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途径和方法。
  1、主体发散法。
  主体发散法是指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指向的内容因不同的主体角色而转换的思想方法。主体发散法典型特征是角色视角,即因不同的主体角色说不同的话。运用主体发散法首先要明确“角色”,如人物、人物的地位、人物生活的年代和环境。其次是依据问题设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體角色的“视角立场”是回答不同的内容。这就要求平时在上课和复习训练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能顺利进行思维转换,防止张冠李戴。《商鞅变法》后的材料题关于商鞅的评价是主体发散法在教材中的体现。
  2、层次发散法。
  层次发散法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指向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的含义、内容、性质、目的、原因、地位、作用、意义、条件等到不同层次思想方法。层次发散法往往是在集中评述某一历史现象时运用,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思考问题缜密、全面、防止要点遗漏,不足之处在于过于烦琐。因此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根据题目的特定情景和要求灵活确定侧重点,不必面面俱到,更从的时候要求精当。僻如明治维新可以三段论:背景、内容、影响。背景中又可以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面对的国际形势;内容中又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影响中又有性质、地位、作用、意义、启示。思考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问题时的特定情景或要求。
  3、逆向发散性。逆向发散性是指在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指向与题目意义的方向相异或相反的思想方法。逆向发散法从内容的关系上而言可以分为整体发散和局部发散。在平时归纳整理出来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在应用时会形成一定程度的思维定势,对学习者解决问题时有积极作用,但也容易在情景或规定性发生变化时造成误判。善于运用逆向发散法,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思维的失误,而且在解决问题时能全面深刻地看待和评价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仅要从整体上逆向思考,而且要从局部去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原因的,是历史合力的结果。因此历史事件往往就是逆向思考的契入点。例如我在讲解内阁的设立时,我要求学生顺着我设立的问题去整理教材看书。明成祖为什么设内阁?明太祖为什么要废丞相?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何时产生?有何变化?变化的趋势的是什么?逆向思维的考查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出现的很多,要多选择相关的中考去训练学生。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它,还要从激发学习兴趣、制定具体教学目标和注重方法方面,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自主性学习学习兴趣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就是教师由“教”变成“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散式的思考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很好的进行研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呢?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创新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小学生刚入学就抓起。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在课堂教学
期刊
排列组合作为高中代数课本的一个独立分支,因为极具抽象性而成为“教”与“学”难点。有相当一部分题目教者很难用比较清晰简洁的语言讲给学生听,有的即使教者觉得讲清楚了,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还不太适应。从而导致学生对题目一知半解,甚至觉得“云里雾里”。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經过尝试总结出一些个人的想法跟各位同行交流一下。
期刊
摘要: 广袤美丽的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语文是茫茫宇宙里的日月星辰,是浩瀚南海中的碧涛银沙;语文是大自然中的蜂飞蝶舞,是秦砖汉瓦上岁月的 痕;语文是“锁”进日记、深藏心里的小秘密,语文是母亲手中递来的温热的奶茶;语文是体坛赛场上矫健的身姿……  关键词:语文美丽 教学       我喜欢翻看获奖的儿童画,着色大胆,构图新颖,童趣盎然,童心烂漫,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画幅间得到了
期刊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也是适应教育改革新形势的需要。 我校才进行新课程改革不久,对于自主合作学习,谈谈一些体会。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授”与“受”的关系。在
期刊
摘要:我国教育的现状要求我们实施心灵教育。心灵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丰富人格的培养和内心世界的丰富以及促进学生富有同情心、责任感和移情能力,关注学生周围的世界。而心灵教育的实施途径具有依附性,可渗透到各个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中。  关键词:渗透;心灵教育;课程;养成途径       一、关于心灵教育的提出  1、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渗透着心灵教育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系列的学会
期刊
一个新的科学观念的诞生,一个新的发现或发明的提出或者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拟定,往往是人们创新思维的产物。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牛顿的万有引力原理以及我国古代的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事例,都是他们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的结果。因此,造就创造性人才的核心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做法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和思维
期刊
摘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碰到学生对所要研究的自然现象和事物缺乏探究的热情和探究的方法,或袖手旁观,或无从下手,或心不在焉,这种没有进入状态的学习是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那么,如何想办法帮助他们进入学习状态,如何激起学生科学探索的动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位科学课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课程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科学课程
期刊
摘要: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猜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体会出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关键词:数学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要应用于生活,是我们数学新课程应予突出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
期刊
小学生现行作业具有布置数量过多、划一性、无趣味性,教师批改作业缺乏人文关怀的弊端。因此,小学生作业的改革势在必行。为了让学生主动、愉快、积极地去完成作业,提高作业效果,本人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的。  一、作業形式的改革  作业的布置要变换花样,贴近学生的生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苟重出而悉如前样 ,或将使学生生厌 ,则无妨同其旨趣而异其方式焉。”因此,设计作业应由“重现式”向“发展式”转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