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性学习主要运用的是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借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手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学科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以语文综合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课,来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这一课型一开始就把目标定位在学生的问题上,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先采用多媒体展现出“地球”由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的美丽、可爱的星球变成一个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的地球的景象,置于这样的情景中学生自然会提出“地球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等问题,在读懂课文后,我又提出我国“森林资源的危机、地下水资源、耕地面积减少”等新闻材料,学生又提出:“如何保护我们这个美丽又脆弱的地球”等环境问题。自始至终,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另外,教师还应因文而异,创设情境,如教学一些知识性课文,可以让学生充当科学家的角色,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学一些写景的课文,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当解说员等等。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尤为重要。而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使用且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之一。学生们为了完成一个有趣的语文活动,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将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蔺相如大智大勇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日渐丰满,学生主动提出要组成几个临时剧组自编自演,经过精心排演,学生把他们的表演带进了课堂,他们布置了情景,那一举一动还真像那么回事,自编自演的课堂里掌声不断,这使我坚信,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融入社会的意识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大多是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课题,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如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不仅在于文中对洞庭湖优美景色的描写,更在于作者所表现的那种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思想。千百年来激励了很多有志之士。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读书的目的不应该只为自己个人生活的幸福和安逸,而应像先贤范老那样心怀天下,将来为国为民谋福利,勇敢地担当起属于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的人生信条。
  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某一课题,需要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运用语文知识完成自己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和强化。如:调查采访,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课题宣讲,锻炼了学生当众口头表达的能力;搜集材料,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课题报告的写作,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证明:“小课题研究”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一个个专题性活动既为学生的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情境,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他们的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真正实践了课堂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及学科知识间的关联。
其他文献
一、阅读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改革  (一)感知阶段(预习阶段)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新大纲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内容和思路”,这就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用心感知材料,然后独立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用了哪些材料?有什么特点?写作目的是什么?读后有何感受?  2、充分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句等问题  根据这些要求,我们应变教师串讲为学生主动探索。在查阅工具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原来的机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难度极大,学生的感性认识缺乏,原因亦颇多。如何雕工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古典诗词的魅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重点,也是一难点。  传统的教法是: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沉默是金”。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老师的讲解后,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神韵。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只得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本人对初中古典诗词赏析的教法进行了尝试,现总结如下:    一、遵循原创规律是前
期刊
一、初中学生作文现状  (一)作文题材过于狭窄  不少学生作文选材范围小、题材多为老生常谈的旧闻,“假、大、空”是通病。有少数学生无话可写,东拼硬奏,写出来的“文章”字数严重不足,这与他们没有体验生活、深入生活有很大关系。  (二)立意单一、陈旧  不少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没有真情实感,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没有什么独特见解。  (三)构思公式化、程式化  很多学生过分注重机械地模仿
期刊
1.“诵读”是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我们常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都有韵律,语文老师在文言教学中要加强对诵读的要求。首先,要了解“诵读”的重要性。进入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往往会把文言文当做“半个外语”来学习,所以要抓紧抓好这个时期的朗读训练,诵读先入于口,再入于耳,然后聊于心。学生在一读一听中,便可以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语感由此而来。   其次,要讲究“
期刊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入了一篇杜甫的诗歌《石壕吏》,诗中第四节对于“如闻泣幽咽”一句中的“泣幽咽”一词,参考书作了如下解释:指老妇人媳妇的断断续续的哭泣声。但仔细思考,又觉得这种说法不够完整、深入。从“如闻”来看,是“好像听到”的意思,有隐隐约约之意,也有猜测之意,这种感觉可以是实的,即眼前的声音,也可以是虚的,指内心的哭声。基于此,我对“如闻泣幽咽”的理解作如下补充:  首先,杜甫暮投石壕,夜宿
期刊
1.教学理念简朴  第一、凡事是越简越好,语文“倡简”实际上要运用裁剪技术,把语文味不浓的或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额外“营养”剪掉,我们的课就会简简单单并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了。  第二、凡事越实越好:要洗尽铅华,返朴归真。“简”与“实”联姻,要想做到简约,首先我们教师要做到“实”,做到朴实、真实、落实。  第三、敢于取舍。十全十美的课堂是没有的,过于追求完美,反而会失去更多。我们要学会取舍。要以
期刊
早晨醒来无事,翻开前些年的剪报,看了覃彪喜写的《用一种思考的姿态读大学》和孙汉洲写的《有一种生活叫读书》,有些启发。这两位作者,都是事业有成的文化人,前者是深圳鸿儒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后者是著书立说的专家。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两位作者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对于读书,他们的观点让我感触至深。归纳为:一、多读书,中学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玩的。二、不要过于功利性地读书。三、要善于激发学生阅读的
期刊
当前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在学生作文前大讲特讲作文的立意,反复强调作文的中心主题要积极要健康,不要偏离社会的主潮流,对于“出格”的作文横加扼杀,殊不知学生生活在如此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他们不可能对社会上种种不良现象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但在分数的威压之下慢慢地对老师唯命是从,在作文时失去自己应有的理智分析,极少有理性的思考。   据报载,珠海某电子厂韩国女老板,以工人在工休时没按“规矩”办事为由,
期刊
一、关于读的认识和创新思维  传统意义上的读是读通顺课文,了解课文所传递的浅表信息,这就必然会导致学生“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现象,并且也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而现在教学中,也有不少教师陷入此误区,使语文课堂的读处于一种形式状态,学生通过读不能获得信息。而读是我们获取知识,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特别是目前国际国内形势下,知识渺如云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品质,不可能在短短的一生中,尽可
期刊
一、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兴趣是一切认知和创造的原动力。只有当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后,他们才可能在学习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认真地对待所学的内容,积极探索所学的知识,顽强地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而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则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在教民族新歌剧《白毛女》时,考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