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理论视域下《我带你去那儿》中女主人公的自我追寻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sskee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带你去那儿》是美国当代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学院派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带有鲜明的自传色彩,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内向直觉型”的哲学系女大学生苦苦追寻,但终成幻影,最后通过找回过往生活的片段,寻求到自我的故事。本文试图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分析在残酷的社会背景下,无权无势的女主人公如何凭借强大的精神力量来追寻自我的,以期在揭露当时美国社会问题的同时对处在相同或相似环境的现代人有所启发。
  关键词:《我带你去那儿》;追寻;镜像理论
  美国当代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1938—)兼具学者、评论家、编辑等多重身份,也被誉为“美国的巴尔扎克”和“穿裙子的福克纳”,因其深厚的文学修养一直备受美国文坛瞩目。《我带你去那儿》(I’ll Take You There,2002)在欧茨的众多小说中独具特色,分析该小说不难发现,女主人公的自我追寻之旅与拉康的镜像理论是相契合的。
  拉康在论文《来自于精神分析经验的作为“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像阶段》中提出了“镜像理论”,把“镜像理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和后镜像阶段。他认为“起初, 婴儿把镜子中的影像看作一个现实事物, 但还不能区分镜像与己身;稍后, 婴儿发现镜像仅仅是他人的影像;最后,婴儿终于发现镜像就是自己的影像,能够区分自己与镜像,开始认识自己。”[2]镜像阶段并不是单单只适用于婴儿时期, 它贯穿于人类生命的始终:“体现了一种人类世界的本体论结构……我们只需将镜子阶段理解成分析所给予以完全意义的那种认同过程即可。”[3]《我带你去那儿》中的女主人公也通过经历这三个阶段进而找到自我。
  一、前镜像时期的自我缺失
  前镜像阶段是指“婴儿从出生到前六个月,此时的婴儿没有自我的概念、没有完整的想象,也无法从镜中确认出自己的像。”[4]女主人公在前镜像阶段时期处于一种无我的状态,她儿时获得的无论是对自己的还是以家庭为代表的周围世界的感知,都是零碎的或片段的,缺乏一种整体性的观念。
  首先,名字是一个社会主体所必备的基本符号,而女主人公真正的名字自始至终未出现过,不同的人对她的称呼都是不同的,她自己也一直处在我是谁的困惑中。加上犹太人的特殊身份在当时美国社会里是被排挤的,所以这一时期主体的自我意识是缺失的。其次,对家庭成员的印象也是碎片化的,作者对母亲这一形象的描写是通过女主人公的回忆实现的,由于母亲在她出生不久后就去世了,所以他对母亲的印象只是通过别人的讲述想象出来的,由于外祖母告诉他母亲死于乳腺癌,因此每当提到母亲,她都会联想到母亲的胸部。此外,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印象也是模糊的,支离破碎的,如对父亲手的描写,“我对父亲的左手着迷。这只手受过伤,父亲说是工伤。指关节奇怪地拢在一起。”[2]这一时期的女主人公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无法追寻到真正的自我。
  二、镜像时期的自我异化
  镜像阶段指的是婴儿的六至十八个月,这一时期的婴儿不同于与前镜像阶段,他意识到镜中反射出来的并不是他自己, 而仅仅是一个和自己有着某种关联的镜像,婴儿开始有了想象力,不断地寻找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是一个自我觉醒的过程。“自我”的形成需要通过镜像对自我的不断认同。
  第一次异化是把自己想象成塞耶夫人的女儿,母亲的缺失使得女主人公渴望母爱,见到塞耶夫人时就毫不犹豫的将亲情寄托到了塞耶夫人身上,认为塞耶夫人是“管理我们的家长,她的统治至高无上。”[4]但是在镜像下塑造的塞耶夫人的女儿这一自我,无疑丧失了自我本真,只是一个虚假、分裂的自我,最终这个异化的身份只能破灭。第二次异化是卡帕自我的误认,由于对姐妹情的迷恋,女主人公渴望加入卡帕加玛派来找寻友情,她在卡帕姐妹的接纳下,以一种依恋的心理对卡帕女孩这一镜像进行想象认同,但她以为的这一完美的自我不过是一个被吹起的肥皂泡, 靠着亮晶晶地映照着他人的影像维持着,其实一碰就破。寻求自我的过程中会发生多次镜像认同。正如小说中的女主人,经历了两次异化后,又迷恋上了黑人沃诺·马修斯,她建构了黑人的情人这一自我,但当得知马修斯已经结婚时,这一虚幻的自我也只能不复存在了。女主人公镜像时期追寻的自我都是虚假的,因此也注定是失敗的。
  三、后镜像时期的自我确立
  后镜像阶段是“指婴儿在此阶段能够确认镜中的影像就是自己的影像,也就是说,这时期的婴儿已经能够分清自我与他者的区别,并且能清晰地分辨自己与自己的像,知道自己是谁,成功找到了自己的身份。”[4]追寻亲情、友情和爱情失败后,主人公回归到对自我的思考之中。在得知父亲即将离世的消息后,只身一人驾车赶到父亲身边,亲历了父亲的死亡。她在痛苦中反思自己,梳理了自己的追寻过程。对于生死的思考,对于自己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定位,自己的价值地位及未来的思考,这都促使了女主人公关注自我,勇敢地告诉爸爸“我想写一些美好的东西,我想写一些能经受实践考验的东西。”[2]通过寄托于写作,追寻到了真实的自我。
  四、结语
  欧茨以犀利的眼光、尖刻的笔触再现了女主人公的自我寻求之旅。透过女主人公的追寻过程可以看到当时美国社会及高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以马修斯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自私自利和伪善;以卡帕姐妹为代表的大学学子的精神匮乏和道德沦丧;大学生和管理人员的尔虞我诈、冷酷无情、追权逐利以及种族歧视的盛行。
  另一方面,女主人公自我寻求具有代表性,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往往让人们忽视了自我存在,城市生活的压力也造成越来越多人的异化。通过女主人公的自我追寻过程不难看出,自我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曹颖哲,高梦琦.拉康镜像理论下《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自我[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2):7-9.
  [2]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我带你去那儿[M].顾韶阳,译.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王国芳.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评述[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62-66.
  [4]雅克·拉康.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其他文献
摘要:《龙门二十品》造像题记是处于汉魏隶向唐楷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魏碑体。它继承汉隶向唐宗楷书演变, 集中代表了北魏书法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魏碑造像题记变化了隶书的笔形、笔势和结构,乃至于章法,变出了千姿百态的楷体。  关键词:龙门二十品;背景;特征;艺术风格;审美价值  前言  龙门石窟位于我国著名古都河南洛阳的南部龙门山麓间,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重要石窟,与甘肃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山本》中的色彩叙事,研究色彩进入作品叙事的路径,揭示了文本中黑、白、彩三种颜色的象征意味。  关键词:《山本》 色彩叙事  色彩是艺术作品的一大语言因素,人类可以通过心理上的联觉作用把色彩带来的视觉刺激转换为人类机体的其他感觉形式,从而感受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情绪。然而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描写并不能将色彩直接诉诸视觉,而是需要通过读者的想象,所以色彩是通过想象进入文学文本的。  与绘
期刊
在记忆里,曾两次看到我家那头老黄牛流过眼泪。一次像断了线的珍珠从眼角里滚落出来,一次如同破了的水管流个不停。  牛,千百年来人类最勤奋、最无怨无悔的“生产工具”,岂有眼泪?难道通人性、知回报、有感情?!!!  那是一头被骟过(绝育手术)的公牛,俗称黄牯。不仅体大如水牛,习性也相近。它既有黄牛的野性又有水牛的温柔。野性野得不容它同类的身影进入其视线、声音穿进它耳膜,温柔柔得可以在它背上看书写字,甚至
期刊
摘要:对于每一名平面设计师来说,想要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想要打造出鲜明的个人特色,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极强的专业能力,同时也需要在设计作品当中融入个人的艺术风格以及独特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够打动别人。因此,本文开始了对中外平面设计师的设计艺术风格探讨,首先分析了中国传统设计元素水墨的运用,其次分析了外国传统设计元素的运用,再次进行了外平面设计师在图案元素上的艺术风格对比,最后详细分析了
期刊
每年及至太阳位于黄经0°,时为春分,属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春秋繁露·明阳出入上下篇》曰:“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故至春分,自然万物皆处于阴阳和谐之状中,昼夜等长,冷暖相宜,春季平分,瑟瑟寒气终于禁不住春意的撩拨而悄然退去,大地重涣生机,尽现一派新生的景象,空气中漂浮的都是春的气息。  春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种物候现象,共有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伴随着
期刊
摘要:中国画,是一个由古老的传统画种逐步演变形成的、传统的历史形态的中国画。经过几千年的改革和演变,已经初步形成了具备现代理念和新型艺术形式的现代形态的中国画。其与其他画种不同的深邃意境、书画结合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绘画理念使国画在现代艺术领域中独领风骚,别具一格。本文拟对中国画在新型工艺品与中国风服装中的独特之处进行讲解与探究。从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形式角度出发,着重分析国画带给新型服装、工艺品带来的
期刊
摘要:插画在中国被俗称为插图,形式多样,随着时代的进步被普遍应用于各类行业中,相关视觉应用覆盖范围广,受到设计行业的追捧,时下设计类作品中插画被广泛应用,风格不同的插画与设计的结合,体现出的艺术效果会更强烈,现代设计师们已经把插画作为自身一项重要的技能,在提高自身竞争力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插画与设计不可分割,相辅相衬 ,在新时代的视觉设计中,两者的结合与应用有尤为重要。  关键词:插画;结合;视
期刊
摘要:刊于《十月》1984年第4期的小说《腊月·正月》,是贾平凹描写农村改革作品中的一部,讲述了文化站长韩玄子一家在腊月正月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关于小说文本,以往的研究着眼于历史大背景下人物观念的冲突。本文试图从家庭关系着手,解读韩玄子一家人分别扮演的家庭角色,并得出结论: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家庭关系必然随之发生改变。  关键词:《腊月·正月》;当代文学;家庭关系  从贾平凹的创作分野来看,198
期刊
摘要:玛丽莲·罗宾逊是美国公认的当代杰出小说家之一,她创作的《基列家书》获得了2005年的普利策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在书中她采用书信体叙事方式,借垂暮之年的牧师埃姆斯之口,讲述了家族四代人的故事。本文将从记忆理论视角探讨埃姆斯如何通过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相互渗透,帮助杰克实现了宗教和种族的身份认同。小说同时揭示了美国一百多年来宗教与种族的曲折发展,个人与国家的身份建构,批判了美国社会对传统历史文
期刊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经过5000年的沉淀和积累,拥有其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不断变更和发展的岁月中,这些传统文化却一直被人民传承和弘扬着,从未丢弃。在现代化的视觉传达设计中,它们更是充当着一种重要的角色,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视觉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添视觉设计的格调与内涵,更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人都见识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关键词: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