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1月,北京市发布中小学语文学科、英语学科、科学类学科的《教学改进意见》,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其中《语文学科改进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改进程式化作文教学,着力推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生活与实践的充分整合,以推动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当此背景,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命题大胆、突破旧有模式,优化语文考试格局。本套试题包括“主题阅读”“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共四大部分。通览全卷,其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创建新型的“主题阅读”。全卷第一部分全部围绕“水”为主题展开,主题鲜明,素材丰富。二是加强人文精神浸染,力求立德树人的育人功效。三是强化情境,关联读写,激活学生写作的心灵。
经典文化促进语文素养的积淀
《意见》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指出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使语文教学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试题对这一意见的落实不仅体现在试题分值增大上,更体现在试题形式灵活和历史文化知识积累和运用上。试卷对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分值为16分,这些试题中既有对中国书法知识的考查,又有对传统道家思想“上善若水”内容的理解;既有对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古代民间故事的追问,又有对传统对联形式和内容的双向考查等等。试题形式多样,包括书写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学生在完成试卷后,真正地地使语文教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
学科理念重视对语文知识的运用
试题重视汉字书写、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重视学生的阅读积淀,通过直观、活泼的评价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如:第1题要求学生按照现代书写规范写出书法作品《上善若水》中的内容,既考查古代书法知识,又关注汉字的正确书写等等。
试题聚焦语言运用,引导学生掌握随文学习的基本词汇、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实际运用效果,加强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应用的联系。如:试卷第5(1)题在随文学习中考查了学生“伫”的字音和“粼粼”的字形等等,这些试题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体会词汇实际运用的效果,拉近了语文与生活实际应用的距离。
阅读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首先,加大整体阅读量。根据《意见》,全卷阅读量达到了5000字,特别是《周末狂欢》一文是此前从未出现的长篇幅文章。根据此文所命试题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把握、前后关照,阅读思维不能出现断裂,这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甚至阅读品质的考查。
其次,丰富阅读考查形式。除单文、长文整体阅读外,试题还以主题阅读、比较阅读的形式,全方位展示学生一个学期以来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学习收获。第1-7题以“水”为主题贯穿整个板块,通过共同主题的阅读素材组合创设主题阅读。试题考点涉及字音、字形、词语理解等多方面。文言文阅读选取课内《陈太丘与友期》和另一则出于《世说新语》的短文,一则属于课内,一则属于课外,相依相应、异文求同,形成比较阅读。
语文资源促进对生活语文的关注
《意见》明确指出要“重视听说读写的结合,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应用的联系,要扎实地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倡导开放学习”。本套试题积极拓展、整合丰富语文资源,充分地关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衔接,注重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血肉联系,努力实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综合性、开放性。试题中“南水北调”素材就是一个典型。南水北调一期工程是北京城市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工程于2014年年末通水。本套试卷将生活中刚刚发生的重大事件引入试卷,体现了语文评价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立足课内,关注生活,走进社会实践。
教育评价对教学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随着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变革,教学过程也势必随之产生转向与变化。《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理性表达在阶段性考试试题中得以形象化呈现,这必将为一线教师打开教学变革的思路,《意见》所展现的学科教学状态将不再只是一种期待,而会逐渐地成为美好的现实。
(作者单位:北京朝阳区樱花园实验学校)
当此背景,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命题大胆、突破旧有模式,优化语文考试格局。本套试题包括“主题阅读”“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共四大部分。通览全卷,其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创建新型的“主题阅读”。全卷第一部分全部围绕“水”为主题展开,主题鲜明,素材丰富。二是加强人文精神浸染,力求立德树人的育人功效。三是强化情境,关联读写,激活学生写作的心灵。
经典文化促进语文素养的积淀
《意见》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指出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使语文教学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试题对这一意见的落实不仅体现在试题分值增大上,更体现在试题形式灵活和历史文化知识积累和运用上。试卷对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分值为16分,这些试题中既有对中国书法知识的考查,又有对传统道家思想“上善若水”内容的理解;既有对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古代民间故事的追问,又有对传统对联形式和内容的双向考查等等。试题形式多样,包括书写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学生在完成试卷后,真正地地使语文教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
学科理念重视对语文知识的运用
试题重视汉字书写、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重视学生的阅读积淀,通过直观、活泼的评价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如:第1题要求学生按照现代书写规范写出书法作品《上善若水》中的内容,既考查古代书法知识,又关注汉字的正确书写等等。
试题聚焦语言运用,引导学生掌握随文学习的基本词汇、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实际运用效果,加强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应用的联系。如:试卷第5(1)题在随文学习中考查了学生“伫”的字音和“粼粼”的字形等等,这些试题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体会词汇实际运用的效果,拉近了语文与生活实际应用的距离。
阅读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首先,加大整体阅读量。根据《意见》,全卷阅读量达到了5000字,特别是《周末狂欢》一文是此前从未出现的长篇幅文章。根据此文所命试题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把握、前后关照,阅读思维不能出现断裂,这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甚至阅读品质的考查。
其次,丰富阅读考查形式。除单文、长文整体阅读外,试题还以主题阅读、比较阅读的形式,全方位展示学生一个学期以来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学习收获。第1-7题以“水”为主题贯穿整个板块,通过共同主题的阅读素材组合创设主题阅读。试题考点涉及字音、字形、词语理解等多方面。文言文阅读选取课内《陈太丘与友期》和另一则出于《世说新语》的短文,一则属于课内,一则属于课外,相依相应、异文求同,形成比较阅读。
语文资源促进对生活语文的关注
《意见》明确指出要“重视听说读写的结合,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应用的联系,要扎实地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倡导开放学习”。本套试题积极拓展、整合丰富语文资源,充分地关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衔接,注重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血肉联系,努力实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综合性、开放性。试题中“南水北调”素材就是一个典型。南水北调一期工程是北京城市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工程于2014年年末通水。本套试卷将生活中刚刚发生的重大事件引入试卷,体现了语文评价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立足课内,关注生活,走进社会实践。
教育评价对教学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随着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变革,教学过程也势必随之产生转向与变化。《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理性表达在阶段性考试试题中得以形象化呈现,这必将为一线教师打开教学变革的思路,《意见》所展现的学科教学状态将不再只是一种期待,而会逐渐地成为美好的现实。
(作者单位:北京朝阳区樱花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