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中默写失分原因及对策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na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近年来考生默写失分的原因,纠正他们在学习中的一些不良的习惯,探究提高考生语文默写题分数的方法。
  【关键词】朗读习惯 综合记忆法 整合记忆法 规范性行为
  
  近三年来我省的高考语文试题,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有6分。绝大部分默写内容来源于高中课本中要求背诵的文章。当前有不少学生默写失分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有的学生不够重视课本,该背诵的课文不花时间背诵,更多地去关注各种复习资料;有的学生虽然能够背诵,但默写题准确率不高,主要有读音导致的差错,不理解出现的错误,书写引起的失分等等。怎样引导学生去更多地重视课本、提高语文默写题的分数呢?
  
  一、准确朗读
  
  准确朗读就得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朗读训练,明确具体的朗读要求:一律用普通话朗读,朗读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力争读得不错一字,不增一字,不减一字,不倒一字,字字珠粒,铿锵有力。养成这种良好的朗读习惯,默写就可以少出差错。
  有一部分学生朗读时声音很小,造成吐字不够清晰或吞掉字,致使默写错误,如“苟(写成‘故’)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遗漏‘而’字)莫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遗漏‘以’字)孝悌之义”。这些学生往往是胆量不大,做事畏手畏脚,自信心不够,我们要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放开嗓子朗读,读得清晰而有力,就可以避免吞掉字和吐字不清而造成默写错误。
  有的学生读书时马虎随意,不认真细致,而造成默写出差错,如:“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错为‘江河’)。”“山东豪俊(错写成‘豪杰’)遂并起而忘秦族矣。”平时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这些学生,叫他们读书专注,不分心,全身心地投入,努力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好习惯。
  有的学生是因普通话不标准而造成的默写错误,如“陈力就列(错写成‘例’),不能者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错写成‘去’)”,“内无五尺应(错写成‘用’)门之童”,平时要求学生尽可能的说普通话,不认识的字和读得不够准确的字词要勤查词典,读准字音。
  朗读准确是默写题得分的基础,我们忽视了这一基础,常常会导致失分。同时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课文也是一个学生要自觉培养的基本素质,我们不能不重视。
  
  二、落实背诵
  
  落实背诵必须先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书本上的知识太呆板,没有用处,也不会考多少,或认为为了这6分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不值得,尤其是默写这些“死记硬背”的知识更不值得等等。其实这往往是学生眼高手低、浮于表面的体现,长久如此,则会养成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的不良习惯。我们必须开导学生沉下心来,脚踏实地,重视课本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掌握好了,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语文学习有“死记硬背”的积累,才会有“源头活水”来运用。语文大纲规定背诵的课文,要反复多次地背诵默写,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养成脚踏实地的好习惯。这样的好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够应对好高考的默写题,而且对今后的生活工作都是有益无害的。
  有一部分学生读书,重视背诵,但读书习惯不大好,囫囵吞枣,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虽说课文能够背诵了,但做的默写题却不够理想,往往是个别汉字写错而失分。这一种错误是极不合算的,时间精力花了不少,得分却不多。不理解语句,只知其音不知其形,如“花径不曾缘(错写成‘沿’)客扫”,“吴楚东南坼(错写成‘拆’)”,“诵(错写成‘颂’)明月之诗”,“但愿长(错写成‘常’)醉人不醒”,“落霞与孤鹜(错写成‘骛’)齐飞”,“舸舰弥(错写成‘迷’)津”等等;有的同学课文明明平时背诵得很熟悉,可一到考试硬是默写不下来,如“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有的学生则默写为“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将上下句连贯错误,这说明学生没有理解前两句是问,后两句则是抽象的回答及感受。理解了上下句的关系,也就不会混淆上下语句而出现回答为其他语句的情况。“生当作(错写成‘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上下两句中的“作”、“为”是同义词相对,且“作为”是二字拆开相对,都有“成为”之意,如果学生理解了,也就不会写错。
  为此,平时背诵文章时要讲究方法,注意调动多种感官记忆,记忆效果才最佳,如将人的听觉记忆、视觉记忆、理解记忆等多种记忆相结合的综合记忆法,分为一块一块的记忆后再综合的整合记忆法。尤其得注重理解记忆,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字词句,理清楚上下句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去记忆,背诵的速度才更快,所记忆的知识才会更清楚、更长久、更牢固,不至于混淆。同时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记忆,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反复推敲的好习惯,也是我们终身受益的好品质。
  
  三、规范书写
  
  学生书写不规范,写字时写错笔法,增添笔法,减少笔法以及写不规范的简化字等现象屡见不鲜,而且错误的习惯一旦养成,要改变过来就相当困难,必须花大力气,反复多次地强调,逐渐在大脑中形成新的信息,才能除掉错误信息。写错笔法的字常有“学”、“兴”,往往将“学”字头写成“党”字头,将“击”的中间一竖笔写得断开成两竖笔,“专”字的竖撇折折点一笔写成竖撇和竖撇折点两笔等,增加笔法的字“庄”、“祸”、“俨”往往多加一点等,减少笔法的字如“鼎”将上面的“目”写成“日”,“舞”字的四竖只写三竖等。这些错字往往是不细心导致的。要时时留心,看清楚课本上所书写的规范汉字,落笔专心,行笔细心,一次性地写准确,这些规范性行为形成后,既节省时间,又能保持卷面的整洁。平时要求学生书写规范,就能避免出现这些错误,提高默写题的分数,并养成不马虎、不浮躁,认真细心的好习惯,这将是学生终生受益的品质。
其他文献
《狼》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课文,是蒲松龄老先生《狼三则》中的一则。其第一自然段叙述了屠户遇狼的内容。原文共两句:“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这段的整体文意很容易理解。对“途中两狼”一词,历来都解释为“路上两只狼”。虽然这种解释很直接、好理解,但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欠准确,有不妥之处。笔者认为这里的“中”应读做zhòng,释为“遇到”,“途中两狼”应释为“路上遇到两只狼”
期刊
电化教育以直观、高效、易行的优势深受教育者的喜爱。投影是众多电教仪器中的“小字辈”,它使用方便灵活,简单快捷,能发挥出“一点一滴”的作用,具有相当大的教学应用优势。目前,在课堂电教中唱主角,被广大教师所推崇。  识字的难点是识字形,教会学生识字的方法。针对低年级小学生年龄特点,只有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使学习成为自主学习的
期刊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参与意识,诵读是多种感官参与以声释义的活动,而巧妙的“引读”通过对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掌握,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尝试的几种“引读”方法:    一、激趣引读法    所谓激趣引读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理念,通过师生对读或教师激
期刊
《魔鬼辞典》上对“名著”的解释是:人人都希望自己读过,但人人又读不下去的作品。此言不谬,确实读名著不像读武侠、言情小说那样轻松。但不读又不行,因为按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规定,一个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名著要达到145万字(相当于10本初中语文课本的字数),那么,如何才能把名著读下去,通过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三点建议:    一、从中间向两边读的方法    面对厚厚的一本名著,一本正经稳坐在书桌前,摆开
期刊
“语文教育应给孩子以梦”,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理性认识排挤了感性体验,被动接受压抑了个性自由,孩子的梦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以至出现了一批“目光呆滞、反应迟钝、老态龙钟”的儿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深思。童年是多梦的季节,孩子们是梦的王子、公主,他们心中充盈着激情与幻想:“让老鼠成为猫的好朋友”、“我们坐着月亮在太空中遨游”……  而语文课,似乎生来就是为放飞儿童的多彩梦而存在的。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及语文中考改革的方向,使阅读教学已被广大师生重视,很多同学已开始读些课外书籍,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读书的目的性,不知如何去读书。因此,需要老师进行指导。    一、在阅读教学中,训练语感,重视对学生进行形象性思维训练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汉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形象思维的潜能
期刊
语文教学中,仅仅以课本中的文章为载体教会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知识及阅读分析方法是不够的,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检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能力,越来越成为教师完成课文教学任务后思考的问题。  俗话说:“打铁须趁热。”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分体裁、定时进行阅读分析专题训练(如进行说明文训练时,教师提前选好文章,每节课约备三篇——文章难度不一,数量也不一定,教师认真设置好题型,在课堂上组织
期刊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思维稚嫩、单一的现象,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举一反三的能力,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先给出计算结果,再诱导学生设想各种不同算式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点向面多向发散,从而培养学生的辐射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次,我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与相应的除法后,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师:积是18的乘法算式有哪些?  生:(纷纷举手回答)
期刊
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无疑是“主情”的,但也“崇理”。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去鉴赏批评中更多的是关注“情志”,对古典诗歌中的“哲理”分析和鉴赏重视不够(诗歌鉴赏教学中尤为突出)。纵观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之实际,就会发现:一种带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对宇宙、人生、社会、历史、自我的哲理之思以多种多样的形态存在于整个诗歌作品的建构及其发展史中。  哲理,从本质上说,是人们对宇宙自然、社会历史、生活实践的不断观察、
期刊
我们在走进新课程,使用数学新教材的实验中,感到新教材较之现行教材有很大变化,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课本之间的交流对话,特别是在学习方式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新教材展现了学科的基本结构。经过实验,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和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互动、学生自觉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