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在学生心理健康预警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信息的收集、甄别与共享都直接影响到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水平。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和规范化管理水平不高的难题,将网格化管理运用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建设中,有助于心理健康工作者在第一时间掌握“问题”学生的资料,提高应对校园心理危机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G47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2-00-02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心理健康预警管理工作成为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建立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心理协会、学生工作部门的定期联系制度,及时提示与预测可能产生的危机,果断采取预防措施,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形成合力,以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发生,保证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一种机制。要建立心理健康预警机制,需要将现有的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高效的体系[1](p6)。要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需要有新思想和新方法的支持,网格化管理概念的出现及其在城市建设、社区管理、市场监管、学生公寓管理、学生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成功应用,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预警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网格化管理概述
根据Foster和Kesselman的定义,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种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的全面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为科技人员和普通百姓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
网格化管理是指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3](p1-7)。传统管理活动往往局限在条块状的管理体系中,受到通讯手段的制约,而网格化管理作为解决复杂问题的知识体系,它可以综合运用制度、行政和技术等多种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全面快速掌握在校学生中可能存在或已出现的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形成原因、诱发因素等相关信息,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和妥善处理,积极遏止和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功能
郑杭生教授在《社会学概论新修》一书中则将“机制”概括为“带规律性的模式”[4](p43)。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是高校组织相关力量,对心理危机易感人群以及心理危机诱发因素进行监测,并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能够减少心理危机带来的危害,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主要有以下功能:
(一)超前预防功能
大学生由于其年龄、心理特征、面临的诸方面压力以及所处的群体生活环境等原因,发生的心理危机一般具有反应的个体差异性、发生的不易控制性、结果的难以预测性、处理的措施多样性、效应的波及群体性等五个方面的特性。而大学生心理危机通常是在其心理障碍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突然爆发的,尽管存在难以预测性,但大多危机发生前都会有蛛丝马迹显现出来。预警作为一种超前管理,通过对各种心理危机预警指标的监测,收集分析信息、及时发现这些蛛丝马迹,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将可能发生的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中,而不必当问题出现时再补救,从而避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降低因大学生心理危机而引发的伤害自己或他人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率。
(二)重点监测和快速反应功能
预警的重要任务就是对相关信息进行监测,并确定重点监测信息。这些信息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心理问题排查发现问题;二是通过学校和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活动,发现明显心理障碍或是高危对象;三是通过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生活动,由学生、学生干部、心理委员与学生管理工作者发现符合预警指标体系的信息。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这些心理危机易感人群进行重点监测,一旦发现大学生心理上即将或已经发生的异常变化,能够形成从学生、心理委员、辅导员到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从宿舍、班级、到院系、学校,从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到校医院、社会专业医疗机构的快速反应,做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及时预防、及早发现和有效干预应,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效率。
(三)长期动态监测功能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指标主要包括不良刺激、负性情绪、个性特征、人际关系、社会环境、躯体症状等几个方面,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发因素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在一段时间内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检测不能很好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而需要长期连续不间断的进行动态监测。在以往的管理中,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带有相当多的“运动式”或“突击式”的传统管理成分,即便有一些“长效的”制度性措施,但由于缺乏监管和落实的力度,也不免流于形式[5](p75-79)。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有效的改善传统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而不只是关注眼前的、暂时的、局部的因素,其重要功能在于长期的动态的监测各类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
三、高校学生心理预警机制网格化管理的体系设计
(一)高校学生心理预警机制网格化的管理设计
高校学生心理预警机制网格化管理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根据高校办学规模和管理特点,将全校的心理预警管理部门划分成若干网络。比如,一所高校有20个院系,则划分为20个小网格,所有网格组成心理健康预警管理的顶层网格,由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作為总的管理部门,顶层网格由各院系的二级心理辅导站站长管理。校心理健康中心下以各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为单位,在各学院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具体网格划分,各年级划分为不同的班级。通常由辅导员负责年级网格管理,心理协会部长辅助管理。班导师负责各班级的网格管理管理,心理委员辅助管理。班级网格下设宿舍网格,由宿舍心理联络员担任。 (二)高校学生心理预警机制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机制
高校学生心理预警机制在运行过程中,依托层级划分,逐层实现信息传递,由宿舍心理联络员发现问题后上报至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将信息上报至班导师、辅导员和二级心理工作站站长,学院心理工作站作为信息采集和传递的关键节点,他们在最快的时间内对“问题”学生进行排查筛选,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选择上报或自行处理。各学院的二级心理工作站站长根据学院人数、划分的网格数量多少和发现问题学生的数量,以一周或几周为标准将汇总的信息归纳总结后反馈给校心理健康中心。校心理工作中心将反应出来的问题进行甄别,通过约谈等途径对学生进一步的排查,对于目前问题不明显的学生,在做好日常关注的同时,需要在后续的时间内进行不定期的约谈。对存在明显异常的学生,以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的手段,应对、排除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和极端行为,并在必要时实施医疗转介[6](p34-735)。
四、高校学生心理预警机制网格化管理的保障机制
高校学生心理预警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有心理健康预警队伍、硬件设施建设及制度的保障。其中硬件保障是基础,制度保障是核心,队伍建设是关键。
(一)加强心理健康预警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队伍稳定、业务能力强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培养与培训,丰富专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和应用技能。定期举办由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参加的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班、讲座、个案研讨和督导,逐步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意识和对心理疾病、心理危机的预防能力。
(二)提升物质保障
网格化管理的正常运行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学校在工作人员安排、经费配比、场地和设施使用等方面应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支持力度,成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学习和活动场所,不断增添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以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学校应更多关注学生心理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
(三)完善制度保障
建立和完善网格化管理制度是保障网格管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明确各管理网格负责人的工作要求和职责,制定网格管理的各层级责任和具体工作措施,规范日常排查和上报工作,畅通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警通道,形成一套体系完整的心理预警机制管理规范和标准。为实现每个节点功能的专项管理,高校心理预警机制中的层级递阶结构比较明显,各横向节点的信息不能共享,因此需要增加各横向网格节点之间的互通互融,从而打破条块分割,实现条块结合。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在高校显得尤为重要,网格化管理模式为高校大学生心理预警工作提供了一条较为成功的实践道路,我们要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在认真总结这种管理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郭晋武,谭晓东.大学生健康—心理卫生与行为健康篇[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Foster I, Kesselman C.The grid:blueprint for a new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M].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1998.
[3]郑士源, 徐辉, 王烷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3).
[4]郑杭生.社会学新修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阎耀军.城市网格化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6,(2).
[6]谢中清.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機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作者简介:袁伟(1984—),男,河南开封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助教,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工程、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G47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2-00-02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心理健康预警管理工作成为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建立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心理协会、学生工作部门的定期联系制度,及时提示与预测可能产生的危机,果断采取预防措施,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形成合力,以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发生,保证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一种机制。要建立心理健康预警机制,需要将现有的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高效的体系[1](p6)。要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需要有新思想和新方法的支持,网格化管理概念的出现及其在城市建设、社区管理、市场监管、学生公寓管理、学生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成功应用,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预警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网格化管理概述
根据Foster和Kesselman的定义,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种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的全面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为科技人员和普通百姓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
网格化管理是指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3](p1-7)。传统管理活动往往局限在条块状的管理体系中,受到通讯手段的制约,而网格化管理作为解决复杂问题的知识体系,它可以综合运用制度、行政和技术等多种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全面快速掌握在校学生中可能存在或已出现的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形成原因、诱发因素等相关信息,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和妥善处理,积极遏止和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功能
郑杭生教授在《社会学概论新修》一书中则将“机制”概括为“带规律性的模式”[4](p43)。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是高校组织相关力量,对心理危机易感人群以及心理危机诱发因素进行监测,并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能够减少心理危机带来的危害,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主要有以下功能:
(一)超前预防功能
大学生由于其年龄、心理特征、面临的诸方面压力以及所处的群体生活环境等原因,发生的心理危机一般具有反应的个体差异性、发生的不易控制性、结果的难以预测性、处理的措施多样性、效应的波及群体性等五个方面的特性。而大学生心理危机通常是在其心理障碍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突然爆发的,尽管存在难以预测性,但大多危机发生前都会有蛛丝马迹显现出来。预警作为一种超前管理,通过对各种心理危机预警指标的监测,收集分析信息、及时发现这些蛛丝马迹,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将可能发生的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中,而不必当问题出现时再补救,从而避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降低因大学生心理危机而引发的伤害自己或他人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率。
(二)重点监测和快速反应功能
预警的重要任务就是对相关信息进行监测,并确定重点监测信息。这些信息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心理问题排查发现问题;二是通过学校和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活动,发现明显心理障碍或是高危对象;三是通过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生活动,由学生、学生干部、心理委员与学生管理工作者发现符合预警指标体系的信息。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这些心理危机易感人群进行重点监测,一旦发现大学生心理上即将或已经发生的异常变化,能够形成从学生、心理委员、辅导员到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从宿舍、班级、到院系、学校,从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到校医院、社会专业医疗机构的快速反应,做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及时预防、及早发现和有效干预应,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效率。
(三)长期动态监测功能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指标主要包括不良刺激、负性情绪、个性特征、人际关系、社会环境、躯体症状等几个方面,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发因素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在一段时间内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检测不能很好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而需要长期连续不间断的进行动态监测。在以往的管理中,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带有相当多的“运动式”或“突击式”的传统管理成分,即便有一些“长效的”制度性措施,但由于缺乏监管和落实的力度,也不免流于形式[5](p75-79)。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有效的改善传统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而不只是关注眼前的、暂时的、局部的因素,其重要功能在于长期的动态的监测各类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
三、高校学生心理预警机制网格化管理的体系设计
(一)高校学生心理预警机制网格化的管理设计
高校学生心理预警机制网格化管理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根据高校办学规模和管理特点,将全校的心理预警管理部门划分成若干网络。比如,一所高校有20个院系,则划分为20个小网格,所有网格组成心理健康预警管理的顶层网格,由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作為总的管理部门,顶层网格由各院系的二级心理辅导站站长管理。校心理健康中心下以各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为单位,在各学院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具体网格划分,各年级划分为不同的班级。通常由辅导员负责年级网格管理,心理协会部长辅助管理。班导师负责各班级的网格管理管理,心理委员辅助管理。班级网格下设宿舍网格,由宿舍心理联络员担任。 (二)高校学生心理预警机制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机制
高校学生心理预警机制在运行过程中,依托层级划分,逐层实现信息传递,由宿舍心理联络员发现问题后上报至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将信息上报至班导师、辅导员和二级心理工作站站长,学院心理工作站作为信息采集和传递的关键节点,他们在最快的时间内对“问题”学生进行排查筛选,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选择上报或自行处理。各学院的二级心理工作站站长根据学院人数、划分的网格数量多少和发现问题学生的数量,以一周或几周为标准将汇总的信息归纳总结后反馈给校心理健康中心。校心理工作中心将反应出来的问题进行甄别,通过约谈等途径对学生进一步的排查,对于目前问题不明显的学生,在做好日常关注的同时,需要在后续的时间内进行不定期的约谈。对存在明显异常的学生,以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的手段,应对、排除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和极端行为,并在必要时实施医疗转介[6](p34-735)。
四、高校学生心理预警机制网格化管理的保障机制
高校学生心理预警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有心理健康预警队伍、硬件设施建设及制度的保障。其中硬件保障是基础,制度保障是核心,队伍建设是关键。
(一)加强心理健康预警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队伍稳定、业务能力强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培养与培训,丰富专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和应用技能。定期举办由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参加的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班、讲座、个案研讨和督导,逐步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意识和对心理疾病、心理危机的预防能力。
(二)提升物质保障
网格化管理的正常运行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学校在工作人员安排、经费配比、场地和设施使用等方面应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支持力度,成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学习和活动场所,不断增添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以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学校应更多关注学生心理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
(三)完善制度保障
建立和完善网格化管理制度是保障网格管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明确各管理网格负责人的工作要求和职责,制定网格管理的各层级责任和具体工作措施,规范日常排查和上报工作,畅通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警通道,形成一套体系完整的心理预警机制管理规范和标准。为实现每个节点功能的专项管理,高校心理预警机制中的层级递阶结构比较明显,各横向节点的信息不能共享,因此需要增加各横向网格节点之间的互通互融,从而打破条块分割,实现条块结合。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在高校显得尤为重要,网格化管理模式为高校大学生心理预警工作提供了一条较为成功的实践道路,我们要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在认真总结这种管理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郭晋武,谭晓东.大学生健康—心理卫生与行为健康篇[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Foster I, Kesselman C.The grid:blueprint for a new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M].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1998.
[3]郑士源, 徐辉, 王烷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3).
[4]郑杭生.社会学新修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阎耀军.城市网格化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6,(2).
[6]谢中清.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機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作者简介:袁伟(1984—),男,河南开封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助教,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工程、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