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多次强调文化自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打牢思想根基,提供精神、智慧和道义的支撑。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一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增进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的重要来源和丰厚滋养。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牢固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多次强调文化自信问题,把对它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中国自信的基础。在建党95周年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堅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更”形容文化自信,充分表明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打牢思想根基,提供精神、智慧和道义的支撑。文化的高度自信不仅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思想之光与精神之钙,使其愈益丰盈和坚贞,而且更在于其在给人筑砌精神砥石和点燃思想烛火的过程中,每每都能切入灵魂,直达底蕴,以至从心灵深处铸成明晰而坚定的目标与信仰。
当今世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不仅对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起到精神基础作用,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不仅渗透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还渗透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日常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审美追求等方面。文化自信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深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是激励我们攻坚克难、克敌制胜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国家、民族、群体、个人失去了文化自信的根基、灵魂,必将无所适从。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
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一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增进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的重要来源和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和意义作过深刻阐述,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在2015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善良和智慧,一直教化着我们的道德风尚和价值取向。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化我们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教化我们老实做人,诚实做事;“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教化我们勤俭持家,节俭立国;“公生明廉生威”“勤能补拙”“和为贵”等等,都从不同侧面教化人们公正、清廉、勤劳、向善。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我们培育和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在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仍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下的伟大智慧。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一贯继承、弘扬、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梳理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源流、思想精华和鲜明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割裂文化传统和文化血脉,它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丰厚沃土,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将人类文明的优长冶为一炉,从而深层次地推动中国发展。所以,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从而引导人们牢固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作者单位:天津市东丽区委党校)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多次强调文化自信问题,把对它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中国自信的基础。在建党95周年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堅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更”形容文化自信,充分表明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打牢思想根基,提供精神、智慧和道义的支撑。文化的高度自信不仅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思想之光与精神之钙,使其愈益丰盈和坚贞,而且更在于其在给人筑砌精神砥石和点燃思想烛火的过程中,每每都能切入灵魂,直达底蕴,以至从心灵深处铸成明晰而坚定的目标与信仰。
当今世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不仅对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起到精神基础作用,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不仅渗透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还渗透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日常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审美追求等方面。文化自信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深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是激励我们攻坚克难、克敌制胜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国家、民族、群体、个人失去了文化自信的根基、灵魂,必将无所适从。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
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一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增进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的重要来源和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和意义作过深刻阐述,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在2015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善良和智慧,一直教化着我们的道德风尚和价值取向。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化我们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教化我们老实做人,诚实做事;“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教化我们勤俭持家,节俭立国;“公生明廉生威”“勤能补拙”“和为贵”等等,都从不同侧面教化人们公正、清廉、勤劳、向善。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我们培育和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在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仍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下的伟大智慧。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一贯继承、弘扬、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梳理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源流、思想精华和鲜明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割裂文化传统和文化血脉,它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丰厚沃土,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将人类文明的优长冶为一炉,从而深层次地推动中国发展。所以,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从而引导人们牢固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作者单位:天津市东丽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