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的构思,深刻的主题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on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大量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如何把这些文章的特点体现出来,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历来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师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陷于一种程式的教学中。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这个问题就更为明显。其实,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按照旧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套路来欣赏文章,还应从体裁自身的特点来决定教学的方法,抓住重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入文章内部。
   就拿《药》来作一个实际例子。《药》创作于1919年4月,是以光复会成员徐锡麟、秋瑾被清政府杀害事件为素材写成的。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鲁迅的小说,具有一个特点,也就是从“为人生”出发,表现“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以最平凡的事件来描写最不平凡的思想,以此成为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一、情节的展开反映主题
   《药》写的是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要要求学生针对文章的大致情节有较直观的了解,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要明了。鲁迅对秋瑾殉难颇多悲愤,对巫医以人血馒头治痨病也有所闻。但他并没有把这两种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分别写成小说,那样写只不过是提供一些革命逸事或风俗文化而已。他以特殊的思想深度使这二者发生关系,把它们作为明暗两条结构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两条线索穿插折叠在同一个艺术世界之中。
   二、环境的描写衬托主题
   在小说欣赏中,教师还应注意环境的变化对主题的影响。
   《药》中,作者就刻意地对不同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一开始,就安排了一个不寻常的时间来渲染、烘托不寻常的环境:“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沉寂、阴森的环境,华家为找药用尽脑汁,突现了寻常百姓家的不寻常事;接着,写到了不寻常的杀人刑场丁字街的环境,突出其恐怖,杀气腾腾,这就很巧妙地把华家与夏瑜被害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即为了治病,华家买人血馒头,夏瑜的血被卖,被吃,突出了主题,也照应了标题。再写一群看客去看杀人凑趣,最后写老栓得到人血馒头之后的感受,正因为他相信这人血馒头可以治好儿子的痨病,所以才不惜把辛辛苦苦攒来的一包洋钱拿去买药。也正因为他相信,所以去买药时他才高兴得“跨步格外地高远”,这些都为体现小说的意义作好了准备。
   茶馆内部的环境,表现的又是当时特定的一个下层社会,形形色色的人,同样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巧妙地说明杀害夏瑜的真正凶手是整个社会,找出这个社会的“病”结,是“医病”的关键。
   三、人物的表现深化主题
   在分析中,教师不可忽视人物形象。小说《药》的人物描写就很具个性,人物形象极其鲜明,塑造不同的人物,方法各异。抓住人物,就能找到剖析文章内容的一条途径。
   《药》中明确出现的人物有华老栓夫妇、康大叔、夏四奶奶和花白胡子等茶客,从侧面暗写到的人物有夏瑜和夏三爷,还有街上的许多“古怪的人”,把这些人物进行分类,可归为三类:一类是愚昧麻木的群众,如老栓、夏四奶奶、茶客和那些“古怪的人”;一类是革命者,如夏瑜;一类是封建统治者的帮凶,如康大叔和夏三爷。
   小说是如何写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的?首先应该明确,革命者夏瑜是因为本家夏三爷的告官而被捕,又因刽子手康大叔而遇害。而那些愚昧麻木的群众,对夏瑜被害表现出的是冷漠、不理解,甚至是嘲笑;对走狗帮凶表现的却是恭敬、羡慕和低声下气。当凶残、蛮横的康大叔在茶馆里高声叫嚷时,所有的人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在为他倒茶时,还特意“加上一个橄榄”。
   这样的人物关系,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特征,又提示出了小说的主题。
  
其他文献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们的心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我们也看到,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一、机械模仿,落入“新模式化”   随着素
期刊
在基础教育中,每门课程都有其独当之任。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就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人”。语文教学只有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独特任务,才能够让语文之美如潺潺溪水一样沁入学生的心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智慧。   语文姓“语”,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通过语言,且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语文教学要有强烈的语言意识,要抓住文本的语言
期刊
课堂教学及其效率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孜孜探讨的一个课题,教学策略研究正是这种研究的一个部分。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阅读。所以在教学第一线开展语文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应该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重中之重。   一、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背景   1.语文新课程改革期待着有效的阅读教学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向教与学提出了更
期刊
教学到高三阶段,转入了备考复习阶段。我们语文备课组第一轮复习首先是教材的复习。复习备考,要做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同时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让所有学生积极参入不断提高应试能力,但这一切都要落脚在课堂教学上。高三复习备考之初,我就在思考怎样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功能,使教材的复习落到实处。为此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是立足课本,围绕考点,深层挖掘   教材的复习如果是按课本教材顺序,老师按部就班的把原来
期刊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面对变革中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再一次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要让教师从沉闷、刻板的教学程式中摆脱出来,让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就要在教学思路上努力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精心设置导语,激发语文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历来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一个独特新颖的导入就象一把钥匙,可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激发学
期刊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更是培养语感的好方法。清代姚鼐等人提出“因声求气”之说,“声”就是文句的音韵、节奏;“气”就是作者所表达的精神、气势。可见,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范读、领读、齐读、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可读全篇,可读几段,还可读几句、读一句。多种形式的吟诵涵咏,同样为课堂营造一层浓浓的古味,使学生对文言文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融入,从生涩到流畅,再到韵味十足起
期刊
哭的时候没人哄,我学会了坚强;   怕的时候没人陪,我学会了勇敢;   烦的时候没人问,我学会了承受;   累的时候没人可以依靠,我学会了自立……   就这样我找到了自己,   原来我很优秀,更可贵的是,世界上,   我只有一个,只有一个我!   渐渐地,我成熟了,   知道了人是被逼出来的,   只有压力才有动力,因为没有更大的不如意,   所以现在的不如意也是幸福的!  
期刊
作为四大文体样式之一的散文,它以短小隽永、精悍利落见称,被誉为文艺阵地的“轻骑兵”,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近年来,散文更是倍受人们的青睐,以散文为阅读材料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题目,成为高考的必考题,且在分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虽然,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难度在走低,但学生得分仍旧普遍偏低。因此,对散文阅读一般规律及技巧的研究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散文阅读的规律、技巧,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
期刊
导入,“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学习的情境中”。(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一位优秀教师应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荡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所以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勇于为语文课亮出美丽的“凤头”。   所谓导入的艺术性,就是要求导语设计的方式和内容必须
期刊
今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选材多样,涉及的诗人作家很多,且不仅限于唐诗宋词。在选择诗作和诗人方面,大致是选著名诗人不常见的诗作,或不太著名的诗人的一流诗作。这样做,或许是为了有效避免猜题、押题,因此我们更应该去探究出题及解题策略。   前人谈到诗歌鉴赏,往往强调“意会”,这是不错的,但就考试而言,还得把“意会”的结果“言传”出来。这里的“言传”就是答案。答题自然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答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