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改革

来源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uan616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对高等教育制约与促进的动态过程。高等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努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不断推进自身的改革与发展。科技是现代国际竞争的第一要素,科技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无疑高等教育在此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树立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对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从政府、社会、高校本身三个方面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改革 大众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74-03
  
  1.科学发展观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1.1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据教育部08年给出的数字,从1999年~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8%提高到23%,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提出的标准,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2007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超过了2700万,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也跃居世界第一位。规模的迅速扩张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
  1.1.1 如何对高等教育做出新的定位。由于对高等教育及其发展规律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认知,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的定位存在着“偏心”、模糊和狭窄的问题。我国大学都把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社会定位或功能定位,但由于缺乏追求真理、引领社会进步的的大学理念,普遍不具有个性鲜明的自我精神。特别是当功利主义思潮袭来时,许多高校忽视了高等教育的文化本质属性和社会公益性,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有的甚至把大学当成经济实体来创办,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短缺与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之间所形成的反差,导致了一些高校教育行为扭曲以及教育腐败的不断滋生。
  1.1.2 如何使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1999年开始的“大扩招”,使得原本就捉襟见肘的高等教育资源总量日益紧缺和匮乏,高等教育资源生均占有量明显下降。比如,高教教师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身心俱疲;生均占地面积、学习生活空间、建筑面积、固定资产、设备可使用率严重下降;高教基础设施与设备总体陈旧且处于正常运转水平之下。由于高等教育投入的“旧债”和资源总量的缓慢增长,即政府实际的高等教育投入的相对下降所造成的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严重不足,必然危害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1.3 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下进行质量监控。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自1999年以来所进的十年扩招,使得短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人数剧增。但是,高等教育的“扩招”或说“单单只追求数量上的大跃进”所衍生的高等教育“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之间的矛盾凸显了出来。如果不能把高等教育“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必然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隐患。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如果不能处理好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的质量监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有可能重走国外高等教育走过的弯路。
  1.1.4 如何实现教育理论的科学化与可操作性。我国关于高等教育理论的科学化与可操作性研究,从最初的摹仿欧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到摹仿前苏联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再到批判借鉴欧美各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发展到现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中国化,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的质的飞跃。尽管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远未达到科学的、完善的程度,我国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还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比如,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功利主义、形式主义和平均主义问题;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即理论的可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低的问题);理论创新度低以及学科的学术合法化问题,无一不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设置了理论指向上的障碍。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没有行动检验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高等教育要健康发展,就必须解决高等教育理论的科学化与可操作性问题。
  1.2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关系。
  为了应对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急需用新的思维、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武器,它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对于指导高等教育改革的意义表现在:①两者的目的一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即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现在面临的问题正是如何解决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所以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积极地解决教育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问题,我们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办学,从我国教育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出发,寻求发展的路径。②两者的对象相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的主体也正是人。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是了解人、尊重人,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激发人的首创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也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视为大学发展的中心,大学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服务和促进人的发展。”[1]③科学发展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以人为本的观念和五个统筹的思想和原则,也是对教育发展的要求”[2]。如何协调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之间的关系;怎样协调发展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关系;如何调整政府与高校、高校内部之间的权、责、利关系的安排;如何合理布局和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专科性大学、职业教育性学院;怎样协调发展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等等问题,都是当前教育改革中面临的突出问题。④科学发展观为教育改革提出了解决的方法。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兼顾、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又快又好的发展。高等教育能否顺利改革、改革是否进入正确方向,这需要我们理顺各种关系,认真分析各种矛盾和问题,抓住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逐一加以解决。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对高等教育制约与促进的动态过程。高等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努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不断推进自身的改革与发展。科技是现代国际竞争的第一要素,科技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无疑高等教育在此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树立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对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动作用。
  
  2.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改革
  
  为了使高等教育和谐、健康、稳定的发展,我们首先应该理顺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明确政府、社会、高校各部分的职责,合理定位,进而针对各自所处的地位作出相应的改革,发挥各部分的作用。
  就政府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2.1 进行教育制度的改革,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完善高等教育的法制化管理。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建设,当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时,需要以相应的法律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
  2.2 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为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逐步把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但即使是我国在2010年达到了4%的目标,这也只是世界的平均水平,离发达国家尚有一段差距。因此,要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科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其次,预算安排时,要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的落实,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将财政收入超收部分更多地用于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此外,在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注重向农村教育、向困难学生、向职业教育倾斜。
  2.3 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合理进行高等教育的布局和结构安排。“在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应该既有把科学研究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也应该有直接针对社会或者社区需要而建立的职业教育型技能学院、不同的学校、学院之前只有定位的不同,而不应有社会地位上的高低贵贱之分。但在我国,长期以来,政府单纯地根据学校的学术地位和隶属关系将高校分成不同的档次、给与不同的待遇,从而形成了高校中的富校及穷校群体。”[3]无论那种类型的学校都把挤进学术殿堂或者迈上更高的学术阶梯作为学校的奋斗目标,以期获得政府更大的资金支持。为了改变这些现象,需要政府从整体上规划高校的布局,明确各层次高校的定位,实施公平的教育政策,尽量使所有的学校都处在相对平等的受助地位。
  2.4 对高校进行合理的评判导向,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受传统思想影响,国内各高校都以科研数量、教授数量、学生数量、占地面积等方面作为评判学校水平高低的依据。因此各种不规范的高校排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了相互攀比,各高校于是也把论文发表数量,博导、教授的人数,学生的规模,校舍的占地面积这些直观的数据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着眼点。结果导致为了一味的追求论文数量,抄袭、剽窃、学术造假现象不断出现;不顾学校硬件设施条件,招收了大批的学生,使得众多高校“人满为患”;为了扩大校园面积,向政府索要超出偿还能力的巨额贷款,导致众多高校负债累累,最后只能政府来买单;为了建设新校舍而进行的新的“圈地运动”,导致耕地面积锐减……对此,政府应该引导高校改变过去的“重理论轻应用”、“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使高校回到“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要”这一基本原则上来,让高校树立“培育人才、服务社会”这样的理念,而不单单是追求规模上的“量、大、全”。
  2.4.1 从社会方面来看,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实现自身的作用:
  2.4.1.1 社会承担起高等教育监管、认证、评价的任务。“在发达国家,一所学校的批准设立,只是说明该校已经达到创办高等教育的最低指标,但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必须得到社会教育认证机构的认证,因为教育机构的认证结果既是政府是否财政资助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选择就读学校的参考指标。”[3]在我国,建立这种机制的关键在于政府能否真正为教育中介组织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如何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保护教育中介组织,并合理引导这些组织规范化运行。这些教育中介组织也需要提高自身的建设,形成规范的行业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增强其权威性,真正为政府和群众做好“参谋”。
  2.4.1.2 加大社会资金投入,加强产学研结合,进行校企间“无缝”合作。在政府引导和社会自身的努力下,企业、组织与个人应加强对高校的资金支持和援助并且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企业和各组织在此过程中也可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资源。此外应该加强企业和高校、院所之间的科研合作,加大新技术的研发能力、提高科研专利的转化速度。在校企合作中要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国外的很多相关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创建于1996年底的全球无线教育联合体The Global Wireless Education Consortium,GWEC),是工业界与大学密切合作共同解决整个工业问题的一个成功范例。GWEC成员可以共享它们的教育培训资源,联合体作为中介机构,建立起企业与大学之间的桥梁,把企业的最新技术与需求提供给大学,共同发展学科教育内容,并提供各种支持,而高等院校与公司大学则成了教育的顾客与供应者”。[5]“英国为促进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专门成立了工业和高等教育委员会,为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技术转让活动提供协调和服务,并对一些合作项目进行资助。”[6]
  2.4.2 对于高校自身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4.2.1 明确教育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理念。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对人的价值意义的认定。以人为本,必须关注人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必须体现人文关怀,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以此为目标下的制度设计应该更加宽容和人性化,“把人作为主体,而不是客体、工具”[7]。高等教育原来的那种以书本为本的学历教育,必须要向以人为本的创新能力教育方向转变。只有加快这种转变,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
  2.4.2.2 完善内部竞争机制,形成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过去我国高校内部改革单纯强调竞争机制的建立,而忽略学术创造的特殊性,没有同时建立起学术方面的民主评价机制,对许多学术问题往往采用行政方式进行管理。比如科研立项、科研获奖等方面都有行政命令和长官意志的色彩,各种“学霸”体系严重影响了科研创新的发展,也因此构成了形形色色的“学术失范”行为温床。针对此种情况,高校内部体制的改革一定要充分尊重科研活动的特点、保障学术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下发展。对各类科研人才的培养都应该着眼于发挥特长,突出个性,努力创造。
  2.4.2.3 发展和吸引人才,提高教师队伍建设。高等学校要发挥知识、人才宝库的潜能和多学科综合的优势,成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知识创新的中心、技术创新的专业化重要基地,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应该下大力气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首先,在稳定现有骨干教师的前提下,培养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教师。第二,公开招聘国内外顶尖学者作为全职或兼职教授,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拉近与国外顶尖学术水平的距离,开拓思路,避免“近亲繁殖”。第三,增加兼职教师队伍规模。“美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高等院校4000多所,在校生1500多万人,专职教55万多人,兼职教师38万多人,兼职教师占40.9%”。[8]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增加兼职教师的数量,改善和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聘请科研单位、生产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既加强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又增强了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2.4.2.4 改变高校“唯论文论”的现状,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应该多元化,让擅长搞研究的搞研究,擅长教学的教学,能二者结合的当然最好,人才的衡量不能只有一把尺子,学校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这要求高校:第一,针对主要承担的工作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来考核。在教学和科研之间,一个老师通常是有所偏重的,我们应该给予老师良好的长期规划与职业期望。第二,晋升指标方面,对于科研突出的老师来讲,在高水平论文、重大重点项目、科研成果奖等方面,应该给一个更长的考核周期。第三,学校、学院/系、老师个人对于教师考核的目的也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考核机制目的在于发现我们教学科研过程中的不足,让大家共同进步。
  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高校自身的不断探索和相互的借鉴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必将迎来绚丽夺目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姚利民.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理念[Z].第十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交流论文.2004
  [2] 谢维和.科学发展观与教育的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
  [3] 高林远.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N].《光明日报》,2006-5-31(11)
  [4] 张竞等.国外校企合作关系的创新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3)
  [5] 易红郡.英国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伙伴关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
  [6] 刘献君.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发展[Z].第十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交流论文.2004
  [7] 杨开乔.加强管理 深化改革 提高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J].现代教育论从,2006,(6)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DTOPSIS法,探讨了辽宁省科技特派行动工作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并据此选取了全省5个科技特派工作开展较好的样本县,进行了实证分析,评价结果与实际调研情
为使广电业健康合理有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对其进行有效规制是许多国家的通例。本文分析在商业主义浪潮席卷全球的宏观历史背景下广电规制的必要性,梳理了美国广电规制
一、背景数学课堂上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主线,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发展学生数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规律展开,激发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实现知识与能力共同发展.因
综观教育教学实践,很多时候教师更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个别辅导,强调因材施教。其实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也是值得教师探究的。
【正】"我强,因为我专"――这是曾经在电视上一句很经典的广告语。要加强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建设,从根本上扭转目前在一些地方存在的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队伍力量不强
尽管微博救助在自然灾害事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我们并不能盲目乐观地认为微博可以成为灾害救助中的生命线媒介,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自然灾害事件中制约微博救助的瓶颈因素:对物
青年教师的成长是目前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如何助力青年教师成长的问题,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政治理论方面求务实,在师德教育方面谋创新,在传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元素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在这样的理念驱动下,中学数学教学必须在传承和反思的基础
摘要:供应链企业间的冲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冲突管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供应链节点企业冲突的特征,存在的原因以及解决供应链冲突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供应链 冲突 冲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11—0088—02    供应链管理思想以顾客满意为战略导向,通过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高效地整合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
笔者在几年来的听课观摩和自我探索中发现,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上课素材繁多,课件丰满,活动充足,课上得殷殷实实;但细细思量,却又很难找到其中心、明白其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