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海拾贝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041294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城》全书共23万多字,共使用比喻700多个,这些比喻都十分和谐地统一在全书的艺术形象之中。纵观这些比喻,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读罢《围城》,不禁为作者的幽默风趣而喝彩。书中运用的比喻常令人忍俊不禁,充分展现出作者别具一格的风韵,且看:
  方鸿渐和鲍小姐在一间门面还像样的西菜馆就餐时,作者精心描绘了里面的食物,“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碟子里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 这里连用一大串生动形象的比喻,将这家西菜馆的“美味佳肴”揭露无遗。将鱼比成“海军陆战队,登陆了好几天”,将肉比成“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将鸡肉比成“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读者从这些描绘中可以形象具体地感受到这些食物的残旧与变质。方鲍二人抱兴而来,扫兴而归。作者借这些食物的不新鲜,暗示了他们俩人不纯洁的恋情,终究会热情过后而“残旧、变质”。
  又如,方鸿渐到苏小姐家拜访时遇着了“真正女孩子”唐晓芙,“他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作者将方鸿渐遇着唐晓芙内心难以按捺的欣喜与兴奋而无法安眠的心态,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二、诙谐挖苦,尖刻讥讽
  钱先生非常善于使用诙谐轻松、调侃讽刺的比喻,总是让人在会心一笑时,又会有一丝丝的苦涩,表面上让人嘘笑而实质又意味深长的比喻,很好地剖析、讽刺了现实生活中丑恶现象和可悲可笑之人,在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又体会到深藏着的严肃的意蕴。
  如写方鸿渐、赵辛楣、孙柔嘉三人在“欧亚大旅社”就餐住宿时,是这样介绍里面卫生状况的,“桌面就像《儒林外史》里范进给胡屠户打了耳光的脸,刮得下斤把猪油。”“她(胖女人)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在头发里抓一下就捉到个虱。”作者不明说“欧亚大旅社”的卫生条件如何之差,只是将“桌面”比成“范进给胡屠户打了耳光的脸,刮得下斤把猪油”,可见桌面的肮脏;用“五根香肠”比喻胖女人的手指,而且还可以灵敏地捉到虱子,可见那胖女人的邋遢。作者用这些夸张讽刺的比喻,让读者不禁心生厌恶,同时又有对这一切的怜悯与同情。
  三、寓意深刻,精辟入里
  钱钟书先生具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他始终站在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将自己对于时局动荡,社会现象乃至人情世故的感受和认识都精辟地在《围城》里表现出来。他巧妙地使用比喻,对国政时弊,人性劣根进行辛酸尖刻、精辟入里的讽刺,力透纸背,让人深思,催人觉醒。
  方鸿渐出洋留学了四年,生活尤其懒散,辗转倒换几个大学,最终还是学无所成。由于受到方老先生和周经理的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这里作者将“文凭”比喻成“亚当、夏娃下身的那片树叶”,说它只是用来“遮羞包丑”。崇高的博士文凭,其实也未必圣洁无瑕,比之真才实学,不过是亚当夏娃下身那片可以遮羞包丑的树叶。这一比喻不但深刻地揭示了文凭虚伪的一面,而且一针见血地鞭挞了当时留学生中那群弄虚作假、蒙骗浑沌的人。
  如写辛楣等一行人在泥泞中艰辛行走时,作者横出一笔说他们鞋上刮下的泥“抵得贪官刮的地皮。”这比喻一针见血讽刺了那个浑乱的时代里,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贪得无厌。钱先生用一个新奇的比喻,在不经意间给贪官重重一击,令人不禁拍手叫绝。
  钱钟书先生有睿智和敏锐的洞察力,善于运用蕴涵深刻的比喻,这对于揭露当时社会黑暗和深化主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围城》并非是作者用语言幻成的空花泡影,它植根于抗战初期的现实生活,反映出中国“一部分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他还常取喻于国政时弊,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民生的痛苦。如“鸿渐每见她(妻子的姑母)一次面,自卑的心理就像战时的物价又高涨一次。”然而“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又像得道成仙,平地飞升。”这些比喻都很好地揭露抗战时期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那个水深火热的时代。又如在描写鸿渐等五人去三闾大学途中坐车时,“这辆车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癖难测的性格。有时标致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这些比喻,作者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官僚、贪官的丑恶面目作了无情的嘲讽和鞭挞。
  《围城》一书的比喻艺术千姿百态,犹如大江里的一朵朵浪花,点缀着整部作品,使这部经典之作大放光彩,成为一座“比喻之城”。《围城》运用比喻奇特、丰富,方式多样,产生了特佳的艺术效果,刻画种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揭示人性弱点,隽永精致,具有深邃的哲理意蕴。通过比喻艺术,以犀利、幽默、讽刺的笔法充分揭露、鞭挞旧社会的黑暗、腐败与没落 ,深化作品主题,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其他文献
人类两种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认知学习旨在发展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体验学习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和价值观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体验性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自主揣摩
期刊
初中阶段是童年向青年转变的关键时期,初中生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获得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语文素养。初中生求知欲和表现欲旺盛,他们好奇心强,想象力非常丰富,这些都为语文探究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初中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乃至终身发展产生着影响。笔者根据新课改精神以及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良好
期刊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阅读题目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考试时面对文言文,解题时面对文言文难以理解的词句又没有工具书能够帮助。这就需要学生在解答时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下面以《桃花源记》为例进行分析。  一、浏览题目  做文言文阅读题时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都常会带有文中的某些重要信息或帮助我们阅读并理解文章,而部分试题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阅读文言文之前,应先阅读题目,
期刊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我们确实感觉到了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着的变化。这些变化中,有些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体现新课程本质的变化,而有些却是出乎意料、背离或者说误解新课程理念而产生的变化。所以现代教育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尤其重要。  一、做导演,正确处理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教师的价值引导之间的关系。  首先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精心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情
期刊
“写作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水平的高低相当大程度上折射出语文水平的高低,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精辟地指出:“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至关
期刊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作为教师,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
期刊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角色的传统定位。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社会、家长、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使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呢?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收获了如下几点:  一、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语言有艺术性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寓教于话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
期刊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肩负着传授学生知识,培养高尚道德品质的重任。面时新的形势班主任工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在新时期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将德育工作深入落实呢?  一、内容要体现出时代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充斥着各种信息,交流日益扩大,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多样化,中学生所处的环境更为纷繁复杂。这些对学生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
期刊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与原教材相比在阅读要求、阅读内容、阅读篇目上,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这就使阅读教学成为新的课题,要求教师们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不能按部就班,因循守旧,要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尽快适应新教材的阅读教学。以下就新教材在阅读方面的教学与大家切磋。  一、开启阅读目标,明晰阅读方法  (一)明确阅读目标  一部书或一篇文章,可学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理解主旨,可以揣
期刊
作文评语是教师指导学生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字表达的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还包含着对学生后继作文的引导,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但如何写好它,让它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很值得我们探讨。好的作文评语,往往会令学生激动万分,成为老师和学生心与心对话的平台。反之,则会使学生不知所云,甚至望而生厌,失去写作的信心和兴趣。因此,作文评语的探讨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必须引起语文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