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让语文教学大放异彩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ttym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作为教师,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
  一、以美的情感去激发美感
  语文课文大都是由文质兼美的范文组成,文中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内容和人文内容及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具有极丰富的美的因素,多方面表现了社会美、人生美、意志美。当语文老师真正能够把这些课文当美文来讲,进行美育渗透,那么这课必定生动、活泼、形象,充满感情,给人以启迪,也定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对动词、细节描写的分析,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营造的情感氛围:把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孩子在路上受半点儿苦的爱子深情深深地表现了出来。老师若能全部身心投入,就很容易牵动学生的心,就能让学生与老师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能否在这片土壤上种出参天大树,就看老师能否艺术地施以情感教学,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文学作品中丰满的艺术形象,特别是人物形象,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感。
  二、以美的情境去调动情感
  一篇文章离开了情和境,知识只能是处于游离状态的“散沙”,能力训练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抓住情境这根主线将所有知识的传授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串成一体,才能使学生接受情感教学,从而引起共鸣。如教学《罗布泊,那消逝的仙湖》时,教师一边演示配乐的CPT课件:“罗布泊的过去,美如仙境和罗布泊的现在干涸成沙漠的图片的对比”,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和悲凉的情境,一边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一位亲眼见证了罗布泊百年沧桑巨变的老者,此时,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表达对昔日罗布泊的留恋,对今天罗布泊的惋惜,对人类制造悲剧的愤恨,对人们环保意识的呼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决心从今天,从自己做起,从节约用水,爱护花草树木等身边小事做起,做一个小小的环保小卫士。这样,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而且使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而富有激情,做到了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三、以多媒体去拨动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情感易于被优美的画面激发,且学生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多媒体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利用多媒体能使很多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化,能增大教学的容量,特别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它能让学生感受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云南的歌会》一课时,教师通过PPT课件,把云南少数民族歌会的动人场景并配以声情并茂的音乐展现在学生面前,和着配乐朗诵,这种以画面展示,语言渲染,音乐烘托来展现课文内容的方法,从而创设出一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氛围,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歌会的场景,把学生带到了那少数民族艺术的氛围中去。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像这样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感性体验和直觉感受,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四、以语言美去培养情感
  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靠语言来表达。恰当的语言能生动地刻划出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鲁迅的《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描写便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来表现孔乙己迂腐不堪的性格的。陈寿的《隆中对》中通过对刘备与诸葛亮的对话描写,表现了诸葛亮虽足不出户,但尽知天下事的雄才大略,实属卧龙之才。《最后一课》文末通过对韩麦尔一系列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和亡国后极度痛苦的心情。
  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无视作品的语言美,无疑会使任何作品味同嚼蜡,自然也无法激起学生对作品的喜爱,也就让他们丧失了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也就无法达到运笔自如、妙笔生花的写作境界,更无法体味其中的思想感情,陶冶自己的人格。
  总之,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通过多角度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探索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才能使得语文教学从单纯的知识技能教学的怪圈中走出来,达到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相结合的目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发展自我人格的热情。因此,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钻研教材,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
其他文献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而《小石潭记》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面对这样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我们在教学时如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领略小石潭的美景,体会柳宗元的感情呢?我在教学中尝试从“读——画——写——音乐”这几个环节入手,尊重学生阅读中独特的感受、体验,让学生在赏景品情中“走”进了小石潭。  一、在“读”中走进小石潭  文言文的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读多背才能培养文
期刊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各种面貌,从而写出一篇感人的家乡美文,我将此次写作公开课变成了一次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并给这次活动定名为:“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美丽家乡,美丽益阳。  我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到自己熟悉的家乡的大街小巷、风景名胜,拍下自己眼中所见的家乡,看一看家乡有多美,增强对家乡的感情。再利用网络、书籍等多种形式,从历史、地理、文化、民俗、传说、风土人情等各方面寻找跟家乡有关的各种知识,
期刊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首要任务就是训练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语感的训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感积累的过程就是语文素质提高的过程。笔者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训练学生语感能力的方法。  一、读  中学语文主体是文学作品,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它们是以语言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以及“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而感知作文教学就很好的实践了这一理念!  感知作文,是中语会田玉博士首创,就是老师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眼、耳、口、鼻、手五大外感知器官和内部感知器官,对人、事、物、景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动态感知,强调感同身受的一种作文理念。  经过一个
期刊
学生写作水平与平时的语文教学分不开,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势与渠道。  一、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加强小练笔,提高习作水平。在教学时,根据课文特点,指导学生及时练笔。如学习《灯光》一文,让学生对课文第二段内容进行缩写;学习了《詹天佑》,让学生也写一篇记人的记叙文。
期刊
人类两种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认知学习旨在发展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体验学习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和价值观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体验性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自主揣摩
期刊
初中阶段是童年向青年转变的关键时期,初中生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获得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语文素养。初中生求知欲和表现欲旺盛,他们好奇心强,想象力非常丰富,这些都为语文探究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初中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乃至终身发展产生着影响。笔者根据新课改精神以及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良好
期刊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阅读题目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考试时面对文言文,解题时面对文言文难以理解的词句又没有工具书能够帮助。这就需要学生在解答时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下面以《桃花源记》为例进行分析。  一、浏览题目  做文言文阅读题时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都常会带有文中的某些重要信息或帮助我们阅读并理解文章,而部分试题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阅读文言文之前,应先阅读题目,
期刊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我们确实感觉到了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着的变化。这些变化中,有些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体现新课程本质的变化,而有些却是出乎意料、背离或者说误解新课程理念而产生的变化。所以现代教育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尤其重要。  一、做导演,正确处理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教师的价值引导之间的关系。  首先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精心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情
期刊
“写作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水平的高低相当大程度上折射出语文水平的高低,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精辟地指出:“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至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