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要四有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lippp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角色的传统定位。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社会、家长、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使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呢?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收获了如下几点:
  一、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语言有艺术性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寓教于话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一位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必定是优秀的老师,必定是能用语言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心灵的老师。
  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应该能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应该能用激情的语言激励学生,应该能用理性的语言启发学生 ……以情感人是语言教学的特点之一。讲台虽然不是舞台,教师也不是演员,但语文老师如果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其态度必然是冷漠无情的,不能感染学生。试问,学生不喜欢上你的课又何以达到教学目的呢?所以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必定会用艺术的教学语言叩击学生的心灵,敲开他们的心扉,陶冶他们的情操,把他们感情的琴弦拨响,引起共鸣,全神贯注地进入作品,让学生和作者一起喜、一起悲、一起担忧、一起呐喊。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优秀的语文教师都能用充满艺术的语言粘住一批又—批学生乐学好学的心。
  二、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有深厚的文化功底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教师他刚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交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语文教学涉及的领域是很广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物理化学……作为语文老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更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成长,每天不间断地读书,如此,使自己做到“在你的知识的海洋里,你所交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那么学生在你的语文课上就如同进入了一个辽阔、纯净、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陶醉其中。
  三、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学高才能为师,身正方能正人”, “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只有人格才能养成性格” ,“你不仅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大教育家的这些精辟的论述,表明一个教师他的人格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巨大影响,人格的魅力远比知识更重要。许多教师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应该具有:
  1.良好的个性修养
  教学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位个性开朗的教师在接一个班级后,这个班上大部 分的学生受其影响变得更活泼;而另一位不苟言笑,较内向的老师在执教某个班级后,班上的部分学生受其个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则学会了一种沉默。由此可见,教育者的个性对所教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对教育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要有良好的个性修养。
  2.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些格言警句,都说明一个道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示范的作用是重要的。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其他任何魅力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力胜过千万句豪言壮语,它是无形的旗帜,引导学生走向智慧的彼岸;它是无声的号角,激励学生攀登自我完善的巅峰。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为人师表,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革、自我完善,努力成为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灵魂工程师。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深深地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才会对其所教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对学生有爱心
  当前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体。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教师应该多关心学生,学习方面的、日常生活方面的……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爱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爱他们的劳动成果。 “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可“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关爱,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教学双方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互动交往。教学过程中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交流和意义的分享,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境界。
  爱既是教育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教育事业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当学生感觉每天都浸润在师爱的阳光雨露中,才会茁壮成长、绽放美丽的光彩。
其他文献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各种面貌,从而写出一篇感人的家乡美文,我将此次写作公开课变成了一次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并给这次活动定名为:“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美丽家乡,美丽益阳。  我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到自己熟悉的家乡的大街小巷、风景名胜,拍下自己眼中所见的家乡,看一看家乡有多美,增强对家乡的感情。再利用网络、书籍等多种形式,从历史、地理、文化、民俗、传说、风土人情等各方面寻找跟家乡有关的各种知识,
期刊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首要任务就是训练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语感的训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感积累的过程就是语文素质提高的过程。笔者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训练学生语感能力的方法。  一、读  中学语文主体是文学作品,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它们是以语言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以及“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而感知作文教学就很好的实践了这一理念!  感知作文,是中语会田玉博士首创,就是老师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眼、耳、口、鼻、手五大外感知器官和内部感知器官,对人、事、物、景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动态感知,强调感同身受的一种作文理念。  经过一个
期刊
学生写作水平与平时的语文教学分不开,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势与渠道。  一、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加强小练笔,提高习作水平。在教学时,根据课文特点,指导学生及时练笔。如学习《灯光》一文,让学生对课文第二段内容进行缩写;学习了《詹天佑》,让学生也写一篇记人的记叙文。
期刊
人类两种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认知学习旨在发展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体验学习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和价值观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体验性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自主揣摩
期刊
初中阶段是童年向青年转变的关键时期,初中生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获得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语文素养。初中生求知欲和表现欲旺盛,他们好奇心强,想象力非常丰富,这些都为语文探究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初中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乃至终身发展产生着影响。笔者根据新课改精神以及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良好
期刊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阅读题目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考试时面对文言文,解题时面对文言文难以理解的词句又没有工具书能够帮助。这就需要学生在解答时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下面以《桃花源记》为例进行分析。  一、浏览题目  做文言文阅读题时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都常会带有文中的某些重要信息或帮助我们阅读并理解文章,而部分试题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阅读文言文之前,应先阅读题目,
期刊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我们确实感觉到了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着的变化。这些变化中,有些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体现新课程本质的变化,而有些却是出乎意料、背离或者说误解新课程理念而产生的变化。所以现代教育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尤其重要。  一、做导演,正确处理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教师的价值引导之间的关系。  首先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精心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情
期刊
“写作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水平的高低相当大程度上折射出语文水平的高低,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精辟地指出:“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至关
期刊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作为教师,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