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传承并发展中华民族言语文化的过程之一,教师要保护语文课堂的纯洁性,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课外阅读是一种涉及内容广泛的实践活动,要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真正获益,就要给学生以高尚的价值取向和一定的哲理指导。
关键词:课外阅读;价值;哲理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享受的过程,没有读者和作者的两情相悦,阅读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所以学生的阅读应当是自由的。但随着阅读经历的增长,也不能让他们像草一样随风倒,要理性地阅读,有哲理作指导的阅读,才是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阅读。
一、价值取向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传承并发展中华民族言语文化的过程之一,教师要保护语文课堂的纯洁性和完成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语文阅读要求学生有独特高尚的价值取向,精神情感不能停留在低水平阶段。学生的情感是丰富多彩且具有个性的。教育具有使个性社会化的和使社会个性化的双重功能,我们如何在这关键的时刻提升学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又不折磨学生呢?
首先,老师还是要有些“书卷气”。如果各种书刊已如万马狂奔,在学生心里轮番踩踏,而我们老师自己却还显得索然无味,不能在学生心里留下丝毫痕迹,自动放弃这个阵地,其后果是很难想象的。在要求学生读书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多读书,读好书。“腹有读书气自华”,只有好的书籍才能使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匠心独具,在传授知识时锦心绣口,在面对学生时温文儒雅。更重要的是,语文老师应有语文老师的专业智慧,而不能人云亦云地凑热闹。只有当我们比那些所谓的“明星”们显得更有智慧,更有深度,更有魅力时,才能引领班上的读书潮流,才能成为学生的“重要影响人”,才能极其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从那些我们认为不良的书刊中吸引过来。
其次,老师要给学生批判的自由,不能让学生始终都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有的老师在讲一篇文章好时都不敢说其中的不足,说一个作者好也不敢说他的缺点,学生也就只能记住这些“好”,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结果是老师教得别扭,学生学得辛苦。在一些读书辩论赛中,我们可以发现总的来说,读书多的、层次高的胜过读书少的层次低的。老师固然应是一个智者,是爬行于文本间的蠕虫,但在学生辩论时,“老师我”是不在其中的。此时学生对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才真可谓是百花争妍。有一次一个同学抛出这样一个命题:“当下一些言情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在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身上撕了一片襟袂来做了一件衣裳。”在班上引来了众多同学与他激辩,在这些推崇和批判的争辩中,学生的审美情操得到了提升,精神领域得到了扩展。
二、哲理之初
课外阅读也是一种涉及内容广泛的实践活动,它与历史、政治、地理、经济、科技等密不可分。对于这么大的一个实践活动没有理念指导是不行的,这个理论最好就是一些基本的哲学理论,有了它的指导才能化繁琐为简单,化高深为质朴。
余秋雨在《理性阅读提高人格水平》中说:“社会生活节奏在加快,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又是有限的,這是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当倡导理性阅读,也就是说,阅读不能是盲目的。”窃以为很多人阅读并非没有理性,而是没有理论,不能运用理性去指导自己如何阅读,也就看不见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和严密的逻辑。比如学生写字,可以随意地写字,认真地写字和写出一手好字,后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认真写就是要有理性,想写好字就要有理论作指导。波普尔说理论是一张撒出去抓住世界的网,世界固然很大,却可用理论加以概括。读书的理论犹如经纬线,能将茫茫书海格致化,有了它我们不至于失去方向,它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对我们真正有益的,我们真正喜爱的是什么,我们真正要追求的是什么。什么理论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作指导呢?是一些初步的哲学理论。哲学可以带领我们的思维由此岸到彼岸。它可以使我们具有良好的洞察力,使我们不至于把一部传世名著看成一本“故事会”。当我们洞察到隐藏在名著后面的那一个让我们一直耿耿于怀的神秘谜底时,我们就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会心地一笑了。当然学生一般不可能读懂那些晦涩的哲学书,但我们若在课堂上有意或无意地教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哲学知识,给他们来一个哲学启蒙,让他们在繁重的课业之余进行更有效的阅读总是可以的吧!阅读不只是让学生感悟、理解,而是要在学生的身心涵养、思维素养上有所作用。为此,国家还专门为中学生出版了一套《少年哲学向导丛书》,这套丛书每本都很薄,浅显易懂,涉及面还很广,可以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判断力、独立思考能力,对他们阅读其它方面的书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
用哲理指导学生阅读,似乎即不能让学生放松心情去阅读,也谈不上什么技巧去应答考试中出现的阅读题,短期内收效并不明显。但这就好比苏格拉底似乎教给了学生些什么,但又具体说不出是什么。若说他没有教给学生什么,但学生在心中又好像得到了什么并终身难忘。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有了哲理导航的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个性特征正在形成并将继续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正在扩展并将继续丰富,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育要求学生要形成和发展的语文素养之一吗?
有个问题,读多了学生会不烦,难度大了学生会不会怕?阅读毕竟是精神食粮,一个注重精神世界的人不可能不读书,一个生性敏感的人不可能惧怕读书。学生是有阅读需求的,学生与世界接触的还少,视野还不够宽阔,不够深远,他们阅读需求比成人更旺。阅读如吃饭、如饮酒,只要对学生的口胃,学生如何会没有兴趣?只是时间长了,同一种东西吃久了,必然心生烦厌,这个时候就要提升和扩大学生的胃口。如果有了更高价值取向的吸引,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要求必然要升高,他会知道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没意义的,什么是高级趣味,什么是低级趣味。如果有哲学理论的指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范围的要求必然会扩大,对于世界这张网他就知道他已经了解了些什么,他还可以探索些什么。他不会满足于一些字面上虚弱的迷茫和一些媒体上几碗心灵的鸡汤。他也不会想的太多而读的太少。他会多读书,读好书,在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中前行,逐步建成他自己的精神宫殿,在那里“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鲁迅《看图识字》)。所以一人个在长期的阅读中,将是成就与挑战共存,兴趣与思想齐飞。
关键词:课外阅读;价值;哲理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享受的过程,没有读者和作者的两情相悦,阅读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所以学生的阅读应当是自由的。但随着阅读经历的增长,也不能让他们像草一样随风倒,要理性地阅读,有哲理作指导的阅读,才是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阅读。
一、价值取向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传承并发展中华民族言语文化的过程之一,教师要保护语文课堂的纯洁性和完成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语文阅读要求学生有独特高尚的价值取向,精神情感不能停留在低水平阶段。学生的情感是丰富多彩且具有个性的。教育具有使个性社会化的和使社会个性化的双重功能,我们如何在这关键的时刻提升学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又不折磨学生呢?
首先,老师还是要有些“书卷气”。如果各种书刊已如万马狂奔,在学生心里轮番踩踏,而我们老师自己却还显得索然无味,不能在学生心里留下丝毫痕迹,自动放弃这个阵地,其后果是很难想象的。在要求学生读书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多读书,读好书。“腹有读书气自华”,只有好的书籍才能使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匠心独具,在传授知识时锦心绣口,在面对学生时温文儒雅。更重要的是,语文老师应有语文老师的专业智慧,而不能人云亦云地凑热闹。只有当我们比那些所谓的“明星”们显得更有智慧,更有深度,更有魅力时,才能引领班上的读书潮流,才能成为学生的“重要影响人”,才能极其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从那些我们认为不良的书刊中吸引过来。
其次,老师要给学生批判的自由,不能让学生始终都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有的老师在讲一篇文章好时都不敢说其中的不足,说一个作者好也不敢说他的缺点,学生也就只能记住这些“好”,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结果是老师教得别扭,学生学得辛苦。在一些读书辩论赛中,我们可以发现总的来说,读书多的、层次高的胜过读书少的层次低的。老师固然应是一个智者,是爬行于文本间的蠕虫,但在学生辩论时,“老师我”是不在其中的。此时学生对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才真可谓是百花争妍。有一次一个同学抛出这样一个命题:“当下一些言情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在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身上撕了一片襟袂来做了一件衣裳。”在班上引来了众多同学与他激辩,在这些推崇和批判的争辩中,学生的审美情操得到了提升,精神领域得到了扩展。
二、哲理之初
课外阅读也是一种涉及内容广泛的实践活动,它与历史、政治、地理、经济、科技等密不可分。对于这么大的一个实践活动没有理念指导是不行的,这个理论最好就是一些基本的哲学理论,有了它的指导才能化繁琐为简单,化高深为质朴。
余秋雨在《理性阅读提高人格水平》中说:“社会生活节奏在加快,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又是有限的,這是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当倡导理性阅读,也就是说,阅读不能是盲目的。”窃以为很多人阅读并非没有理性,而是没有理论,不能运用理性去指导自己如何阅读,也就看不见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和严密的逻辑。比如学生写字,可以随意地写字,认真地写字和写出一手好字,后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认真写就是要有理性,想写好字就要有理论作指导。波普尔说理论是一张撒出去抓住世界的网,世界固然很大,却可用理论加以概括。读书的理论犹如经纬线,能将茫茫书海格致化,有了它我们不至于失去方向,它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对我们真正有益的,我们真正喜爱的是什么,我们真正要追求的是什么。什么理论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作指导呢?是一些初步的哲学理论。哲学可以带领我们的思维由此岸到彼岸。它可以使我们具有良好的洞察力,使我们不至于把一部传世名著看成一本“故事会”。当我们洞察到隐藏在名著后面的那一个让我们一直耿耿于怀的神秘谜底时,我们就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会心地一笑了。当然学生一般不可能读懂那些晦涩的哲学书,但我们若在课堂上有意或无意地教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哲学知识,给他们来一个哲学启蒙,让他们在繁重的课业之余进行更有效的阅读总是可以的吧!阅读不只是让学生感悟、理解,而是要在学生的身心涵养、思维素养上有所作用。为此,国家还专门为中学生出版了一套《少年哲学向导丛书》,这套丛书每本都很薄,浅显易懂,涉及面还很广,可以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判断力、独立思考能力,对他们阅读其它方面的书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
用哲理指导学生阅读,似乎即不能让学生放松心情去阅读,也谈不上什么技巧去应答考试中出现的阅读题,短期内收效并不明显。但这就好比苏格拉底似乎教给了学生些什么,但又具体说不出是什么。若说他没有教给学生什么,但学生在心中又好像得到了什么并终身难忘。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有了哲理导航的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个性特征正在形成并将继续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正在扩展并将继续丰富,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育要求学生要形成和发展的语文素养之一吗?
有个问题,读多了学生会不烦,难度大了学生会不会怕?阅读毕竟是精神食粮,一个注重精神世界的人不可能不读书,一个生性敏感的人不可能惧怕读书。学生是有阅读需求的,学生与世界接触的还少,视野还不够宽阔,不够深远,他们阅读需求比成人更旺。阅读如吃饭、如饮酒,只要对学生的口胃,学生如何会没有兴趣?只是时间长了,同一种东西吃久了,必然心生烦厌,这个时候就要提升和扩大学生的胃口。如果有了更高价值取向的吸引,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要求必然要升高,他会知道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没意义的,什么是高级趣味,什么是低级趣味。如果有哲学理论的指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范围的要求必然会扩大,对于世界这张网他就知道他已经了解了些什么,他还可以探索些什么。他不会满足于一些字面上虚弱的迷茫和一些媒体上几碗心灵的鸡汤。他也不会想的太多而读的太少。他会多读书,读好书,在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中前行,逐步建成他自己的精神宫殿,在那里“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鲁迅《看图识字》)。所以一人个在长期的阅读中,将是成就与挑战共存,兴趣与思想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