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妈妈带100元去商店买下列的生活用品:
一瓶热水瓶28元;一个烧水壶43元;6只小水杯子24元。妈妈带的钱够吗?
一、教学案例
本文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1页“加、减法估算”的公开教学,我重点探讨了“估算”教学的一些思路,并进行分析与反思。
二、教学程序
1.课前激趣,尝试猜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电教室上课,还有一些领导和老师们也来到了我们教室。刚才我们已经向后面听课的老师们打过招呼了,现在请大家猜一猜:后面听课的老师有多少人?
生:我猜有20人。师:多了。生:有13人。师:少了。生:有15人。师:还是少了。生:有17人。师:对。(教师在黑板一角板书17人)
【感悟】通过课前谈话,从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方法,引起学习兴趣,获得有关估算的感性认识。
2.创设情境,引探算法
师:谁知道我们二(1)班有多少人?生:53人。师:53人大约是几十人?生:53人大约是50人。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后面听课的老师是17人,17人大约是几十人?生:17人大约是20人。
师:在数学计算中,有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估计出粗略的数据就可以了,这叫做估算。(出示课题:加、减法的估算)
3.探究方法,尝试估算
师:星期天,妈妈带100元钱去买下列生活用品。(板书:100元)
师:这是妈妈要买的28元的热水瓶,这是妈妈要买的43元的烧水壶,这是妈妈要买的24元的水杯。(贴出相应图片及价格)
师:妈妈带的钱够吗?需要精确计算吗?生:不需要。
师:请你帮妈妈估算一下,带100元钱够吗?你是怎样估算的?把你的方法给组里的伙伴们说一说。(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生1:我是这样算的:热水瓶28元大约是30元,烧水壶43元大约是40元,水杯24元大约是20元,30+40+20=90,所以100元钱够了。
生2:我是从100元中减去30元等于70元,70元减去40元等于30元,30元减去24元还剩6元,所以够了。
【感悟】通过创设具体的购物情境,让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相互启迪、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4.模拟生活,学以致用
(1)模拟运动会1——估算参加运动会的人数
师:我们学校马上要开运动会了,这是我们二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
跑步跳远跳高
39人28人11人
师:每一个运动员都有一个参赛号码布,现在有62个号码布,(板书:62)请你帮老师们估算一下够用吗?生:不够用。
师:为什么?
生1:39人大约是40人,28人大约是30人,11人大约是10人,40+30+10=80,超过62人,所以不够用。
生2:40人加30人等于70人,不用加后面的就超过了62了,所以不够用。
师:不够用,怎么办?
生1:把运动员去掉。
生2:不能去运动员,因为他们要比赛。再买点号码布就行了。
师:大约要买几十个号码布?
生:大约买20个号码布,因为40+30+10=80(人),现有62个,大约要买20个就够了。
【感悟】一题两用,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应用能力。
(2)模拟运动会2——估算啦啦队的人数。
师:运动会中,我们每个班还要派出啦啦队。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31页,看下面的“做一做”:请观察二(1)班派出了多少人?
师:二(1)和二(2)班合起来大约有多少人?
生1:二(1)和二(2)班合起来大约有80人,因为39大约是40,42大约是40,40加40是80人。
生2:合起来大约是80人,39加42是81,81人大约是80人。
【感悟】学生通过进一步的练习,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
(3)模拟游戏情景——猜数游戏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猜数游戏,谁愿意上来帮忙。(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老师给他一张卡片,让他先读一读,然后举起卡片读给大家听。)
张彤:我有20多枝水彩笔,妈妈买了12枝。
师:请你猜猜张彤大约有多少只水彩笔?
生1:有30多枝,因为张彤原来有20多枝,妈妈又给她买了12枝,合起来是30多枝。
生2:有40多枝。因为张彤有20多枝,可能是21、22枝,也可能是28、29枝,如果是28、29枝,加上12枝,大约是40枝了。
小组活动:(同桌的同学按照上面的游戏进行同伴的猜数游戏)
【感悟】这一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释放,把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得“算法多样化”成功的体验。
5.模拟超市情景——应用知识,体验成功
师:国庆节快到了,我们班准备派出一个小组带60元钱买一些礼品去看看福利院的孩子们。我们先去小小超市看看吧。教师摆出货架:
12元的奶粉、19元的书、24元的书包
11元的钢笔、19元的羽毛球拍、38元的玩具
请同学们看看小小超市里都有些什么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
师:下面每一小组设计一个购物方案,你们准备用60元钱买哪些物品,大约要花多少钱?
(四人小组活动)
师:哪一组愿意讲讲你们的设计方案?
小组1:我们准备买一袋奶粉,一个书包和书。大约要花50元钱。
小组2:我们小组准备买一袋奶粉,一个钢笔和一个玩具,大约要花60元钱。
师:你们真不简单,作为宣传员去呼吁其它人也献出爱心。我代孩子们谢谢大家。
【感悟】这时孩子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的心情更是无比激动。我激动的是孩子们在解决这个简单的实际问题时竟然用了这么多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法,如此漂亮。
6.自我评价
让学生相互评价,孩子们仍意尤未尽。
【感悟】一节估算课随着下课铃声结束了,同学们通过认真思考,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方法,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反思
1.数学的生活化
“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我设计了:
估算教室的人数——估算妈妈带钱够不够——估算参加运动会的人数
——估算啦啦队的人数——猜数游戏——超市场景
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于校园生活气息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算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们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掘和鼓励算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3.学力的无限化
我们应该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给以充分挖掘,就象猜数游戏,学生们会想到20多枝可能多21、22枝,也可能多28、29枝;在设计购物方案时,他们会想到剩下的钱捐款献爱心等等,孩子们这些精彩的回答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
参考文献:
[1]《估算教什么?怎么教?》,作者:王永.
[2]《小学数学第三册<加、减法估算>教学设计》,作者:路平.
[3]《反思教学内容中的估算》,作者:郎宏坤.
妈妈带100元去商店买下列的生活用品:
一瓶热水瓶28元;一个烧水壶43元;6只小水杯子24元。妈妈带的钱够吗?
一、教学案例
本文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1页“加、减法估算”的公开教学,我重点探讨了“估算”教学的一些思路,并进行分析与反思。
二、教学程序
1.课前激趣,尝试猜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电教室上课,还有一些领导和老师们也来到了我们教室。刚才我们已经向后面听课的老师们打过招呼了,现在请大家猜一猜:后面听课的老师有多少人?
生:我猜有20人。师:多了。生:有13人。师:少了。生:有15人。师:还是少了。生:有17人。师:对。(教师在黑板一角板书17人)
【感悟】通过课前谈话,从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方法,引起学习兴趣,获得有关估算的感性认识。
2.创设情境,引探算法
师:谁知道我们二(1)班有多少人?生:53人。师:53人大约是几十人?生:53人大约是50人。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后面听课的老师是17人,17人大约是几十人?生:17人大约是20人。
师:在数学计算中,有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估计出粗略的数据就可以了,这叫做估算。(出示课题:加、减法的估算)
3.探究方法,尝试估算
师:星期天,妈妈带100元钱去买下列生活用品。(板书:100元)
师:这是妈妈要买的28元的热水瓶,这是妈妈要买的43元的烧水壶,这是妈妈要买的24元的水杯。(贴出相应图片及价格)
师:妈妈带的钱够吗?需要精确计算吗?生:不需要。
师:请你帮妈妈估算一下,带100元钱够吗?你是怎样估算的?把你的方法给组里的伙伴们说一说。(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生1:我是这样算的:热水瓶28元大约是30元,烧水壶43元大约是40元,水杯24元大约是20元,30+40+20=90,所以100元钱够了。
生2:我是从100元中减去30元等于70元,70元减去40元等于30元,30元减去24元还剩6元,所以够了。
【感悟】通过创设具体的购物情境,让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相互启迪、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4.模拟生活,学以致用
(1)模拟运动会1——估算参加运动会的人数
师:我们学校马上要开运动会了,这是我们二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
跑步跳远跳高
39人28人11人
师:每一个运动员都有一个参赛号码布,现在有62个号码布,(板书:62)请你帮老师们估算一下够用吗?生:不够用。
师:为什么?
生1:39人大约是40人,28人大约是30人,11人大约是10人,40+30+10=80,超过62人,所以不够用。
生2:40人加30人等于70人,不用加后面的就超过了62了,所以不够用。
师:不够用,怎么办?
生1:把运动员去掉。
生2:不能去运动员,因为他们要比赛。再买点号码布就行了。
师:大约要买几十个号码布?
生:大约买20个号码布,因为40+30+10=80(人),现有62个,大约要买20个就够了。
【感悟】一题两用,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应用能力。
(2)模拟运动会2——估算啦啦队的人数。
师:运动会中,我们每个班还要派出啦啦队。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31页,看下面的“做一做”:请观察二(1)班派出了多少人?
师:二(1)和二(2)班合起来大约有多少人?
生1:二(1)和二(2)班合起来大约有80人,因为39大约是40,42大约是40,40加40是80人。
生2:合起来大约是80人,39加42是81,81人大约是80人。
【感悟】学生通过进一步的练习,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
(3)模拟游戏情景——猜数游戏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猜数游戏,谁愿意上来帮忙。(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老师给他一张卡片,让他先读一读,然后举起卡片读给大家听。)
张彤:我有20多枝水彩笔,妈妈买了12枝。
师:请你猜猜张彤大约有多少只水彩笔?
生1:有30多枝,因为张彤原来有20多枝,妈妈又给她买了12枝,合起来是30多枝。
生2:有40多枝。因为张彤有20多枝,可能是21、22枝,也可能是28、29枝,如果是28、29枝,加上12枝,大约是40枝了。
小组活动:(同桌的同学按照上面的游戏进行同伴的猜数游戏)
【感悟】这一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释放,把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得“算法多样化”成功的体验。
5.模拟超市情景——应用知识,体验成功
师:国庆节快到了,我们班准备派出一个小组带60元钱买一些礼品去看看福利院的孩子们。我们先去小小超市看看吧。教师摆出货架:
12元的奶粉、19元的书、24元的书包
11元的钢笔、19元的羽毛球拍、38元的玩具
请同学们看看小小超市里都有些什么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
师:下面每一小组设计一个购物方案,你们准备用60元钱买哪些物品,大约要花多少钱?
(四人小组活动)
师:哪一组愿意讲讲你们的设计方案?
小组1:我们准备买一袋奶粉,一个书包和书。大约要花50元钱。
小组2:我们小组准备买一袋奶粉,一个钢笔和一个玩具,大约要花60元钱。
师:你们真不简单,作为宣传员去呼吁其它人也献出爱心。我代孩子们谢谢大家。
【感悟】这时孩子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的心情更是无比激动。我激动的是孩子们在解决这个简单的实际问题时竟然用了这么多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法,如此漂亮。
6.自我评价
让学生相互评价,孩子们仍意尤未尽。
【感悟】一节估算课随着下课铃声结束了,同学们通过认真思考,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方法,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反思
1.数学的生活化
“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我设计了:
估算教室的人数——估算妈妈带钱够不够——估算参加运动会的人数
——估算啦啦队的人数——猜数游戏——超市场景
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于校园生活气息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算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们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掘和鼓励算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3.学力的无限化
我们应该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给以充分挖掘,就象猜数游戏,学生们会想到20多枝可能多21、22枝,也可能多28、29枝;在设计购物方案时,他们会想到剩下的钱捐款献爱心等等,孩子们这些精彩的回答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
参考文献:
[1]《估算教什么?怎么教?》,作者:王永.
[2]《小学数学第三册<加、减法估算>教学设计》,作者:路平.
[3]《反思教学内容中的估算》,作者:郎宏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