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劝告》的创作手法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mch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契诃夫是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用其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来进行短篇小说创作,塑造了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本文选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劝告》为研究对象,通过“门”的故事线索、“正”与“反”人物塑造、语言的叙事技巧、毁灭创希望的艺术手法等四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以期让大家对契诃夫艺术创作手法及《劝告》获得更真切的认识。
  【关键词】:契诃夫;劝告;创作手法
  一、以“门”为故事线索
  《劝告》这篇小说是围绕着一个“门”来展开叙述的。门是极为普通的门,是“用木料做成,涂着平常的白漆,安着普通的门钩”,而它又不是普通的门,“它为什么这样威严呢?它大有奥林匹斯山诸神在此的气概!门里边坐着……”而契诃夫并未说出门里坐着什么人,这是悬念,也是伏笔,是本文展开描述的关键所在,是为了烘托出这篇故事所围绕的隐形的中心人物,也是作者用隐喻创作典型人物的独特的方法。在文中,作者并不直接对门内那位进行描述与塑造,而通过对其所处房外的门进行描述,门都“大有奥林匹斯山诸神在此的气概”,进一步烘托了里边人物的“奥林匹斯山诸神在此的气概”。而作者在此又说道,“不过,这不关我们的事。”看似使读者把目光从门内人转移开来,但其实是为全文的展开做铺垫,全文的故事剧情,人物的对话,全是围绕着这扇门后的人展开的,作者每一笔简单描述,其实都是匠心独在、巧妙运用的。
  这个门既是普通平凡的门,但又是极为不凡的门,全是因为“门里边坐着……”的那位人物。全文以“门”为故事线索,从门外两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得知,“进门送礼”是二人讨论的主要话题,一个人想要找门内的“财主”、“大恩人”办“拖了三年”的事情,可守门人一直在阻拦他的进入。
  二、从“正”到“反”的人物塑造
  全文从“奥林匹斯山诸神在此的气概”式的门,引出门外两人的谈论,一个是送礼者,一个是被送礼者的守门人。而全文主要段落全是二人的对话,当读者刚开始阅读时,可以发现,守门人这样拒绝送礼者,“您疯啦……波尔菲烈·谢苗内奇可不是这样的人”,“不……他是那么一种人”,“他不会要……他性格与众不同!很严格……他为人出力,操心劳神,晚上睡不着觉,可是关于谢意什么的,他根本不会要。……他就是立下了这样的规矩”,“假如您真想為他的恩惠和操心表一表谢意……我可以劝劝他”。我们在送礼者和守门人的谈话中,在守门人一次次为他的主人维护时,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正直的、“奥林匹斯山诸神”式的人物在门后,仿佛看到他是一个讨厌送礼,拒绝收礼,全心为人出力,操心劳神的正义的“好人”形象。
  同样送礼者也用“真心诚意的馈赠……报答他付出的过分的辛劳……这不是受贿,而是所谓合法的收受礼物”来为他的送礼行为戴上冠冕堂皇的高帽子。在送礼者与守门人的来回切磋和交锋中,守门人“勉为其难”帮他通报,并把价格从三百提到一千卢布。此时,一直替主人说好话,说主人是不收礼的“好人”的守门人,也露出了真实嘴脸。契诃夫并没有将文章在此停止,而是进一步用“‘两千!’房门里边有人说。”来结束了二人的对话,这是“奥林匹斯山诸神”式的人物第一次出场,也就结束了人物的对话,短短两个字,就充分显示了他可怕而又贪婪的嘴脸,可恶而又狰狞的面庞。送礼的金额也从三百到一千,又跳跃式的达到两千。守门人口中“为人出力,操心劳神”的“好人”形象一下子转而为最可恶的人。
  一个“正”的形象在守门人的长篇话语中呈现出来,而后简单的两个加价,从正义堕入黑暗。全篇中门后的人,在第一段只留下影子,留下“奥林匹斯山诸神”式的影子,前期塑造的是“奥林匹斯山诸神”式的正义人物,而后一转,“两千”卢布的狮子开口,使“正”的形象瞬间转变为“反”的形象。
  仿佛给读者一种感觉,门后的人一直在看门前的两位演戏,演到最高潮,也最煽情的时候,守门人说出更高的金额,然后在守门人马上通报的那一刻,自己主动出场,说出自己理想的金额。金额一步步过渡上升,情绪一步步酝酿到位,角色也一步步塑造成典型,塑造成活灵活现的人物。
  三、用“语言”构建故事
  本文主要的篇章都是用“语言”来灌注的,契诃夫用语言来描绘了送礼者和守门人的形象,并在二人的谈话中,进一步将本文隐形的重要人物给描绘出来,添血加肉,来塑造了三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三个人物都不是典型的英雄式人物,应该称为“小人物”,但他们是活灵活现的真实人物凝聚而成的,是对俄国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和客观反映,是对社会黑暗的极大讽刺和对现实恐怖的莫大失望,不管是送礼者、守门人,还是门后的人,这三者都是作者讽刺的对象。作者是一个同情底层人民辛苦的先进知识分子,但也同鲁迅一样,将“阿Q”式的国民弊端给描绘出来,不仅在讽刺当权者为权为钱的腐败作风,“不作为、白吃干饭”的懒政形象,也讽刺了官僚机构的下层蛀虫们(守门人形象)在加速着官僚阶层的腐败与毁灭,更讽刺了国民意识落后,不求革命,委曲求全的行事作风,讽刺了国民思想的麻木腐朽。契诃夫的文章从来不是单一的讽刺一个人,或者一个阶层,就像《假面》中讽刺的一样,不仅在讽刺阅览室里的知识分子们的“假面”,也在讽刺皮亚季戈罗夫用“假面”来嘲弄众人的游戏行为。
  讽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创作的惯用手段和独特“伎俩”。在本文,契诃夫用两人的语言对话,就将人物灌注了活力,将讽刺在语言塑造中生动的展示出来。语言不仅是塑造故事情节的重要支柱,更是推动故事剧情升华、发展,进一步转变的推动剂,更在最后用简单的两个字“两千”,来为门后的人画龙点睛,把其“奥林匹斯山诸神”式的人物格调定位成黑暗与丑陋。在此不仅是人物的点睛之笔,更是讽刺手法的点睛之笔,一笔下去,整个讽刺活了起来,整个门后的人物形象活了起来,整个文章也因此活了起来。短短的两页对话语言,就将作者所期望介绍给大家的故事和人物生动而形象的创造出来,不仅是语言自身独特的魅力所在,更是作者高超的创作技术所在。
  四、用“毁灭”重生“希望”
  “毁灭”是契诃夫在小说创作和人物塑造时常用的一种艺术技巧,作者通过自己简明扼要的文字来描绘了一个腐朽的社会形象,一个统治阶级黑暗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作者毁灭的不仅是统治阶级形象,也毁灭了底层人民形象,不仅毁灭了社会的黑暗现实,更进一步毁灭了社会光明的希望。他将黑暗淋漓尽致的描绘呈现给观众,并不是当做一场闹剧,或者喜剧来供大家消遣。契诃夫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个观点,他将现实揭露给大家,并不是为了娱乐和消遣,而是让大家看清和认识现实,让大家看到现实的可笑其实就生活在每个人的心中,他希望“阿Q”式的国民精神得到大家真切的认知,从而启迪大家什么才是正确的存在方式,启迪大家进一步思考,并不止于此戏。“现在这出戏闭幕了。但愿没有人认为这件事不好”。作者用这句话结尾整篇,并不是真正认为这件事没有不好,而是希望大家真的认为这件事不好。
  契诃夫不用明确的语言去讽刺人物形象,而是生动的描绘出形象,留给读者和观众去欣赏,真正有效的讽刺就是,在文中你看不到作者的观点,而是人物形象自己进行讽刺活动与讽刺人物塑造。作者以讽刺来达到自己的创作预期,来用“毁灭”重生“希望”。
  参考文献:
  [1]吴燕. 关于契诃夫戏剧中象征艺术的探讨[J]. 戏剧文学, 2016(8).
  [2][俄]契诃夫.变色龙:契诃夫短篇小说选[M].汝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王锋(1991—),男,汉,河南省濮阳市,在读硕士研究生,郑州大学文学院,专业:美学。
其他文献
【摘要】:血性是军人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气质,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军人血性是在敌我对抗中动员起来的思想、情感、意志、决心、信心、作风、气节的凝结和升华,是军人精神面貌和气质特征的集中体现,军需保障工作作为促成军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环节,在新形势下更要具有时代所赋予的血性内涵。  【关键词】:军需保障;血性;气概;战斗;气节;牺牲;正气;永吹冲锋  2014年10月30日,习主
期刊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史上,“五四”散文相比同期其他的文学样式要成功的多。原因除了自身的文体优势之外,作家主体的自由选择,外部的社会原因以及深远的散文写作传统还有外国文学的影响等,都是其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文体样式;客观原因;写作传统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文学的影响,除却思想启蒙之外,在具体的文学体式上也更加完善。小说,诗歌,戏曲,散文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中国的小说历来被视为‘小道’,不能
期刊
【摘要】:语言文化差异基础上的空缺是语际交际中的重要文化现象,可以将民族语言文化异质性充分体现出来。正是语言文化中的空缺才构成了属于翻译中难以逾越的屏障,这语言翻译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消除翻译屏障,那么就应该加强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制定出一项科学、合理的翻译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翻译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基于此,本文对语言文化空缺与翻译策略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期刊
【摘要】:俄罗斯语言学中,语言文化学是最具前言的学科。语言文化学化主要理论内涵为,语言世界图景,语言文化理论中,语言文化单位,是世界性语言图景。语言文化意象不同,是导致文化交易障碍问题出现主要原因。因此,需增加对语言文化和语言文化意向深入了解。  【关键词】:语言文化学;语言文化意象;解读  前言  语言文化学,是语言学与文化学整合发展学科。语言文化学主要内涵是文化学自身,语言文化学是一种民族现象
期刊
【摘要】: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体裁。它是高考语文必考内容,同时也是高考的重难点部分。在整个高中阶段,我们都会把诗歌题作为重点训练对象。这种做法虽然有的放矢,但是与教材教学相脱离。所以,我认为教材诗歌的讲授应与高考接轨。本篇文章讲述诗歌鉴赏方法——四步走。我把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与诗词鉴赏方法相结合,重点关注题目、作者、文章主体讲解,书下注解四个方面。把高考融入课堂,把高考思考方法渗入教材,
期刊
【摘要】:《上海屋檐下》是一部三幕话剧,以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石库门弄堂里五户人家的悲欢离合。“反映一下上海这个畸形的社会中的一群小人物,反映一下他们的喜怒哀乐,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出一个即将来临的伟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一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音。”[1]剧作中的五户人家虽然饱经生活的艰辛、亲人的离散,但是彼此之间都能互相扶持、互相帮助、互相体谅,父子、夫妻、朋友之间始终秉
期刊
【摘要】:《离骚》用大量文墨写了各类香草,而这些充满灵性的香草象征着诗人美好的品质及对美好品质的追求。“香草”作为《离骚》中的重要意象,开创了中国文学“香草美人”的传统,对于后世文人托“香草”以自喻、借草木而抒情有着巨大的影响。香草美人意象的运用,使《离骚》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也极富浪漫色彩。  【关键词】:离骚;香草;意象  《离骚》是战国时代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伟大创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长篇政
期刊
【摘要】:徐渭是中国明代晚期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徐渭虽然才能出众,其晚年足不出户,穷困潦倒,凄惨至极,其传世名作《墨葡萄图》可谓是他一生的写照。《墨葡萄图》画面构图大胆突破,整体采用三角形布局,以泼墨的技法,并融合他悲苦的心情得写出来这幅佳作。可艺术往往是悲苦的结晶,或是身世或是精神的悲苦,才使得艺术在灵魂负役般的煎熬和磨砺中得以升华而成为不朽。  【关键词】:墨葡萄图;构图;笔法;写意特点  
期刊
【摘要】:明朝末年,孟称舜的《娇红记》叙写申纯与娇娘的爱情故事,不同于传统的男女主人公历经一番波折终成眷属的才子佳人型故事,作品无论是在情节设置亦或是人物的塑造上,都贯穿了悲剧的创作思想。  【关键词】:悲剧;娇红记;王娇娘  《娇红记》是明末清初戏曲家孟称舜的代表作,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北宋宣和年间的真人真事,在民间早有流传。明清两代戏剧作品“十部传奇九相思”[1],作者创作时往往倾向于大团圆式的
期刊
【摘要】:张爱玲的小说中贯注着对现实道德伦理的超越,它拒绝以现实、人伦的尺度来制定精神规则,也不愿停留在俗常的道德、是非之中,它用灵魂说话,用生命发言。本文就从对现实伦理道德的超越这个角度来分析张爱玲的小说,探究其内在之意。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伦理;超越  伦理自古以来是和中国典型的“以家为本”的社会结构相联系的,指的是长期存在于中国社会中的复杂微妙而又基本保持稳定的备份关系,其他人与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