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引领,提升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ingjie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波利亚提出的“问题解决”教学已然成为世界各国数学教育界的共识,美国将“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改革的行动纲领。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将“问题解决”列为数学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思考”共同构成相辅相成的总目标四大板块,其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就是问题解决目标之一。
  然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依然是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发展的最大“绊脚石”,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学生苦,老师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平时学习中我们过多地关注学生最终获得的结果,而忽略对策略的指导。因此要击破这一“顽石”,就要注重培养学生体会策略的意识、拥有策略的思想和运用策略的思维。
  下面以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为例,谈谈如何以“策略”引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一、情境创设,感知策略,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课伊始,我问学生:“看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说:“我想知道什么是策略?策略有哪些?”由此可见,“策略”一词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空洞的、抽象的。因此,在教学时以《乌鸦喝水》和《司马光砸缸》两个故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什么是策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只有感知策略,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掌握并运用策略。
  教学片段一:
  师:你觉得什么是策略?
  师:你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师:其实在这个故事中乌鸦就运用了一个很好的策略:利用小石头使瓶子里的水上升,最终喝到了水。
  师:“司马光砸缸救同伴”呢?司马光利用石头破缸也是一种策略。
  师:遇到问题时,积极寻找适当的、合理的策略更利于问题解决。
  二、经历过程,形成策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斯蒂恩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像,那么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任何学习认知都要经历必要过程,策略形成亦如此。只有学生高度参与策略形成过程,方能使之内化为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获得深刻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足够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经历过程,发挥创造潜能,灵活有效地应用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片段二:
  1.教学例1
  (1)出示题目: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
  师:从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生1: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桃树比杏树少栽多少棵?
  生2:杏树比桃树多多少棵?梨树和杏树一共多少棵?
  (2)师:老师看很多同学都提了这个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我们一起看看同学们是怎么整理的?
  生1:3行桃树每行7棵,4行梨树每行5棵,8行杏树每行6棵。
  生2:桃树:3行桃树,每行7棵。
  梨树:4行梨树,每行5棵。
  杏树:8行杏树,每行6棵。
  生3:桃树:3行,每行7棵。
  梨树:4行,每行5棵。
  生4:桃树3行,每行7棵;梨树4行,每行5棵。
  (3)列式计算凸显数量关系。
  师:现在你准备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1:桃树3行,每行7棵,可以求出桃树的棵数;梨树4行,每行5棵,可以求出梨树的棵数,最后把它们加起来就是总棵树。
  生2:要知道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要先算出梨树有几棵?桃树有几棵?再把它们加起来。
  师:无论是从条件出发还是从问题出发,我们都想到要先求出桃树的棵数和梨树的棵数,这是为什么呢?
  师:因为“桃树的棵数 梨树的棵数=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树”,是解决这道问题的数量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通过思维引导,逐步调控学的思维由外在需要(解决问题)转化为内在需要(运用列表整理信息的策略),从而掌握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学会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在每个核心环节循序上升,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策略。在这样一个“活而不乱”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策略的价值,形成解決问题策略,培养学生灵活选择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举一反三,感悟策略,内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策略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个现象:讲解一道题学生会了,但是遇到同一类型不同情境的问题时,学生仍然错误百出。原因在于学生的知识技能从形成到灵活运用有一个过渡和内化的过程。缺少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形成的策略是凌乱的、肤浅的、短暂的,稍瞬即逝。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由“扶”到“放”的过程,举一反三地进行训练,帮助学生感悟策略,使策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本领,从而逐步提高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片段三:
  师:以上问题你还想解决哪一个?你能模仿第一个问题那样解决吗?
  学生独立尝试,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展示。
  生1:我想解决的问题是:桃树和杏树一共有多少棵?
  我是这样整理信息的:(学生列表格式)
  桃,3行,每行7棵。
  杏,8行,每行6棵。
  解决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分析的:从条件想起。
  用到的数量关系式是:桃树的棵数 杏树的棵数=总数。
  我的算式是:3×7=21(棵),8×6=48(棵),21 48=69(棵)。
  我是这样检验的:69-48=21(棵),21÷3=7(棵)。
  生2:我想解决的问题是: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我是这样整理信息的:(学生列表格式)
  杏树,8行,6棵。
  梨树,4行,5棵。
  解决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分析的:求出杏树有多少棵,梨树有多少棵,再把它们减一下。
  用到的数量关系式是:杏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 )棵。
  我的算式是:8×6=48(棵),4×5-20(棵),48-20=28(棵)。
  我是这样检验的:28 20=48(棵),8×6=48(棵)。
  “策略”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意识,需要学生经历具体探究过程,方能去体验、去感悟、去构建。通过5个步骤帮助学生内化“列表”策略,合理选择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相关经验是及时而有效的。
  四、生活实践,应用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是学生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感知、内化、提炼出来的,需要学生灵活选择应用于解决新的实际问题,不然“策略”就失去在解决问题中的本色,变得索然无味。
  当学生初步掌握策略后,其感知是不够深刻的,因此需要教师精心选择适当练习,以促进学生内化和提升。在练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让学生感知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激发他们运用策略的意识;注重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策略经验和活动经验,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培养他们自主、灵活、有效地选择策略并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与解决问题是相辅相成的,策略是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出来,又应用于解决新的实际问题,从而使策略深刻化。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提升解决问题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始终贯穿日常数学教学中,不断探索、学习、思考和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 由于数学学科的严谨性,教学中老师容易忽略“直觉”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许多伟大创新都是从突如其来的“直觉”开始的。数学学习中的直觉思维,常通过学生各种奇思怪想反映出来,或者另辟蹊径解决某个问题,或者找到新颖的解题思路。因此,老师应重视学生直觉思维培养,将其作为一项教学任务完成。  关键词: 初中 直觉思维 数学教学  元素周期规律是门捷列夫在梦里发现的,阿基米德定律是伟大数学家在洗澡时悟出
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中等职业文秘专业教学虽然加强了对学生的“能力本位”教育,但由于课程设置、学生实训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且中职文秘专业过于强调学
摘 要: 简便计算是学生数学计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简便计算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当前,在简便计算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定式思维、举一反三能力欠缺,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强化简便计算训练,让学生灵活掌握计算规律,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简便计算 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计算技
关于MEMS结构疲劳特性的研究报道中,典型的研究疲劳的方法是基于观测裂纹的产生和扩展的,如一种扇型梳壮驱动器用来产生循环的拉压作用,以此可以观察Si梁结构的裂纹的扩展情
摘 要: 要更好地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数学语言,灵活运用规范数学语言,教师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策略。作者结合前期所做的六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现状调查,就培养六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能力提出对策。  关键词: 小学生 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能力  笔者从教以来发现小学数学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大部分小学生学习了一定数学内容后,难以用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出现的数学问题或结果不敢质疑等。
摘 要: 小学数学研究的是基本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几何图形、长度的认识等基础知识,为以后深入学习和人们日常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数学中巧妙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使问题简单化,让小学生初学数学便产生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针对数学中广泛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探讨其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效果。  关键词: 数形结合 小学数学 运用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小学数学教学旨在培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通过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等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前预习 能力培养 意义 对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預”可以让人未雨绸缪,可以提升学习和工作效率。“预”对于小学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改革进入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更强调“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性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和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重大的变革,作为重要教学手段进入小学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地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教学运用  進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现代信息技术
摘 要: 新教育理念和不断普及新教学方法使教育不断得到革新,有助于创新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前提是体现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多的是倾向于通过生活式学习增强学习效果。尤其数学课堂教学,应使学生更好地从生活中认识到数学的奥妙,应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學 策略实践 图形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生本理念得到不断普及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