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何那么多创新型企业陷入困境?关键在于创新者与管理者难在现实中合一。这源于创新对两者素质要求的迥异。
时近年终,中国市场上风波不断。HP突然更换CEf,MOTO被收购,比亚迪裁员,汉王亏损……我们不禁要问,曾经金光闪闪的企业,曾经以创新为创业发展之本并成为行业领先者的企业到底怎么了?正如德鲁克在其著作中体现出的思想——创业是企业长青之本,但是那么多创新型企业陷入困境?也许现在是讨论“企业如何保持创新持续性”的时候了。
创新中的两个角色
创新的机会多半存在于对变化本身或者由变化来提供。德鲁克说:“凡是能使现有资源的财富生产潜力发生改变的事物都足以构成创新。”比如集装箱这个“创新”并不源于科技,而是来自于将“货轮”视为一种物料运输设备而不是一艘“船”的新认知,这意味着真正重要的是尽量缩短货轮在港口停泊的时间。但是这项平凡的创新,却使远洋货船的运载能力大约提高了4倍。
提到系统寻找变化并进行创新,就必须提及创新中的两个角色:创新者与管理者。虽然两者在现实之中往往不会合二为一(像Google创始人Larty Page和Sergey Brin这样的人很少),但是两者的有效结合无疑是企业再腾飞的基础和根源。创新者是发现新技术、新机会以及企业新的增长点的人,他们有热情、熟悉实际情况、有想法,愿意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因为他们必然、也只能在不断犯错与碰壁中前行,否则创新将永远停留在纸上。同时,管理者在其中也必不可少,他们多半是企业高层为创新提供保障,没有他们的支持,创新者的成果将无法加以推广和实施,企业腾飞将成为幻觉。
之所以两者难在现实中合一,源于创新对两者素质要求的迥异。
创新者的三个素质
创新者也需要具备某些特别的素质,具体来说有三点:正直的心、技术储备、不懈的坚持。
正直的心是创新者的力量来源。在不缺乏能力的商业时代里,正直往往成为稀缺而又是必不可少的资源。所谓“天下大事。毁于小人者十只有一二,毁于君子者十之八九”,Kenneth Lay白手起家创立了安然公司,曾被喻为“创新CEO”,结果还是因为账务问题身败名裂。
充分的技术准备,了解企业和现实环境是创新者的第二个重要素质。汉王从手写笔到电纸书的创新,没有在电子设备领域的多年技术积累和对环境的研究此举是根本无法实现的。2008年,汉王电纸书产品面市,之后的两年让汉王的年收入从2亿元变成了12亿元。
不懈的坚持让创新者不会在困难面前止步。爱迪生在1887年提出了要变弧光灯为白光灯的想法,后来经过测试了超过1600种物质才取得成功。其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艰辛与失败,爱迪生从来没有动摇过。作为一个成功的创新者,爱迪生以他的发明创立了著名的通用电器公司(GE)。
创新者在拥有正直的心、充足的技术储备加以不懈的坚持之后,才有机会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但是在成功持续创新这个链条里,只有创新者是不够的,还需要管理者的有力保障。
管理者提供保障
汉王值得再次被提及:占领电纸书市场成为行业老大之后,由于没有在技术方面、阅读内容源的收集方面持续创新,随即滑入低谷——2011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2.5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61.71%;净亏损1.76亿元。
早在1985年出版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德鲁克就提出“创业是企业家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汉王的行动恰恰从正反两面证明了这个观点,成功的在电子阅读器方面的创新让自己赢利,没有保持创新的势头让企业走了下坡路。也许德鲁克的意思应该是“持续不断的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源动力”,而管理者提供创新保障在成功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管理者要具备长远眼光不拒绝变化。世界上,率先研制3.5英寸硬盘的希捷,因利益考虑拒绝此技术更新,让自己一度落后。希捷公司的某前任经理曾表示:“我们需要一个可能成为下一个ST412(一种当时台式计算机市场取得巨大成功的产品,年销售额达到3亿美元,但已接近其生命周期末期)的新型号。我们对于3.5英寸硬盘的销售预期不到5千万美元,因为便携式计算机市场刚刚出现,而且3.5英寸硬盘产品并不符合公司的赢利要求。”如此管理者只会成为企业前进的绊脚石。
第二,管理者要在公司负责创新的部分里形成“允许错误与无用的东西产生”的气氛,以鼓励大家不断尝试新的技术和模式。完全实用主义逻辑上就有错误,如果只以“当下有没有用”来做判断标准,那创新根本无法起步。
最后,管理者需要创造保持创新的机制,让创新为企业赢得下一次机会。创新的一个规律是:“技术往往产生于产业老大手中,僵把其市场化的常常不是此项技术的发明者。”1984年昆腾公司打破了这个“魔咒”,当时公司几名员工敏锐地感觉到一个3,5英寸超薄硬盘市场正在出现,于是决定创立一家新公司来实现他们的理念。但昆腾公司的高管并没有轻易地放走他们,而是决定成立一家分公司,给予它资金上的支持并在持有其80%股份的同时不干预运营。分公司随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昆腾公司的机制保证了创新在适合的时机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屬于自己的空间,作为回报公司也再次保住了自己行业领先者的地位。
在管理者具备战略上的长远眼光、允许错误的产生和提供相关机制的情况下,多半可以为创新提供有效保障。创新只有在管理者的“保护”之下能有机会得以实施,才有机会为企业创造价值。
创新中的创新
在创新者和管理者之外,创新要素的变化也值得关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招鲜”能吃很多年的时代永远过去了,以前一门技术需要若干年才能被大家认识,如今好的想法一天之内可以借助网络传遍世界!不应忽视这个时代背景。作为企业,淘汰一些过时的东西,找到新的创新要素,才能为企业赢利创造可能性。
时近年终,中国市场上风波不断。HP突然更换CEf,MOTO被收购,比亚迪裁员,汉王亏损……我们不禁要问,曾经金光闪闪的企业,曾经以创新为创业发展之本并成为行业领先者的企业到底怎么了?正如德鲁克在其著作中体现出的思想——创业是企业长青之本,但是那么多创新型企业陷入困境?也许现在是讨论“企业如何保持创新持续性”的时候了。
创新中的两个角色
创新的机会多半存在于对变化本身或者由变化来提供。德鲁克说:“凡是能使现有资源的财富生产潜力发生改变的事物都足以构成创新。”比如集装箱这个“创新”并不源于科技,而是来自于将“货轮”视为一种物料运输设备而不是一艘“船”的新认知,这意味着真正重要的是尽量缩短货轮在港口停泊的时间。但是这项平凡的创新,却使远洋货船的运载能力大约提高了4倍。
提到系统寻找变化并进行创新,就必须提及创新中的两个角色:创新者与管理者。虽然两者在现实之中往往不会合二为一(像Google创始人Larty Page和Sergey Brin这样的人很少),但是两者的有效结合无疑是企业再腾飞的基础和根源。创新者是发现新技术、新机会以及企业新的增长点的人,他们有热情、熟悉实际情况、有想法,愿意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因为他们必然、也只能在不断犯错与碰壁中前行,否则创新将永远停留在纸上。同时,管理者在其中也必不可少,他们多半是企业高层为创新提供保障,没有他们的支持,创新者的成果将无法加以推广和实施,企业腾飞将成为幻觉。
之所以两者难在现实中合一,源于创新对两者素质要求的迥异。
创新者的三个素质
创新者也需要具备某些特别的素质,具体来说有三点:正直的心、技术储备、不懈的坚持。
正直的心是创新者的力量来源。在不缺乏能力的商业时代里,正直往往成为稀缺而又是必不可少的资源。所谓“天下大事。毁于小人者十只有一二,毁于君子者十之八九”,Kenneth Lay白手起家创立了安然公司,曾被喻为“创新CEO”,结果还是因为账务问题身败名裂。
充分的技术准备,了解企业和现实环境是创新者的第二个重要素质。汉王从手写笔到电纸书的创新,没有在电子设备领域的多年技术积累和对环境的研究此举是根本无法实现的。2008年,汉王电纸书产品面市,之后的两年让汉王的年收入从2亿元变成了12亿元。
不懈的坚持让创新者不会在困难面前止步。爱迪生在1887年提出了要变弧光灯为白光灯的想法,后来经过测试了超过1600种物质才取得成功。其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艰辛与失败,爱迪生从来没有动摇过。作为一个成功的创新者,爱迪生以他的发明创立了著名的通用电器公司(GE)。
创新者在拥有正直的心、充足的技术储备加以不懈的坚持之后,才有机会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但是在成功持续创新这个链条里,只有创新者是不够的,还需要管理者的有力保障。
管理者提供保障
汉王值得再次被提及:占领电纸书市场成为行业老大之后,由于没有在技术方面、阅读内容源的收集方面持续创新,随即滑入低谷——2011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2.5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61.71%;净亏损1.76亿元。
早在1985年出版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德鲁克就提出“创业是企业家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汉王的行动恰恰从正反两面证明了这个观点,成功的在电子阅读器方面的创新让自己赢利,没有保持创新的势头让企业走了下坡路。也许德鲁克的意思应该是“持续不断的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源动力”,而管理者提供创新保障在成功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管理者要具备长远眼光不拒绝变化。世界上,率先研制3.5英寸硬盘的希捷,因利益考虑拒绝此技术更新,让自己一度落后。希捷公司的某前任经理曾表示:“我们需要一个可能成为下一个ST412(一种当时台式计算机市场取得巨大成功的产品,年销售额达到3亿美元,但已接近其生命周期末期)的新型号。我们对于3.5英寸硬盘的销售预期不到5千万美元,因为便携式计算机市场刚刚出现,而且3.5英寸硬盘产品并不符合公司的赢利要求。”如此管理者只会成为企业前进的绊脚石。
第二,管理者要在公司负责创新的部分里形成“允许错误与无用的东西产生”的气氛,以鼓励大家不断尝试新的技术和模式。完全实用主义逻辑上就有错误,如果只以“当下有没有用”来做判断标准,那创新根本无法起步。
最后,管理者需要创造保持创新的机制,让创新为企业赢得下一次机会。创新的一个规律是:“技术往往产生于产业老大手中,僵把其市场化的常常不是此项技术的发明者。”1984年昆腾公司打破了这个“魔咒”,当时公司几名员工敏锐地感觉到一个3,5英寸超薄硬盘市场正在出现,于是决定创立一家新公司来实现他们的理念。但昆腾公司的高管并没有轻易地放走他们,而是决定成立一家分公司,给予它资金上的支持并在持有其80%股份的同时不干预运营。分公司随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昆腾公司的机制保证了创新在适合的时机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屬于自己的空间,作为回报公司也再次保住了自己行业领先者的地位。
在管理者具备战略上的长远眼光、允许错误的产生和提供相关机制的情况下,多半可以为创新提供有效保障。创新只有在管理者的“保护”之下能有机会得以实施,才有机会为企业创造价值。
创新中的创新
在创新者和管理者之外,创新要素的变化也值得关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招鲜”能吃很多年的时代永远过去了,以前一门技术需要若干年才能被大家认识,如今好的想法一天之内可以借助网络传遍世界!不应忽视这个时代背景。作为企业,淘汰一些过时的东西,找到新的创新要素,才能为企业赢利创造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