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隐性教育手段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opy1022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隐性教育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手段,具有潜隐性、“非规范性”、渗透性、自主性等特点。高校要积极探索隐性教育的方法手段,发挥历史传统的引领作用,文化活动的熏陶作用,舆论传播的导向作用,道德情操的点化作用,不断增强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85(2011)05-0-02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现实需要,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细水长流、持之以恒的过程,与其他教育比较,更多地具有“隐性教育”的特点。相对于显性教育来说,隐性教育的作用方式是一种“水滴石穿”的长周期态势,一旦形成即深入内心、且效用持久。高等院校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在开展显性教育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作用,从源头上、基础上增强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隐性教育的涵义及载体
  隐性教育是教育理论发展的重要概念。隐性教育的概念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对有别于正规课程、但实实在在地发挥着教育功能的“隐性课程”的教育理论探索,而后发展为从“隐性课程”到“隐性德育”概念再到整个教育范畴上的“隐性教育”。所谓的隐性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直接向被教育者提出教育目的和要求,而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凭借一定的载体,通过渐进的、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方式、手段或途径,对教育对象的知识、行为、情感、能力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的教育。
  从隐性教育的载体形式来看,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写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指出,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隐性教育载体从性质上分为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两种,物质形态的隐性教育载体主要是指融入教育意图的学校建筑、生态环境、教室设置等,它们时时刻刻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精神形态的隐性教育载体,是指教育者将教育理念投射其中的学校人文环境、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学校成员共同持有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等等。主要包括:学校的政治氛围、学术氛围、文化氛围、生活氛围、周边环境、教学气氛、领导方式、人际关系、教师言行等。
  2 隐性教育的特点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2.1 隐性教育的潜隐性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特点规律
  隐性教育的潜隐性是指教育者把教育目的巧妙地隐藏在受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经济文化活动、日常活动和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通过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观念及要求的影响和塑造,利用受教育者的无意识达到教育目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固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人的价值观作为价值选择的观念体系是一种内在、深层的思想意识,是对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主观思维产物,外界无法通过一种直接渠道或硬性措施强行植入和改变,也不能设立一种硬性标准去度量,而只能从个人价值观外化的行为中去分析、判断、把握。价值观本质的内在隐蔽性特征告诉我们,价值观念的认同、价值追求的提升,靠强制、压服和命令是不行的。列宁曾说“我们不能赞成用棍棒把人赶进天堂”。因此,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适应价值观形成的内在隐蔽性特征,更加注重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
  2.2 隐性教育的“非规范性”有利于培育方式突破时空限制
  隐性教育的“非规范性”是相对于显性教育符合一般公认标准的规范性而言的。它不是按照上级指示,实行有计划、有步骤、有固定教育内容的规范的教育方式,而是充分利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本身存在的形式,如校园文化因素、组织管理等,把隐含的教育因素,转化为对大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影响,使大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这些“非规范”形式具有间接性、多样性、开放性等优点,容易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被大学生接受,效果好。隐性教育的“非规范”形式有利于培育方式突破时空限制,是一种无课堂、跨时空的教育,在全方位中发挥教育作用。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报纸、杂志,影视,还是舆论、信息、楷模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从而弥补了显性教育无法有效覆盖的生活空间。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单单在儿童上学和回家的路途上,他们受的思想教育,就比在学校里呆几个小时所受的教育都强烈、鲜明的多。”隐性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在,它使得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灌输”,而是弥散在大学生的周围,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产生影响。如大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科技活动、演讲赛、辩论赛、听精彩的报告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这种“氛围”的熏陶,提高素养,以达到培育目的。
  2.3 隐性教育的渗透性有利于培育内容的整体优化
  隐性教育的渗透性是指隐性教育把教育内容渗透到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生命活动之中。隐性教育的物质环境、制度设置等都渗透着道德蕴含和教育意志,大学生通过暗示、舆论、从众机制产生潜在心理压力和动力,自觉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隐性教育的“渗透性”有利于把各种培育载体和日常生活中所渗透的各种培育内容充分挖掘出来,通过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培育内容的整体优化。这样培育就会在培育对象不知不觉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展开,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个性、兴趣等各方面都产生教育作用,让生活说话,让环境说话,把培育整合到大学生的品格发展上去,使大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中真正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生整体性的变化,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参加社会实践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各种发明创造比赛中,渗透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等等。
  2.4 隐性教育的自主性有利于培育对象实现自我教育
  隐性教育的自主性,是指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信息的自主反应、自主选择、自主整合、自主内化和外化。隐性教育的自主性有利于培育对象实现自我教育。隐性教育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满足了大学生主体的自主、自尊需要,较好规避了青年人的逆反心理,大学生由于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无意识的作用,能够主动投入到教育环境中,通过自我体验、自我抉择达到自我完善,把培育活动中所传递的符合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认识,从而实现自主内化和外化,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 隐性教育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运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互动过程,其培育效果的显现也是渐进的,然而在培育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加强隐性教育载体建设,主动创设营造隐性教育的环境氛围,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则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3.1 注重发挥历史传统的引领作用
  院校的历史沿革、精神、传统是形成独有价值观的基础,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引领作用。很多院校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不同历史时期的高尚理想追求和精神品质,都被凝结为院校的价值追求、目标认同和思维向往,这些独有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一致的,所以使大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成就,自觉肩负传承历史的重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重要作用。院校都具有自己突出的专业特色和独有的办学传统,带着深刻的文化烙印,总结专业特色的精神文化传统,把其作为培育的灵魂,才能始终把握培育工作的正确方向。院校的历史传统都是由人来传承的,特别是有突出贡献的名师和优秀毕业大学生,是重要的历史元素,充分挖掘师生品质的精髓,彰显富有感染力的丰富内涵,引导大学生感悟名师风范,蹈循先贤足迹,使其在感同身受中触及优秀师生所透射的价值观。
  3.2 注重发挥文化活动的熏陶作用
  文化活动是行为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眼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开展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坚持用文化活动武装思想,精心组织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辩论赛、文化论坛等,营造学习践行的浓厚氛围。要坚持用文化活动激发爱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定期举办歌咏比赛、篮球赛等活动,积极开发仪式教育功能,利用“五·四”、“九·一八”等节日组织宣誓、签名等严格正规的仪式活动,使大学生铭记历史,热爱国家。坚持用文化活动提高能力素质,大力开展“高雅文化进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品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搭建实践锻炼的文化平台,使大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增强报效国家的本领。
  3.3 注重发挥舆论传播的导向作用
  充分依靠各种媒体,引导正确舆论是隐性教育的又一重要载体。要以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为平台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解读理论,宣传先进,营造学习践行的浓厚氛围,让大学生在所见、所闻中受到教育;要善于运用新媒体,网络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现代传媒,它已深入到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每个角落,尤其深受青年大学生的喜爱,把网络等新型载体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新空间和新引擎,无疑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搞好校园网的建设。要在校园网中开设宣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栏,利用校园BBS开展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大讨论等活动,了解大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为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正确实施提供及时有效的依据,让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二,要从广度和深度上发挥网络的培育功能,使其具有时代性、实效性、针对性,增强网络培育的吸引力。
  3.4 注重发挥道德情操的点化作用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高校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教师、辅导员本身就应该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者,应该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和素质,这是因为他们是与大学生面对面接触最多,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敬业态度,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运用隐性教育,高校教育者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自己首先应该确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思想观念,自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大学生,给大学生做出榜样,让大学生在与其交流过程中受到无声的教育。在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只有树立全员育人观念,把培育工作作为全员投入的系统工程来看待,才能有效地培育出优秀的人才来。
  
  参考文献
  [1]李煜.隐性教育——有效的教育方法[J].广西教育,2003,9.
  [2]郭丽双.隐性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作用[J].学习月刊,2008,7.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逐渐深入,管理信息系统正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组织的一部分,它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已是现代管理者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管理学科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门类的很多专业,以及其他学科的一些专业主干课程都包含了该门课程。它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本文针对商学院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提出了作者在教学过
期刊
【摘要】“引企入校”是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介绍了国贸专业“引企入校”,建立“校中部”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营模式的探索情况,重点分析”校中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旨在为同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 国贸专业 “校中部” 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85(2011)05-00-
期刊
【摘要】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构成了新疆旅游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又为新疆旅游业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然而, 新疆地处偏远其优美之处极少为外界熟知;并且国际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旅游英语教育发展滞后,新疆旅游文化传承和对外传播面临重重阻力. 鉴于此,本文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并以文化导入为核心探讨旅游英语“教”与 “学”,为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旅游文化的传承和对外传
期刊
【摘要】实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设置和教材内容建设是关键性因素,而教材内容与职业岗位标准实现“零距离”接触和对接,又是又好又快培养适应会计工作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之关键。本文拟就会计专业教材内容与会计职业岗位标准的对接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期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点微不足道的思路。  【关键词】教材内容 职业岗位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辅导员重要的工作角色和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在创建优良学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加强新建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该充分发挥辅导员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  【关键词】新建高职院校 辅导员 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85(2011)05-00-02    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
期刊
【摘要】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特别是使经济较困难的优秀青年得以深造的重大决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极大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短缺,但与此同时,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承担的学费也急剧增长,教育费用支出已成为农村广大居民乃至城镇一般收入家庭的沉重经济负担,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或根本上不起学的事件屡屡发生。  【关键词】助学贷款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教育观念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H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85(2011)05-0-02    在我国高校发展的各个阶段,数学教学改革一直是数学教师关注的热点,作为光、机、电等专业的学生,复变函数
期刊
【摘要】目的:提高电大护理学专业《妇产科护理学》教学质量。方法:对08秋和09春共计154人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尝试,包括开展多种媒体教学同时改进教学和考核方法等,使学生能够掌握妇产科护理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85(2011)05-0-02   
期刊
【摘要】“雨露计划”以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并促进其稳定就业为宗旨,通过职业培训,有效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本文概括了“雨露计划”的培训模式:培训——就业——增收——脱 贫,并提出培训的六大要素。还探讨了在培训实践中应注重抓好的几个环节工作。  【关键词】模式 要素 运行机制 实践 环节  【中图分类号】C9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85(2011)05-0-03   
期刊
【摘要】人才派遣是一种管人和用人相分离的新型的用工模式,是适应我国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适合现代科学人事管理发展的一项服务。人才派遣维系着三个主体和二个合同,这种用工单位用人不管人,人才派遣机构管人不用人的模式,在实际操作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提高人才派遣中的风险防范意识,是人才派遣机构及从业人员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人才派遣机构从业人员的角度,着重探讨人才派遣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如何防范风险的应对对
期刊